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城 作者:黄泽全》第19章


城堡,也称乌达亚要塞,至今依然保存着。在阿拉伯语里,“里巴特·法特赫”意为
“胜利的营垒”,据说是为了纪念当年阿拉伯军队在阿拉科萨战役中打败西班牙人的胜
利。后来,时代变迁,几经沧桑,“里巴特·法特赫”这个军事要塞逐渐扩展为一座规
模宏大的城市,但仍沿用旧的名称,简称“里巴特”,久而久之,“里巴特”演变成
“拉巴特”,并作为城市名称沿用到今天。
拉巴特是非洲的历史名城之一,始建于公元12世纪。
1912年,法国殖民者将摩洛哥的首都从另外一座古城非斯迁到拉巴特。1956年,摩
洛哥独立,正式定拉巴特为首都。市区由拉巴特新城和萨勒旧城组成。萨勒旧城筑有红
色城墙,迄今保存完好。城内有许多历史古迹,建于公元12世纪的哈桑清真寺,是当时
北非最大的清真寺,传说当年由国王亲自监督建造,长183米,宽139米,内设16道门,
虽然因发生于15世纪的一场大地震而遭到严重破坏,但清真寺的宣礼塔至今完整无损,
它占地16平米,高44米,如果加上塔顶,则高69米,用玫瑰石块砌成,规模宏伟,充分
显示了摩洛哥古代劳动人民精湛高超的建筑艺术。座落在海角上的乌达亚城堡,城门、
了望岗楼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风采,城堡内的花园里生长着奇花异草。位于新城东南的萨
累古城遗址,门楼、清真寺、墓碑等迄今保存完好。建于1785年的拉巴特王宫,是一座
典型的阿拉伯宫殿建筑,占地两平方公里,拥有众多的、式样各异的宫殿,屋顶为绿色
玻璃瓦,华丽而壮观。旧城区古香古色,众多的阿拉伯建筑和清真寺反映出浓厚的民族
色彩,手工艺品作坊布满深街窄巷,连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都保持着浓厚的中世纪风
采。新城区现代化建筑与阿拉伯建筑错落有致,交相辉映,街道两侧绿树成荫,花团锦
簇,街心公园随处可见。傍晚时分,漫步在大西洋岸畔的海滨大道上,望着落日西坠,
聆听浪涛呼啸,别有一番情趣。
从拉巴特机场进入市区,公路两旁尽是鲜花,一簇红,一簇黄,一簇紫和一簇蓝,
宛如五彩缤纷的巨幅阿拉伯地毯铺在眼前,伸向远方。远处的丘陵、山峦也是绿油油的,
浑然一片,显得非常均匀、整齐,简直就像经过人工细心栽培似的。沿途还可以看到一
种奇特的橘子树。这种橘子树一年四季开花结果,有趣的现象是:在同一棵树上,有的
枝头上正开着花,有的枝头上正含苞欲放,有的枝头上已结出小果实、有的枝头上却挂
满了黄澄澄的大橘子。这种橘子个头异常大,有人形容像排球那样大,虽然有些夸张,
但说它像柚子一样大小,是恰如其份的。橘子不仅个大,而且皮薄汁多肉厚,味道酸甜
适度,是宴请宾客的佳品。保护得很好的大自然绿色植被,带来了舒适宜人的环境。拉
巴特空气清新,一尘不染,即使很远很远的景物,也能清晰地观其轮廓。
非斯
摩洛哥历史名都非斯,位于国境北部,座落在中阿特拉斯山北麓海拔410米的高地
上,西距首都拉巴特190公里,居东、西、北部地区交通要冲,为摩洛哥国土上最早建
立的阿拉伯城市,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被视为伊斯兰教圣地之一。
非斯城始建于公元前808年,据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曾孙、摩洛哥第一个
王朝国王伊德里斯二世于公元8世纪在汪达尔人毁坏的城址上重新修建。非斯这个名称
是由“法斯”演变来的。在阿拉伯语里,“法斯”意为“金色的斧子”,据说伊德里斯
二世当年主持该城破土奠基时,在面向麦加圣城的方向发现一把金色的巨斧,伊德里斯
二世感到这是吉祥的征兆,当即给城市定名为“法斯”,后来“法斯”变成了“非斯”,
并一直沿用到今天。当城市建成后,伊德里斯二世将它定为摩洛哥第一个伊斯兰王朝—
—伊德里斯王朝的都城。在阿拉伯语里,“法斯”还有“肥美的土地”和“鹤嘴锄”的
意思。由于非斯城建在一个不大的山谷里,郊外丘陵环绕,山坡上橄榄树郁郁葱葱,越
