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说收藏》第111章


喷砂的机器做。工人拿着喷砂的机器喷那石头,一边呼呼地喷,一边说:〃喷一小时可就到明朝了,再过一小时就到唐朝了,你要哪个朝代赶紧说,过了可就回不来了!〃看着很简单,不像想象的那么复杂。但是人为的形成可能跟自然的形成中有一种微妙的差异,这需要你慢慢地去体会了。
玉做沁的方法很多,我只能简单地说,不想说得太复杂,砸了别人的饭碗。
【五花八门的作伪】
良渚玉器是作伪者比较感兴趣的,因为喜欢的人多。良渚最多的是〃鸡骨白〃玉器,最简单的作伪方法就是用火烧。什么东西也经不住火烧,玉一烧就成鸡骨白了。但烧大发了,玉就变得很脆,一掰就折。
过去有一种说法,叫羊玉、狗玉。怎么做呢?很不人道。作伪的人把羊或狗的后腿拉开一个口,把玉缝进去,搁上一两年。这期间羊别被狼吃了就行。最后把玉再从动物的后腿里弄出来,它里头就含有血沁了。
还有一种叫风玉,把玉在高温下煮,煮后拿出来往雪地里一搁,风一刺,玉上面就有细如毛发的裂痕,看上去像是年头很久。再比如过去我听老师傅讲:油炸鬼,把玉下油锅炸。再有就是更下作的手段,比如把玉扔到粪坑里等等,五花八门,你能想起来的,他全能想起来。作伪的方法很多,我们怎么去辨识它呢?我没有办法用一句话教给大家怎么辨识。如果你想学这门知识,就要自己慢慢琢磨,慢慢比较。如果你不想学,听听就拉倒了。谁把古玉拿到你手上,你上来说:油炸鬼吧?先吓唬他一下。
【改造】
玉器作伪还有一个手段:改造。首先是大改小。在漫长的历史当中,玉器很容易磕碰,或掉地上摔掉一块,找着还能粘上。找不着怎么办呢?干脆大改小。对于大改小的玉器,一般来说,要注意它的纹饰,注意它的基本的制式。你要对古代玉器有所了解,就可以看出不对劲儿。第二,添字。一块玉本来是素器,素的没有带字的值钱啊!就往上添字,添各种想象的词。添字往往会在中国书法的演变、文字的历史、文字的内容上露出破绽。第三,增加纹饰。一看素璧不好看,这回不添字了,改在上面磨个西番莲。这下磨坏了,西番莲是明清以后的纹饰。怎么磨上去也是谷纹璧、卧蚕纹,你得磨出当年的纹饰。因为素器不如带纹饰的值钱嘛,所以在商业上,很多人会用此欺世。再有就是加深纹饰,历史上有纹饰模糊了,不清楚了,工人按照它的路子给加深一点,这个非常难分辨的。因为它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深一点。
【提油】
今天的作伪手段相对以上这些,又增加了一些过去古人没有的化学方法。我见过作伪的人家里跟化工厂似的,都是各种试剂。再有就是高压,自从有了压力锅以后,我们就知道高压确实。平时炖鸡得一钟头,高压锅20分钟鸡就烂了。在高压下,可以很容易作伪。比如颜色可以很快地吃进玉里面。
我们常在玉器界听到一个词叫〃提油〃。是指做出玉的皮色。玉皮色的概念,对于一般人来说非常强烈。玉皮色有黑、褐、红、黄等等。对皮色的追求,历史上是一段一段的。比如乾隆早期,社会不追求皮色;到乾隆晚期,开始追求皮色。今天的收藏也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都追求白玉;进入2000年以后,大家开始知道这个皮色的优美。开始追求皮色。玉器中讲究保留局部的皮色,提油呢,就是要增加这个颜色。也有的玉本身有一小块皮色,作伪者把这块颜色增大,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旁门左道】
辨伪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知识,不要求每个人都学会。但我碰见很多人都是旁门左道。比如很早以前,我碰见过一个台湾人,他酷爱玉器,每回买完玉器以后直接就奔宾馆,拉了我来看。有一次我跟他一块儿进的屋。一进屋他就烧开水,我说:你干嘛呢?他说:〃我鉴定我这块玉。〃他把水烧开以后就把这块玉搁在玻璃杯里了,开水〃哗〃一浇,把我吓一跳。然后他说:〃搁一会儿,捞出来,拿牙咬一咬,如果能咬动了,这就是真的。〃我就不相信,他完全是一种感觉,我说:〃这个怎么咬得动呢?〃他说:〃你一咬你就知道,它是有感觉的。〃这全是旁门左道。
