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123章


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徐敬业所部缺乏组织和系统训练的问题完全暴露。尽管政府军初战失利,但在李孝逸坚定的攻势面前,徐敬业军再也无法抵挡,连战连败,将领尉迟昭被杀,徐敬猷和另一名将领韦超丢下人马连夜逃往扬州。
为了迅速解决战斗,武太后再加封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为江南道大总管,与李孝逸并肩战斗。
两军在高邮白塔河两岸对垒。
九天后,白塔河畔狂风大作,风向正对徐敬业军的防御阵地。李孝逸指挥部下乘势放火,在大火的掩护下全力进攻。泰山压顶般的攻势彻底摧垮了反抗军的意志,全军四散逃遁,彻底瓦解。
见势不妙,徐敬业等人狼狈逃往润州,打算经海路逃往朝鲜半岛的新罗政权。
可问题又出现了。你想逃命,但手下未必见得愿意陪你。部将王那相就越想越不对劲,为了不给徐家殉葬,他在一行人逃到海陵(江苏省泰州市)时抢先下手,杀了徐敬业、徐敬猷和骆宾王三名“匪首”,向李孝逸投降。其他人犯也都在被抓获后立即斩首,连同王那相送来的三颗人头一并送往洛阳示众。
自此,徐敬业兵变如昙花一现般匆匆谢幕。
得到扬州捷报,武太后长出了口气,指派左鹰扬将军裴绍业携带诏书前往程务挺军中,当众宣读了程务挺勾结裴炎、徐敬业的“罪状”,判斩立决。同时,夏州都督王方翼也因与程务挺往来密切,又是前废后王氏的亲戚,被摘去官帽押到了洛阳。尽管没有审出什么大的罪状,但本着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走一个的宗旨,王方翼还是被流放到了崖州(海南省琼山市)并在那里逝世。
对于武太后而言,除掉程务挺、王方翼等人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绝对安全,但对于国家而言却是极大的损失。边防军缺少优秀将领将直接导致防线薄弱,给敌军可乘之机。
东突厥人的反应便是最好的答案。
东突厥各地举办了规模不一的宴会,各部落酋长亲临会场看望了与会的群众,并与群众一起联欢。同时,为了纪念程务挺,东突厥人还为他修建了多处庙宇,出兵前常会前往参拜,以求其保佑本方军队获胜。
话说骞味道因督办裴炎案有功,官拜检校内史兼同凤阁鸾台三品。作为百官之首自然要负起相应的领导责任,可对于属下请示或反映的问题,他的答复永远只有一个:“此乃皇太后之意。”
这种宰相除了浪费粮食还有何用?三个月后,骞大人便被贬为青州刺史。
除了骞味道,其他靠不正当手段上位的崔詧和武承嗣等人也都曾得到过“同凤阁鸾台三品”或“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头衔。然而在位最长的都不过半年,短的不过月把。
对于武太后而言,国家是自己的,官员自然要任用有才能的。提拔马屁精或是亲戚,纯粹是出于褒奖,有能力的留任,没能力的过把瘾后就该干嘛干嘛去吧。
徐敬业之乱平定后,武太后的战略目标逐渐从巩固权力向治理国家转变。换句话说,此时她的角色已不仅仅是太后,而是更接近皇帝。
第十八章 酷吏横行
垂拱元年(公元685年)5月,武太后下诏:天下百姓,无论出身,均可向政府自荐。若通过了公务员面试,便可直接做官。
为了广开言路,让自己迅速了解基层状况,垂拱二年(公元686年)3月,武太后又下令在朝堂上设置铜柜。铜柜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开一个口:朝东的铜柜为绿色,名为“延恩箱”,负责接收歌功颂德的文章以及百姓的自荐书;朝南的铜柜为红色,名为“招谏箱”,负责接收对政府工作的投诉与建议;朝西的铜柜为白色,名为“申冤箱”,负责接收申冤和申诉的状子;朝北的铜柜为黑色,名为“通玄箱”,负责接收各类关于天文星象和异常情况的“科学论述”。
设立这项制度的初衷应该说是好的,但关键还得看执行。执行过于到位,有时也会变味儿。
铜柜的设计者叫鱼保家,是侍御史鱼承业之子。鱼工程师可能是精力过于旺盛,不仅为太后设计出了铜柜,还曾经为徐敬业的军队指导过武器制造。
于是设计铜柜的人便光荣地成为了第一位死于铜柜的知名人士。
自此告密之风全方位盛行。
开始武太后还有些遮遮掩掩,后来便索性下了一道告密总动员令。
文件名肯定不是叫“大唐政府关于鼓励告密的通知”,但内容无疑便是如此:所有官员,对于报告“机密事宜”的人均不得采取任何形式的阻拦,也不得询问具体内容;必须按照五品官员的待遇标准提供饮食、住宿等条件,并尽快用政府官车(当然是马车)送往神都洛阳。
在洛阳,告密者无一例外地受到了太后的亲自召见。若是告密内容和告密者的临场反应符合太后的心意,便会获得一个不错的官职;若信息无效或诬告,告密者也不会受到惩处。也就是说,只要有人对着官府大门喊一嗓子:“我要告密!”,官老爷们就得诚惶诚恐地跑出来迎接,好吃好喝地招待,一路端茶倒水送到洛阳。而告密者,运气好的能混个官儿当当,运气差的也无非白吃白喝之后遣回原籍,回到家中还可以和左邻右舍吹吹“爷在金銮殿上见到太后了……”之类。
从经济学角度看,告密在当时是一种几乎没有成本和风险但回报却很高的交易行为,但凡是理性的自然人,有几个不愿意的?
