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教皇》第555章


接着,蔡琰又走上了前台,向意犹未尽的百姓们报知了一则好消息。帝国大剧场将于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每个礼拜日都会上演一次《霓裳羽衣》,没有听够或者没听过的人还可购票来听。如果今年错过了也不打紧,明年开‘春’《霓裳羽衣》还会再次登录帝国大剧院的舞台。此外,《霓裳羽衣》三月时限一过,帝国大剧院将会上演教皇陛下亲自编写的曲目,曲子的名字叫做《梁山伯与祝英台》,敬请期待。
一听《霓裳羽衣》还会连演,而且三个月还会上演由教皇亲自编写的乐曲,满场观众无不眼中放光。
当然,最为兴奋的还是那些包厢的拥有者,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的包厢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每周都能听到这么好曲,这么好的戏,‘花’再多钱也值了。
《霓裳羽衣》首演大获成功,其意义可谓划时代的。它不单单东西音乐融合的代表,更开创了歌剧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并为娱乐方式极度匮乏的帝国百姓奉上了新的趣味点和谈资。
诚然,帝国大剧院昂贵的票价使得占据帝国人口大多数的普通百姓无法消受这种高雅的艺术。但是别忘了,资本总会流向那些新颖的有价值的事务。
就像歌剧。很多民间资本势力在见证了歌剧的唯美之后,立刻意识到其中蕴含的价值。于是一个个小型剧院在各州各县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它们有的模仿帝国大剧院的装潢,并邀请在地方上小有名气的民间艺人编曲作歌;有的则只是在晴日里围上布扯的围栏,搭个舞台,让乐队弹琴唱曲;还有的酒馆,在原有的相声、评书基础上,请上两个乐师,邀上两个歌姬,吹吹打打也跟着凑热闹……不一而足。
但不管怎么样,帝国的音乐、舞蹈、歌唱事业在帝国大剧院的引领下走上了蓬勃发展的康庄大道。
正所谓文体不分家,文艺不如发展的快车道,体育自然不能落下。所以,在帝国大剧院正式投入运行之后,栾奕将目光投降了位于大剧院东南方向的帝国竞技场,并于同年发布了帝国户部将要主办圣母杯帝国蹴鞠赛的消息。
由于这是帝国第一举办大型竞技体育比赛,为避免缺乏经验出现管理方面的问题。栾奕将第一届蹴鞠比赛的参赛范围限制在司州长安、洛阳一带,待日后有了经验再将其他州郡拉到杯赛中来,甚至陆续可以让其他属国也加入帝国的蹴鞠杯赛,甚至开办专‘门’的蹴鞠世界杯赛。
前世,作为一个伪球‘迷’,栾奕对中国男足甚是失望。今世,无论是场地还是规则都由帝国来定,他就不信华夏民族的蹴鞠不能在世界上称称霸。
在帝国,蹴鞠作为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体育娱乐活动,很早以前便深受帝国百姓欢迎。特别最近几年,随着栾奕将五人制蹴鞠比赛引入军中,这一规则也相继在民间活跃起来,在帝国各州熏陶出了一大批蹴鞠爱好者,乡里之间常有小型蹴鞠竞技活动,很多富商、‘门’阀家里就幕养着自己的蹴鞠队伍,也有百姓与伙伴组成的业余组合。
以栾奕为例,手下就有两支直属蹴鞠小队,一支乃是帝国皇家蹴鞠队,其成员都是栾奕身边的亲兵,是在栾奕支持下成立的半职业球队。他们平日里除了朝廷发的军饷,栾奕还会队员们多发一部分补助,作为球员的赏银,他们平日则在执勤之余多‘抽’出一个半时辰训练球技,训练的地点就在教皇宫后‘花’园的校场。
栾奕手下的另一只球队是栾家商会蹴鞠队,成员乃是他旗下商会里的工匠或者劳力。他们平日下了工闲来无事,便会在厂区的空地上踢上一阵,踢得久了就组建起球队跟洛阳厂区其他作坊里的蹴鞠爱好者切磋,且胜场远远多于负场,自此在洛阳声名鹊起,连栾奕都闻知了他们的大名。遂既给他们注入一笔资金供他们训练,将其发展成栾家商会幕养的职业球队。
蹴鞠深受大众喜欢,栾奕就有了开办地域‘性’蹴鞠大赛参赛者的来源。为了吸引广大蹴鞠爱好者参赛,栾奕不惜开出巨额奖金,第一名商白银一百万两,第二名五十万,第三名三十万。
一百万两白银莫说是普通人家,就是对帝国的富人也是一笔不小的资产。
听说奖金这么高,洛阳、长安一代有蹴鞠队的加紧训练,并斥巨资招募更有实力的人才,强化队伍。没蹴鞠队的则加紧搜罗人员,组织队伍。
一时间,整个帝国深陷在对蹴鞠的浓厚热情之中。
至圣元二十五年四月三十一日报名截止日期,总共有九十六支球队报名参赛。
大赛组委会以‘抽’签的方式将这九十六支球队分为甲乙丙丁……十六个小组,每组六支球队,自六月一日起在帝国竞技场每周两次进行单循环较量。
比赛中,获胜者得三分,战平者得两分,战败者积零分,单循环与五个对手较量过后,积分最高者进入下一轮惨烈淘汰赛。
也就是说十六个小组,十六个得分最高的球队就是十六强。十六强重新‘抽’签选择对手,胜者进入八强,负者淘汰。直至决出一、二、三名为止。
《圣光报》上每期一次的宣传攻势霎时间将蹴鞠推为了继《霓裳羽衣》后最受人们追捧的话题,新奇的比赛规则和赛制霎时间吊足了百姓们的胃口。更有赌坊提为即将而来的赌球活动做起了提前准备。
',!'
