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7》-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7-第15章


王当初攻克洛阳时,盘桓不归,并散发财物树立个人威信,图谋造反”。意 
欲置秦王于死地。高祖虽没同意,但已对秦王产生疑忌。此时恰逢边关急报, 
李渊听从建成建议,命元吉带兵,借机剥夺秦王兵权。并欲将秦王部下精锐 
尉迟敬德、程咬金、秦叔宝、段宏志等干将及卫队一同带领出征,彻底解除 
秦王的武装。还准备在为齐王元吉饯行时,在昆明池暗埋伏兵,扑杀秦王。 
情况万分紧急。 
李建成、元吉以为万无一失。岂知秦王也并未酣睡,他收买了众多耳目, 
甚至太子的心腹玄武门禁军首领也为他所用。对太子、齐王的所作所为明察 
秋毫。他密切注视事态的发展,表面上不动声色。秦府老臣心急如焚,力劝 
秦王先下手为强。 
李世民深知到这时太子、齐王已与自己不共戴天。如果他们的阴谋得逞, 
非但自己的身家性命不保,而且历尽千辛万苦开创的大唐基业及自己宏大的 
政治抱负都要毁于一旦,唐朝天下恐无宁日。尽管骨肉相残,是他于心不忍 
的。但高祖长期为奸党妖妃所惑,日益昏愦,一再听信谗言,不辨忠奸,以 
致树奸诛良。若一味的依靠高祖裁决恐怕不但不能明善恶、正朝纲,而且还 
可能黑白颠倒,后果不堪设想!至此,秦王对高祖的幻想完全破灭。在这千 
钧一发的危急关头,秦王在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及敬德等忠良的激励 
和推动下,终于作出果断抉择,决心以天下社稷和千秋大业为重,不拘小节, 
诛奸除暴,正纲纪而安天下。 
公元626年6月3日,李世民进宫朝见高祖,密奏太子、齐王淫乱后宫, 
坏纲辱父的丑行和蓄意谋害自己的歹心。他痛哭流涕,谓高祖道:“儿臣扪 
心自问,毫无对不起兄弟的地方,而他们却千方百计地欲置我于死地而后快。 
儿臣蒙枉,无别陛下,黄泉之下也耻于与这样的叛逆为伍!”高祖大惊,一 
面安慰秦王,一面通知太子、齐王明日早朝,弄个究竟。 
此时不动,更待何时,与其坐而待毙,不如拼死一搏。秦王决定先发制 
人。玄武门是长安宫城的北门,是内廷警卫驻扎的重地,是出入皇宫的必经 
之路。秦王事先已买通守卫玄武门的禁军统领、原太子建成的心腹何常。公 
元626年6月4日晨,秦王事先率敬德等在这里埋下伏兵,待太子、齐王经 
… Page 34…
过此地时趁机下手。 
后宫张婕妤已将探听到的重要情报密告建成。元吉也劝建成以防万一, 
早作准备,称病不朝,静观局势变化。但建成依仗内有嫔妃相助,外有禁军 
森严戒备,谅秦王不敢轻举妄动。因此,不听劝告,携齐王元吉径赴早朝, 
直奔玄武门。 
二人行至临湖殿,正欲到太极殿早朝,忽然发现情况有异,立刻调马而 
逃,但为时已晚。秦王世民纵马赶上。齐王元吉情急之下连发三箭,均被秦 
王躲过。秦王搭弓放箭,正中建成咽喉,建成翻身落马,当即毙命。齐王拨 
马欲逃,被敬德赶上,手起刀落,人头落地,东宫护卫见主子被杀,也无心 
恋战,四散逃命。 
这就是“玄武门之变”。 
高祖李渊久等不见三子上朝,正在海池与嫔妃泛舟取乐,忽见敬德仗剑 
而入,大惊失色。忙问何事?敬德说:“太子与齐王作乱,秦王已发兵诛杀。 
恐惊圣上,特命我来护驾。” 
高祖见事已至此,也无可奈何,只好一切听秦王处置。 
三日后,高祖下诏,立秦王为太子,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太子决定。 
公元626年8月9日,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就是唐太宗,年方29 
岁。太宗即位后,选贤任能、广开言路,励精图治,终开中国一代盛世—— 
贞观之治。使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顶峰。唐太宗也被后人誉为“中国历史 
上贤明的皇帝之一”。 
… Page 35…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唐朝初年,由于多年战乱,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土地大量荒芜,各 