于是告密者从全国各地涌向洛阳,官差们天天风风火火地砸门抓捕嫌疑犯,一时间人人自危,个个失色。
机遇总是与危险并存,危机四伏之时往往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这不,就有那么几位牛人,抓住了机会,成功上位。
没错,这些就是被称为“酷吏”的几位“成功”人士。
其中最有名者当属来俊臣无疑,不过要说这股潮流的倡导者却非胡人索元礼莫属。
索元礼虽为胡人,却深谙汉人心理。在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后,他顺利得到了太后的召见。
双方的对话,史料上语焉不详,并且说法不一,有说“告事”者,也有说“告急变”者。不管内容如何,他获得太后的赏识倒不是因为告密的内容,而是他的谈吐和反应。太后发现这正是自己所寻觅的“特殊人才”,于是很快索元礼便从平头百姓一个变成了从五品的游击将军。
名为将军,但索元礼并不负责军事,主要工作是坐堂审案。审判的对象,大多因告密而被捕,其中不乏诬告或栽赃。因为只有告密者的一面之词,给审判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搁一般人,这或许是个问题,但谁让碰上的是索元礼呢?人家可是有本事的!
如若犯人不招,他就会拍案而起,说出四个字。
不要误会,这四个字可不是电视剧中常见的“大刑伺候”,而是“取铁笼来!”
这个铁笼是索元礼的独家非制式武器。直观地说就是一个笼子,上面开口,仅能容得下人的头颅。被告被关进笼子后,若还不知“悔改”,行刑者便在人头与笼子的缝隙处打入木楔,不断挤压被告的头部,令其痛苦难当,主动招供。当然也有骨头硬的便会被活活挤得脑浆迸裂而死。
除夺命铁笼外,索元礼还有其他发明,例如“晒翅”,即把人固定在木架上,手脚单独系在可以活动的横木上,转动横木使人持续承受痛苦。
索元礼不仅勇于创新,效率更是惊人。据说凡是被带到索元礼跟前的被告,不交代出十个以上的“同谋”是根本无法活着离开的。
考虑到刑讯逼供中意外死亡率持续攀高,为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死亡率,索元礼不断寻求工作方法的改进。经他手的不少人为求尽快解脱,便随便招供,邻居亲戚同事同学但凡认识的都有可能被牵连进来,新被告又会咬出更多的“同伙”,这使得索元礼基本上可以保证从一个人身上获得数百人的“重大发现”。
如此高的破案效率和震慑力,让武太后越发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索元礼也数次受到太后的特别接见,是当时炙手可热的人物。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后浪更是推前浪。后浪中的佼佼者当数周兴和来俊臣。
为博“业绩”,周兴和来俊臣在诬告——抓捕——审讯的流水线工艺上做了不少改进。除了各式刑具外,被告们还会看到数以百计的原告,愤怒声讨之阵势浩大会让他们的心理防线几近崩溃,审讯工作也就轻松了许多。
事实上,那些原告都是来俊臣等人豢养的地痞无赖。得到指令,无赖们便会在同一时间从不同地点向各级官府告密。这种大规模的有组织?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