还有人把玉拿出来,在绸布上使劲儿搓,搓完了用鼻子闻。这都不属于一种专业的技巧,完全是一种感觉。这些招有用没用呢?在某种心理暗示下,对鉴定可能有用。比如你在那一通搓,卖的人在旁边说〃你别这样,再这样我就不卖给你了。〃那他心理肯定知道真假,心虚了。你可能用这个事吓唬他是可能的,但这不是鉴定必须学的方法。
【全篇总结】
中华民族是对玉器充满了敬意的一个民族,历史上玉器延续不断,就证明了我们民族这一心理,我们敬重它。第一是在精神上。古人几千年前就已经发现,一块美石,不管是攥在手里,还是打一个眼戴在身上,随之而来的是一种精神力量。第二是在道德上,把玉上升了一个高度。我们说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深入人心,千古不变,到今天也是这个标准。成语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说的是人的品格,最高等级的品格。
中国的玉文化,是中国人独有的一种文化。文人苦心孤诣,工匠穷极工巧。文人把自己的想法做到头,工匠把自己的手艺做到头,使玉这样一个物质的东西摆脱了物质的属性,演变为一种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笔财富。
所以,
古人谆谆告诫:
君子无故,
玉不去身。
《马未都说收藏·杂项篇》
作者:马未都
01 漆艺之光 曲水流觞
--早期漆器
我们讲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杂项,它包括陶瓷、玉器、家具等大项之外的部分。首先从漆器讲起。
在中华文化的进程中,有两种树对我们产生过比较大的影响,第一是茶树,第二是漆树。漆本是漆树受伤以后分泌出来的黏稠树脂,后来古人发现这种树脂有防腐作用。比如我们熟悉的琥珀,就是松树等植物的树脂形成的,里头还经常有小虫子,甚至知了、螳螂这种大型昆虫也会包在里面,最后形成化石。漆树分泌树脂,首先是用来保护自己。树跟人一样,它也是一个生灵,一旦受伤以后,人是流血,漆树就流树脂。古人通过长时间观察,慢慢发现它的这个特性以后就开始加以利用。
漆有两个功能,一开始就一个目的……防腐,后来又增加了一个目的……装饰。这跟今天有点儿不一样,今天一说漆器,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装饰,而不是防腐。但古人一开始使用漆的时候,先想到的是防腐,要利用漆的特性避免东西腐烂。在防腐的基础上,装饰功能才逐渐产生,并发展为一门艺术。
【如胶似漆】
中国的古典硬木家具有几个特点,第一是不使用钉,钉是指铁钉,竹钉木钉不算;第二是尽可能少使用胶。我见过很多家具都是干插的。什么叫〃干插〃?就是不使用胶,家具各部位之间全部用榫卯连接。如果榫卯结构做得好,插进去就特别牢固。你要是个明白人,就能迅速把家具拆开,又迅速装好,严丝合缝,一点儿都不晃动,这就是所谓〃干插〃。过去说〃这家具特好,干插的〃,就是说家具质量高,工匠的手艺到头儿了。
但不是所有的家具都能做到头儿,一般的家具有时也用胶,为的是省工省力,降低成本。那么,历史上的工匠曾经用漆代替过胶。漆本身就非常黏稠,是一种胶质物质。成语中有〃如胶似漆〃,这个词的本意是指像胶和漆一样黏,并不是说像胶一样黏,像漆一样能防腐、漂亮,不是这个概念。漆就是一种非常粘的东西,新鲜的漆甚至比胶还黏。
我见过有些乡村家具,就是直接用漆代替胶。乡村家具俗称柴木家具,或叫软木家具。工匠把柴木家具的榫卯位置刷上漆以后直接插上去,形成〃万年牢〃。使用漆有个问题:漆是不可逆转的,胶是可逆转的。所谓〃逆转〃,是指漆干了以后,永远不可能再一次软化,变回原来的形态;但胶可以。我们说的胶,是指中国人过去做家具时使用的传统的动物胶,比如猪皮鳔、鱼皮鳔等,在熬制下会变得非常黏,干了以后非常结实。一旦想打开的时候,拿壶开水一浇就开了。过去修老家具时,不知道怎么打开它,老师傅就说:〃烧壶开水去,用开水一浇就打开了。〃用漆黏合的家具,就基本上不可能再打开了,因此称为〃万年牢〃。
因此?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