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清秘史(下部)--在历史的拐角处》-在历史的拐角处-第26章


福临继位之后,多尔衮反倒有可能经常和此时已经成为两位太后之一的孝庄见面了。他以小皇帝福临名义发布的那些文告与命令,应该得到过这两位太后的鼎力支持。
到北京以后,情形又截然不同。
此时的多尔衮已经不需要遮挡。进入北京后,他曾经住在皇宫大内的武英殿里。福临们来后,他住进了自己的王府,据说这王府的辉煌壮丽在当时不亚于皇宫。他到皇宫内院来时,可能有很多禁忌,但这些禁忌对于他来说,都是理论上的。蜘蛛网可以网住昆虫,飞鸟却一冲而过。那些皇家制度是他同意制定的,他是批准这些制度的人,没有人能够用制度来对付他和像他这样的人。是的,没有人。在那时的中国,他名义上是摄政王,实际上,以他的功业、威望、权势,已经没有什么人能够阻止他做他想做的任何事情。他行使的根本就是皇帝的权力。
此后,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之间,可能有过一段时间的蜜月期。这个时期,是从多尔衮定鼎中原后,迎接小皇帝福临与孝庄皇太后们迁都北京开始的。
这种情形,很像那些在远方厮杀征战后满载而归的勇士们,在他们妻子或者情人怀抱中所感受到的温柔与多情。多尔衮奉献到孝庄皇太后面前的,是那伟大的、女真人一代代梦想的、寥廓无际的万里锦绣江山。孝庄皇太后母子坐在沈阳的皇宫里,居然摇身一变就成了这片大地至高无上的主人!“My God!”——我的上帝!世界上,有几个英雄,能够为女人做到这一点? 
孝庄:魅力与心机(6)
史书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
按照礼部早已经安排好的时间表,皇帝和太后一行应该在顺治元年九月十七日到达北京。在通州只是迎入行殿短暂停留一下,更衣——皇帝大小便的委婉说法,然后,便前往北京。但实际上,摄政王多尔衮率领百官迎接至通州城外五里处,进入行殿,百官叩拜如仪后退出,摄政王留下与皇帝、皇太后叙话。不久,百官接到命令,皇帝一行旅途劳顿,决定当夜驻跸通州,次日一早起驾进京(《清世祖实录》卷八)。有历史学家认为,就是在这一天,时年三十二岁的孝庄皇太后,开始以自己的满腔柔情来回报同样是三十二岁的大英雄多尔衮。
顺治元年十月一日,第二次登基的福临册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顺治二年年初,加为“皇叔父摄政王”;顺治五年十一月尊为“皇父摄政王”。这种层层升级的尊崇,必定与多尔衮威权日重有关,也无法排除他与孝庄皇太后之间感情不断升温的可能。多尔衮成为“皇父摄政王”之后,大清藩属国朝鲜国王看着大清咨文,发问道:“皇父摄政王是什么意思?”他的臣子回答说:“我专门问过大清使臣。他回答说:就是去掉叔字,朝贺时的各种礼节与皇帝一样。”朝鲜国王说:“那就是说有两个皇帝了。”(《李朝实录》,仁祖二十年乙丑。)
到了这一步,除了皇帝的名位,能够给多尔衮的已经全部都给了他。应该说,在那个时代,孝庄皇太后对于多尔衮的报答也算是至矣尽矣。其意味深长的潜台词是,向全国臣民公开确认了自己与多尔衮的夫妻关系,也就此界定了多尔衮与皇帝的父子关系。在漫长的帝国历史上,围绕皇位的争斗千奇百怪、血雨腥风,唯独还没有父亲抢夺儿子皇位的故事。不管多尔衮怎么想,也不管阿济格、多铎如何不甘心,如何希望多尔衮拿下皇位,这条底线划出来之后,跨过它,就意味着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意味着不可能不留下骂名。
顺治八年二月,在清算多尔衮的疾风暴雨中,皇帝颁布煌煌诏书,指斥多尔衮的累累罪行,其中谈到了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等于公开承认了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之间事实上的夫妻关系。假如不是成了公开的秘密,到了尽人皆知的程度,对于此类事情,皇家一般都是能瞒则瞒,能骗则骗的。果然,到康熙朝修《清世祖实录》时,在卷五十三条中,这一段便被删去了。有一种说法,说是太后与多尔衮大婚的诏书一直保留在大清官方的原始记录中,后来,到乾隆时代,纪晓岚在皇家档案馆中还曾经看到过,他建议乾隆皇帝为了皇家脸面考虑,把这些档案彻底销毁了。
