《中华百年经典散文·风景游记卷》第74章


簧钅耍恢恍⌒〉挠嬷郏影侗呦骼锸蝗虢础K匙畔魍ィ谙赣曛校黄滔及愕奶一ǎ匦∠桨兑恢鄙煜蛳抗壬畲Γ缓蟊灰黄床磺宓幕蛘呤巧剑蛘呤窃疲蛘呤俏恚诙狭恕?br /> 这时,我想起了可染同志的《杏花春雨江南》……
但是,接着,“画山”在望了。陡峭的石壁,直立在岸边,由于千百万年风雨的剥蚀,岩石轮廓分明地现出许多层次,就像是无数山峰重叠起来压在一起。这些轮廓的线条,层次的明暗,色彩的变化,使人们把它想像成为九匹骏马,所以画山又称“画山九马图”。九匹骏马,矗立在漓江岸边的石壁上,或立或卧,或仰或俯,或奔腾跳跃,或临江漫饮,看上去确是极为生动的。但是,可染同志的那幅《桂林画山侧影》,同时在我记忆里复活起来,而且是更为生动地在我面前出现了。
画的篇幅不大,而且是全不着色的白描。整个画面,几乎全被兀立的山岩占满了,只在画面下部不到五分之一的位置,有一排树木葱茏的村舍,村前田塍上,有一个牵牛的人走来。但这些都不是画的主体,也不引起观者的特别注意。而一下子就吸引了观者的,正是那满纸兀立的山岩。山岩像挨次腾起的海上惊涛,一浪高过一浪,层层叠竖,前呼后拥,陡直地升高上去,升高上去,直到顶部接近天空的地方,才分出画山九峰的峰峦来。而山岩石壁,直如斧劈刀斩一样,峻峭,粗涩的石灰岩质,仿佛伸手就能触到。于是整个画山,现出一种雄奇峻拔、咄咄逼人的气势。这时,在我面前,画山仿佛脱离开周围的山而凸现出来,活动起来,变成了一个有生命,有血肉,有思想和情感的物体。自然存在的山,和艺术创作的山,竟分不出界限,融为一体。
但是,这只是一刹那间的事。等到画山过去,印象消逝,在我记忆里,便只剩下一种雄奇的意境,奋发的情思了……
坐在船头,我木然地沉思着,并且像是有所领悟地想到:人的劳动,人的精神的创造,是这样神奇!它像是在人和自然之间,搭起了一座神话中的桥梁;又像是一把神话中的金钥匙,打开了神仙洞府的门。人们通过这桥梁,走进这洞门,才看清了自然的底蕴,自然的灵魂。
桂林山水,从地质学的观点看来,不过是一种“喀斯特”现象;石灰岩的炭酸钙质,长期为水溶解,而形成的“溶洞”地区。除桂林外,云南的石林,也是地质学上所谓的“喀斯特最发育”的地区。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们本身原无所谓美丑。这些山水的美,和有些山水的不美,或不够美,原是人在社会生活中,长期观察和比较的结果。而这美丑的观念,正是人对自然界施加劳动和意识作用的产物。人对自然的这种劳动和意识作用,已经是历史地形成了,自然美也就成为了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并且,在不同的时代和阶级,不断地改变着人对自然美的观点,而使得人对自然的认识,日益深刻和丰富起来。
山水画作为一种艺术,从古以来就成为了帮助人们认识自然,欣赏自然美,进而帮助人们“按照美的法则”,改造自然的一种手段。和所有的艺术一样,它的力量是建筑在对自然的深刻观察和具体描写上。可染同志的画,就具有这样的特点——不只观察深刻,而且描写具体;因而看起来真实而且有力。结果,就使你从对山水的具体感受中,不知不觉进入了画家所创造的精神境界。无论是雄伟,无论是壮丽,无论是种种可以使你对祖国山河油然而生的爱恋情绪。这时,你会感觉到,你的爱国主义是具体的,有力量的,是饱和着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在内的激昂奋发的情绪。于是,画家的劳动,也就在这时得到了报偿。
可染同志近年来画了不少写生作品,他把自己这种创作方法叫做“对景创作”。在这些作品中,当然没有凭空虚构,但也没有临摹自然。他总是描写一个具体对象,并且把所描写的对象放在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然后,他的概括也是大胆的;他总是在一笔不苟的具体刻画中,去表现对象的精神世界。这样,就在这些叫做“写生”的作品中,产生了那种人人可以看得见,感觉到的祖国河山具体而又普遍的典型性格。
