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百年经典散文·风景游记卷》第75章


矩地站立在那里,守卫着法天。在所有的石窟中,这里的主像仿佛享有无限的尊严。我在庭中来回漫行,观赏着主像、胁侍的诸弟子、护法的诸天王的石像,有一个感觉,认为在我所见的艺术品(当然十分有限)中,在雕刻艺术作品中,以如此的规模和布局,表达某个观念,如寓宣传佛法的尊严中,以尊崇女性的尊严的观点,似乎尚罕见。
万佛洞
这个石窟中,有一万五千尊佛。这是一个有众多的佛的岩中佛国。我从伊水之畔登上悬崖,首先看见有一位力士守在南侧,又有一观音菩萨手持净瓶立于北侧。入窟,只见南、北二石壁上,密密麻麻地,俱是石镌的小佛像,行行列列,它们排列得很整齐。何以有如此众多的佛呢?我想了一下,也有道理。盖佛渡众生;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故成佛亦难亦不难。在这个洞中的佛国里,似欲通报一个真谛,众生俱可成佛。
这万佛所居的佛国中,仿佛升起唐代音乐的鸣奏声,升起唐代舞女起舞时衣裙和飘带的随风飘动声。我看到雕着万佛的石壁的壁基上,有舞伎和乐伎的雕像。她们在翩翩起舞。她们在弹着筝、琵琶和箜篌。在这万佛所居的佛国中,主像为阿弥陀佛,它结跏趺坐于雕刻着莲花的须弥座上;胁侍二弟子、二菩萨俱立于莲花之上。阿弥陀佛的背上,又有几十朵石雕的莲花,每一朵莲花之上,坐一供养菩萨。在这个佛国中,世俗的花和音乐被尊崇,为我入窟之前所始料不及的。
珍珠泉
在龙门西山北部,近潜溪寺之岩间,有珍珠泉之胜。这是一座古池,池有栏。池中有水草,有沙,俱明亮、洁净。泉水若一串一串的泡沫,自池中的沙间升上来。这里,不知怎的,使我想起池下有一个明净的、清凉的天地,泉水自地下的石间流过,又升上来。这当然是一种幻想。
我坐在池畔看水。幻想或联想又活跃起来。我想道,这升起的泉水的泡沫,如明珠,如茉莉的花瓣;如有僧在数着佛珠。我想,或者由于龙门为石雕的佛土,所以才有后面的这个联想。姑记之,以志心中活动的情况之一斑。
访白居易墓
史称,白居易居洛阳十八年,常往来于香山寺和洛阳之间。我是先到香山寺而后往访白居易墓的。香山寺在龙门之东山,寺甚宽敞。从寺门出,约行五、六华里,有一山径直通诗人之墓。诗人如此热爱洛阳以及香山寺,终老以后,竟葬斯土;斯情殊堪动人。墓为一圆状土墩。我在白马寺看过唐代来我国的印度高僧之墓,在成都看过五代蜀主王建之墓,其外形皆为土墩。相比之下,我觉得白居易的土墩算是中等规模的了。墓前立一石碑,书唐白太傅之墓。土墩的四周,以石砌墓,从这些看来,是经过一番修整的了。
我来时,当然心怀崇敬之情。我看到有一些少年儿童来墓前献鲜花,这不是节日,孩子们也是怀着崇敬之情而来的了。我看到墓上还另有游人放了鲜花若干束。这使我十分高兴。土墩的四近有一些山田,种上玉米苗了。我相信诗人会喜欢自己的墓土附近有田园的。我走到墓前,在一棵松树下站着,沉思着。我忽然想到这位诗人生前南来北往,到处奔波。我曾在九江市的浔江之畔,在杭州市的白堤上,在我也到过的这些地方,追踪他的遗迹;这些都是他失意之后到过的地方,但其杰作和可以称道的政绩也出在这些地方。晚年,他笃信佛理,但他的精神苦恼能够从中得到解脱么?我怀疑,因此那天站在他的墓前时我有些忧郁。
自香山寺眺望西山
立香山寺阶前,眺望伊水长流,又眺望西山诸石窟佛龛。自北魏,经东魏西魏,往北周、北齐、隋、唐各朝代,历四百余年,在西山营建了大小石窟一千三百余座,造大小佛像近万尊,形成了一个用石头雕刻的寺、塔、碑和佛像构成的佛国,它是如此雄伟、壮丽、庄严。