。。。q
重磅推荐【我吃西红柿(番茄)新书】
506蹴鞠大赛 1
相对于帝国大剧院昂贵的票价,帝国竞技场的门票无疑要廉价的多,三十文钱的票价仅相当于不到半石粮食,就算帝国最普通的人家都消受的起。
诚然,三十文只能买处位于竞技场角落的坐席,但是在竞技场看蹴鞠倒在其次,关键还是体味那种紧张、刺激的氛围。当然,如果想看的更清楚点也不是不可以,再加二十文就能换个稍好的座位,即便是最好的席位也不过只需花费一百二十文钱,价格普通百姓绝对可以接受。
有人不禁要问,竞技场票价这么便宜岂不是要赔钱运营?
答案是否定的,栾奕什么时候做过赔本买卖?
其一,竞技场虽然票价低廉,但与大剧院不同的是,它坐席数量要多的多,足有两万个。两万个座位以均价六十文合计就是一百六十万文相当于八千贯,不到一千二百两白银。一个礼拜两场比赛下来就是二千五百两白银,一个月就是一万两,这么多钱足以支持竞技场的日常清理和维护。
其二,除了售票收益,栾奕还别出心裁在竞技场内外设置了三千多个广告栏公开对外租赁。有赖于帝国繁荣的贸易环境,很多商家看中了竞技场人流量大的特点,纷纷前来求租。广告位因位置不同,价格不一,平均起来大约五百两一个季度,三千个广告位就是一百五十万。所以说,广告招租才是竞技场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竞技场票价如此低廉的原因。
正因了门票廉价,所以六月一日,当首届帝国蹴鞠大赛开锣之时,帝国竞技场内观众云集,首个比赛日便高朋满座,两万张门票销售一空,座无虚席。
看台上人头涌动,乌压压一大片,仿佛一片黑色的海洋。人群中交头接耳者有之;掏腰包买来这次大赛各支球队咨询画报,准备到赌场上一展身手者亦有之;当然,也有不懂蹴鞠,赶过来看热闹的。
座位与座位间的过道里,有小商小贩提着食盒、挑着扁担来回叫卖,卖糖葫芦的、粘糕的、水果的、炒豆的……让观众们在一饱眼福的同时,享受美食。
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出了华人商贩,还有颇具商人头脑,裹着头巾,留着卷胡须的西域人在竞技场里支起了摊,他们主要对外租赁水烟袋,一袋烟二十文钱价格并不贵,很受观众追捧
。'求书想看的书几乎都有啊,比一般的站要稳定很多更新还快,全文字的没有广告。'
于是在竞技场里就出现了很多一边吞云吐雾,一边吃豆,一边看蹴鞠……悠哉乐哉,无比惬意的看官。
开幕式当天,在经过了不长的开幕礼之后,随着栾奕轻触了一下藤萝编制,内附充气猪泡,外蒙牛皮的蹴鞠,第一届帝国蹴鞠赛就正式开锣了。
在这一天,甲组六支球队同时登场,在竞技场内四块场地中的三块上两两开始比赛。
栾奕旗下的帝国皇家蹴鞠队便在其中,他们的对手是长安柳园坊蹴鞠队。说起这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