也许正是在这一点上吧,《桂林画山侧影》成功了。它透过对桂林山的石灰岩质的真实而大胆的刻画,表现了桂林山水的精神面貌,因而对观众,对我,产生了一种能以根据自身经验去进一步认识生活的艺术的力量。
选自《挥手之间》,1963年版,作家出版社
·171· 
我把这珍贵艺术品的启示记在心中——龙门印象宾阳中洞
郭风
郭风(1919~),福建莆田人,散文家、作家。著有童话诗集《木偶戏》,散文集《叶笛集》、《山溪和海岛》、《你是普通的花》,散文集《郭风散文集》等。
宾阳中洞在西山的北部。为龙门最早营造的一个石窟。走进这个石窟,走进公元五世纪便在这里营造的石窟,只见地面上有石岩刻伐的莲花图案,一如石地毯。窟顶的藻井,有一座莲花的巨大宝盖;那石刻的飞天,飞动石刻的飘带,在莲花四面当风飞翔;他们仿佛在虚空中奏乐,我仿佛听见有古代的琵琶和洞箫之声一时俱作,来到耳际。
我看见洞中的东壁上,有表达有关萨那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的浮雕。这个故事并不怎么令我相信。但我喜欢作为这个故事中人物的背景的,那用洞中的岩石浮雕而成的树木、岩石和水。这个浮雕颇见高超,我仿佛可以听见树中的风声以及流水声,我在这浮雕前站立许久。有人告诉我,这些浮雕的山林之美,颇具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画意。
古阳洞
古阳洞营造于五世纪末叶。在西山南部。由于这个石窟内有许多魏碑,因此,使我感到这里有一种特殊的、古代的艺术气氛。北魏由大同迁都洛阳后,那些支持孝文帝迁都的王室贵族,争相在这里开龛造像,故规模宏伟、壮丽。那些碑记主要记述他们为了祈福、广种功德而镂石造佛。但随着历史的推移,这些碑记的记述内容渐为后人所淡忘,那些碑记上的古代书法却益发鲜明地在这个古镌的佛地间发出艺术光辉。我在这碑记前来回反复观赏多遍,几乎不忍离去。我有一个感觉,在这里,我国的书法艺术,和我国最精湛的古代雕刻艺术居于一处,并不逊色,并且显得如此和谐。我以自己有这种感觉,深为高兴。
我不大注意这个石窟中的佛像雕刻。在这石窟中,除了主像以外,他如比丘慧成造像龛,辅国将军杨大眼以及北海王元祥的造像龛,其中佛像的造型都是比较有名的。不知怎的,我却不想多所眷顾。我注意到此洞北壁列龛第二层一个像龛上方的飞天像。这些当空飞舞的众飞天,在我的目中,仿佛准备穿过石刻的行云向更远的空中飞去。我还注意到,那些龛楣上也有许多石刻的飞天。我仿佛也觉得它们将穿过行云向更远的空中飞去。这大概是我的一种幻觉、幻想;我心中仿佛也的确有个想法,凡能飞翔者,均应向更远的地方飞翔。
奉先寺
它给我最初的感觉或印象是,明亮、高朗、宽敞和落落大方,我以为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在龙门诸石窟中,确属最雄伟者。此窟在西山中部。那天,我是先从北部,大抵依次观赏潜溪寺、宾阳洞诸名窟以及沿途浏览崖壁上千百座小龛和塔等,然后到奉先寺的。这就自然而然地,在感觉上有个比较,首先是,奉先寺窟壁上没有拥挤地雕刻许多石龛(只有很少的几龛),因而除了它显得明亮等最初感觉或印象外,尚有一个感觉:它独立自若,具特有气概。大家知道,这座巨大的石窟是武则天倡议营造的。史称,这位女皇捐资胭脂费二万贯以建此窟(寺);我想,所耗费国家的财币远远不止此区区二万贯。但是,不管怎么说,它作为人民的智慧而保存下来了,作为我国的珍宝以及可以说作为人类共同所有的艺术精品而著称于世了。
主像大卢舍那佛的石像高达十七余米。在我看来,它在雄壮中的确有某种女性的妩媚的美。它作庄严相,而唇边仿佛有一朵嘲弄般的微笑的花。二弟子、二菩萨、天王和力士诸像,俱魁梧、高大;它们仿佛都遵从主像的主旨,循规蹈矩地站立在那里,守卫着法天。在所有的石窟中,这里的主像仿佛享有无限的尊严。我在庭中来回漫行,观赏着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