地灾害频繁,经济凋敝,人民生活极为困苦。再加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突 
厥等不断犯境,唐朝统治者尚无暇顾及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因此太宗继位 
时,战争创伤仍到处可见。当时全国人口不到300万户,仅相当隋朝鼎盛时 
期的三分之一。黄河两岸到处荒草茫茫,千里不闻鸡犬之声。因此,唐太宗 
即位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民心,医治战争创伤就成了当务之急。 
唐太宗亲眼看到,强大富足的隋朝,仅在短短的几年就大厦倾倒了,这 
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使唐朝基业牢靠久远, 
成了唐太宗时经常思考的问题。为了找到一条实现“天下大治”的途径,公 
元626年10月,唐太宗亲自主持了关于“自古理政得失”的辩论。面对百废 
待兴、千乱待治的局面,大乱之后能否“大治”?群臣纷纷发表意见。许多 
人表示疑议,认为大乱之后,恐怕老百姓不易教化,太宗本人也没有信心。 
只有魏征对此充满信心,他说:“长期安定,百姓安逸骄奢,不易教化。如 
果经过多年战乱,老百姓生活困苦,反而容易教化。这就像饥不择食,渴不 
择水一样。” 
大臣封德彝反驳说,上古人心淳朴,自夏商以来,世风日下,不可教化, 
因此才有秦的严刑酷法,汉的重用霸道。他骂魏征是小小书生,不识时务, 
空谈误国。 
魏征据理力争说:“上古黄帝诛蚩尤、颛顼灭九黎、商汤放暴桀、武王 
伐酷纣,天下都曾大乱,但后来不都出现太平盛世了嘛!如果说古人品德高 
尚,后世逐渐堕落,那么今天的人们岂不都成了鬼魅,国君还如何治理呢?” 
封德彝被说得哑口无言。 
太宗觉得魏征说得有理,便决定教化治国。 
唐太宗亲历隋亡的经过,经常以秦、隋速亡为鉴,讨论思考如何才能不 
重蹈亡隋的复辙。他曾对大臣说:“隋文帝时,一年天下大旱,收成很坏, 
但文帝却吝惜钱财,不赈济百姓。到了隋末,仓库里积储的粮食足用50年。 
结果炀帝看到天下富足,便奢侈无度,结果导致了亡国。由此可见,积蓄太 
多岂不成了坏事?”因此,他总结说:“治理国家,重要的是积德重民心, 
而不在于大力搜刮。粮食储备只要够预防天灾就可以了。如果子孙后代贤明, 
自然可以保天下;如果子孙不肖,富足反而可以使他奢华,亡国灭家。”“当 
初平定长安时,宫中美女珍宝到处都是,但隋炀帝却仍不满足,依旧广造行 
宫,四处搜刮;依仗富强而东征西讨,穷兵黩武,徭役无时,因此弄得民不 
聊生,结果激起百姓反抗,最终亡了国,自己也遭到杀身之祸。看来福善祸 
淫,皆由人定。 ‘国君如舟,百姓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啊!作为天 
子的,只要仁慈道义,能够约束自己,不扰乱百姓,就不会被百姓抛弃了。” 
“治国好比栽树,只有不触伤根须,枝叶才能丰茂。为君之道,一定要 
让老百姓能够生存。如果为了自己而损害百姓,那就像割大腿上的肉去喂肚 
子,肚子饱了,人也死了。” 
正因为唐太宗认识到了这些道理,所以他登基初期一直兢兢业业,小心 
治国,体察民情,严于律己。 
贞观初年,关中、关东连续三年发生水旱灾害,百姓饥荒,卖儿卖女。 
唐太宗吸取隋亡之教训,唯恐由于灾害而激起民变,就下令开仓赈民。有些 
… Page 36…
州县把赈粮一户户送到灾民家中。饥荒过后,家家都有余粮。太宗还命令皇 
家府库开支金银,赎回灾民卖掉的儿女,送回家乡,与亲人团聚。而且他还 
命令朝廷紧缩开支,裁减冗员。 
唐太宗非常注重农业生产,时时注意不违农时。他说:“凡事都须务本。 
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而从事衣食生产则以不失时节为本,作为国君, 
切不可贪婪而误了农时。” 
一年,河东万泉县喜降春雨,县狱中被关押的几十名犯人,也被临时放 
回家及?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