过丘陵便是一望天际的大平原,小河沟渠纵横,流水淙淙,气候宜人,植被茂盛,终年
常青,物产丰富,故有“肥美的土地”之称。关于“鹤嘴锄”的来历是这样的:有一天,
伊德里斯二世拿出一把似鹤嘴的锄,让手下的人传看,因当地人从未见过这种锄,感到
非常惊奇。伊德里斯二世命人用此锄翻一下地,以考察此锄是否有用,手下的人一试,
发现这种锄翻地又快又好,连声称赞。后来,此锄传到民间,很快被人们采用。为了纪
念这一有意义的发现,便将伊德里斯二世居住的城市称为“法斯”,即今天的“非斯”。
非斯城素以精湛的伊斯兰建筑艺术著称于世界。古城建于公元前808年,占地300公
顷,街道狭窄弯曲,两旁店面、作坊毗邻连片,有些商品直接摆在店外,街区只能步行,
有时相互让道还须跨进店门,机动车是无法通行的,主要运输工具是马、驴或平板车。
城区的建筑风格、居民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仍表现出浓厚的中世纪的风貌。古城里历
史古迹到处都是,而且这些古迹都保护和维修得很好。据记载,公元12世纪伊斯兰教全
盛时期,城内共有清真寺785座,据说现在保存下来的仍有360多座,其中以拥有270根
圆柱的卡拉万纳清真寺和摩洛哥最古老的寺院之一——昂达吕西昂清真寺最为著名。其
他反映伊斯兰建筑艺术特色的古城堡、宫殿、博物馆等,亦比比皆是。城内的卡鲁因大
学是专门从事伊斯兰教学习和研究的高等学府,建于公元859年,图书馆藏有各类伊斯
兰教书籍几十万册,其中珍贵的手抄本8000多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府,比英国
的牛津大学早390年,比法国巴黎大学早291年。这座著名的大学最初是一座清真寺,最
早的教学方式是学者向教徒们讲解《古兰经》。另外,非斯城的创建者伊德里斯二世国
王的陵墓,也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非斯城内处处可见到泉水,这
些泉水被视为“圣水”。
新城区建于1276年,这里突出欧式建筑风格,同老城区形成两种迥然不同的情景。
新城区街道宽阔笔直,浓荫覆盖,花草争艳,两旁高层建筑鳞次栉比,宾馆、饭店、超
级市场、写字楼、银行等雄伟壮观。市区车水马龙,热闹而繁华。
非斯周围的名胜古迹很多,南面和北面山坡上的两座城堡,修建于公元16世纪的萨
阿德王朝时期,迄今依然保存完好,高高耸立,引人注目。北面山坡上的城堡已改建成
兵器博物馆,馆内陈列着摩洛哥历朝历代制造和外国赠送的宝剑、马刀、枪炮等,其中
有一把宝剑上刻有汉字,传说是古代中国皇帝赠送给摩洛哥国王的礼物,说明中国人民
和摩洛哥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十分悠久。
非斯人口约40万,郊外多果园和油橄榄树,满目翠绿,景色迷人。非斯不仅是摩洛
哥北部重要的农牧产品集散地,工业也发展很快,有面粉、木材加工、纺织等工厂,交
通也便利。
达尔贝达
摩洛哥历史古城达尔贝达,位于国境西南80多公里处的大西洋畔,东北距首都拉巴
特88公里,是摩洛哥最大的港口城市,全国经济和交通中心,拥有全国70%的现代工业,
市区和郊区有1000多座工厂,金融、商业也十分发达,素有“摩洛哥肺叶”的称号。城
市临海,树木常青,气候宜人,风光秀丽,是非洲著名的旅游城市。
达尔贝达城历史悠久。据记载,公元7世纪,这里是罗马古城安法,意为“高地”。
安法古城于1438年被葡萄牙殖民者肆意破坏。公元15世纪下半叶,葡萄牙殖民者占领这
里,更名为卡萨布兰卡。18世纪中叶,摩洛哥国王西迪·穆罕默德·阿卜达拉赫下令在
原安法古城的旧址上兴建一座新的城市,定名为达尔贝达。在阿拉伯语里,“达尔贝达”
意为“白色的房子”。有趣的是,如同城市的名称一样,整座城市的建筑大多数为白颜
色,就连许多阿拉伯渔民的住宅也是在褐色峭壁的背景下呈现白颜色,与辽阔蔚蓝的大
西洋交相辉映,构成一幅淡雅多姿的景象。18世纪末,当西班牙人得到这座城市港口贸
易的特权后,将城市称为“卡萨布兰卡”。当西班牙人初次到达?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