在西山时,我已经一个石窟又一个石窟、一个洞又一个洞地看过了。我尽量把这可贵的艺术品的形象,记在心中。把它们的启示,记在心中。呵,我记得古阳洞附近交脚弥勒石像背上吹洞箫的飞天;记得莲花洞中的迦叶形象,它手中的锡杖,身上披的袈裟,使我想起它仿佛有长途跋涉的辛劳;我记得奉先寺大卢舍那给我的印象是,它似乎具女人相,但又仿佛有比男子更为宽阔博大的胸襟;我注意到宾阳中洞里那些释迦立像,有表达这位佛祖的相者,有表达其未来相者,一一给我以启示;我记得那些石镌的菩提树和树下的罗汉;记得四层的古塔,五层的石塔,都如此精美;记得普泰洞中有关涅变的浮雕:释迦卧于床榻之上,几位比丘或合掌作祈祷状,或啜泣,或放声嚎啕大哭,表现了佛国中的悲哀……这一切,这一切都在启示我:这就是艺术!我立在香山寺阶前,眺望着西山,心想,……就是如此,一个龛又一个龛地,一个石窟又一个石窟地雕刻起来,积累了几百年的时间,表达了规模世所罕见的艺术气魄,表达了我国民族的世所罕见的艺术创造力!我深深地为我国古代艺术所达到的成就而感到自豪。
我立在香山寺阶前,很久很久。
1985年1月16日,整理于福州
·172· 
桃花源记
汪曾祺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散文集《蒲桥集》、《晚饭花集》等。
汽车开进桃花源,车中一眼看见一棵桃树上还开着花,只有一枝,四五朵,通红的,如同胭脂。十一月天气,还开桃花!这四五朵红花似乎想努力地证明:这里确实是桃花源。
有一位原来也想和我们一同来看看桃花源的同志,听说这个桃花源是假的,就没有多大兴趣,不来了。这位同志真是太天真了。桃花源怎么可能是真的呢?《桃花源记》是一篇寓言。中国有几处桃花源,都是后人根据《桃花源诗并记》附会出来的。先有《桃花源记》,然后有桃花源。不过如果要在中国选举出一个桃花源,这一个应该有优先权。这个桃花源在湖南桃源县,桃源旧属武陵。而且这里有一条小溪,直通沅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是这样说的么:“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刚放下旅行包,文化局的同志就来招呼去吃擂茶。耳擂茶之名久矣,此来一半为擂茶,没想到下车后第一个节目便是吃擂茶,当然很高兴。茶叶、老姜、芝麻,加盐,放在一个擂钵里,用硬杂木做的擂棒“擂”成细末,用开水冲开,便是擂茶。吃擂茶时还要摆出十几个碟子,里面装的是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炒花生、砂炒红薯片、油炸锅巴、泡菜、酸辣头……边喝边吃。擂茶别具风味,连喝几碗,浑身舒服。佐茶的茶食也都很好吃,头尤其好。我吃过的头多矣,江西的、湖北的、四川的……但都不如这里的又酸又甜又辣,桃源头滋味之浓,实为天下冠。桃源人都爱喝擂茶。有的农民家,夏天中午不吃饭,就是喝一顿擂茶。问起擂茶的来历,说是:诸葛亮带兵到这里,士兵得了瘟疫,遍请名医,医治无效,有一个老婆婆说:“我会治!”她熬了几大锅擂茶,说:“喝吧!”士兵喝了擂茶,都好了。这种说法当然也只好姑妄听之。诸葛亮有没有带兵到过桃源,无可稽考。根据印象,这一带在三国时应是吴国的地方,若说是鲁肃或周瑜的兵,还差不多。我总怀疑,这种喝茶法是宋代传下来的。《都城纪胜·茶坊》载:“冬天兼卖擂茶”。《梦粱录·茶肆》载:“冬月添卖七宝擂茶”。有一本书载:“杭州人一天吃三十丈木头”,指的是每天消耗的“擂槌”的表层木质。“擂槌”大概就是桃源人所说的擂棒。“一天吃三十丈木头”,形容杭州人口之多。
擂槌可以擂别的东西,当然也可以擂茶。“擂”这个字是从宋代沿用下来的。“擂”者,擂而细之谓也,跟擂鼓的擂不是一个意思。茶里放姜,见于《水浒传》,王婆家就有这种茶卖,《水浒传》第二十四回写道:“便浓浓的点两盏姜茶,将来放在桌子上”。从字面看,这种茶里有茶叶,有姜,至于还放不放别的什么,只好阙闻了。反正,王婆所卖之茶与桃源擂茶有某种渊源,是可以肯定的。湖南省不少地方喝“芝麻豆子茶”,即在茶里放入炒熟且碾碎的芝麻,黄豆、花生,也有放姜的,好像不加盐,茶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