当时著名诗人张煌言在他的《张苍水诗集》中写到:“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晋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张煌言是一位抗清斗士,诗中讥讽和不屑的意味不言而喻。却恐怕不能简单看成是无中生有或者空穴来风。这种情形表明,在当时的社会心理中,在满洲人看来,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考虑了。而从汉族人那无数贞节牌坊来看,这对于太后本身和新王朝形象的杀伤力却极大。因此,才被弄得如此欲盖弥彰。若是今天还用这种思维看待此事的话,就不仅可疑,而且可笑了。
孝庄皇太后的这些做法,除了感情和报恩之外,一个最深切的动机,其实还是为了保住儿子的皇位。可惜,这小皇帝的一切来得都太过容易,他既不懂得世事的艰难,也不了解人心的曲折,他根本无法体谅母亲的苦心,使这一切反倒成了他憎恶多尔衮和自己母亲的心结。那些在富贵中一帆风顺长大的孩子,常常在人性层面上具有完全不懂得感恩、不懂得体谅人的甚深的恶习,在小皇帝福临身上也算是一个典型案例了
事实上,多尔衮可能也并不为此感谢孝庄皇太后。以睿亲王的聪敏睿智,大约他也早就看出了孝庄皇太后的心思。这可能是他做了“皇父摄政王”之后,时间刚过一年,便纳娶侄媳妇——前肃亲王豪格夫人的重要原因。大约也是他去世前一段时间里,长期在外,很少回北京的重要原因。 
孝庄:魅力与心机(7)
顺治六年年底,多尔衮成为“皇父摄政王”刚满一年,他的王妃就去世了。一个月后,顺治七年正月,多尔衮纳娶了肃亲王豪格的夫人。当时,豪格死去不到两年。多尔衮死后,在汉族士大夫——甚至今天文人的笔下掀起了一阵喧嚣。核心意思是指责多尔衮用这种方式,继续报复已经死去一年多的豪格。
孰不知,这个指责可能仍然是驴唇不对马嘴。
多尔衮原来的王妃是皇太极正宫哲哲皇后的堂姐妹,是孝庄皇太后的堂姑姑,豪格的这位夫人则是多尔衮王妃的亲姐妹,也是孝庄皇太后的堂姑姑,而豪格又是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的侄子。在汉族人眼中,他们整个一个乱伦。
实际上,在盛行多种婚姻制度的蒙古人和满洲人看来,这种彼此没有血缘关系的婚姻既考虑到了经济利益,又照顾到了未亡人的生活寄托,是再好、再正常不过的了。他们不理解的倒可能是汉族人——什么三从四德!什么贞节牌坊!自己给自己的生活找了那么多麻烦和苦难,怎么还能自我感觉这么好?
当年,三贝勒莽古尔泰死后,他的妻子分别由侄子豪格与岳托娶去做了夫人;努尔哈赤的第十个儿子德格类死后,其妻子又嫁给了德格类的弟弟阿济格;豪格死后,除了十四叔多尔衮迎娶了他的一位夫人之外,他的另外一位夫人则嫁给了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这些堂堂正正地记载在清代官方史书中的,只不过是一种与汉民族农耕文化具有重大差异的文化现象而已。那些在孔孟之道熏染下,既缺少人文情怀,又缺少对异质文化研究了解的汉族士大夫们,喋喋不休地用三从四德之类货色去评判别人,实在是令人讨厌。事实上,多尔衮在这里报复的恐怕不是已经死去的豪格,而是做给活着的孝庄皇太后看的。
我们无法知道多尔衮的这个举动,对孝庄皇太后有些什么样的心理影响。从常识和常情推测,她恐怕很难感觉愉快。如果她与多尔衮之间有夫妻之实,“皇父摄政王”又使二人有了夫妻之名,多尔衮却还要再娶豪格夫人为妻,显然对她的皇太后之尊是一种蔑视和伤害。假如多尔衮和她之间不是事实上的夫妻,她只是想通过“皇父摄政王”这个头衔给多尔衮这匹野马套上一个笼头的话,她就势必会在此举中,感受到多尔衮深切的不满与敌意。因此,无论如何,有了这样一件事,多尔衮身后就很难不受到清算了。孝庄皇太后也自然可以在这种清算中,保持住自己心理上的平衡与满足。
多尔衮死后,对他的清算表面上是由顺治皇帝发动的。其实,当时福临刚满十三周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