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杜甫10年长安生活的总结,诗中不乏“朱门酒肉
臭,路有冻死骨”等凝重洗练的名句,反映了安史之乱前社会的状况,反映
出杜甫内心的矛盾与他伟大的人格。他的诗歌艺术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了。杜甫被迫逃离长安,开始了长期的流亡
生涯。就是在这种四处流浪的生活中,杜甫从侍奉皇帝开始走向人民,深切
地体会到普通群众水深火热的生活,激发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他用天
才的、现实主义的写实之笔,先后写出了“夜闻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恸
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等名句。
严冬过去,春临人间,然而自然与心理的巨大反差,使杜甫愁思万千。
一首千古传唱的五言律诗就在这时诞生了:“国破山河在,春城草木深,感
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
簪”。在这里短短40个字,把国仇家恨,妻离子散的悲苦描写得淋漓尽致,
还有什么痛苦比“花溅泪”、“鸟惊心’更痛苦的呢?
就这样流浪了一年,杜甫的生活又出现了几个转折。首先是作唐肃宗的
… Page 29…
左拾遗,却因他的耿直天性,被贬到华州作小官。然而一片忠心的杜甫,虽
被贬官仍然诚诚恳恳对待自己的新职务,他经常利用公出之便,在民间察访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在新安县看到征兵已经征到未成年的少年,于是创
作了《新安吏》。另外,又见一老人子孙都阵亡了,如今自己也被征去当兵,
老妻卧在路边哭,还见新娘晚间结婚,早上丈夫被征去守河阳;另一个从相
州战败归来的士兵,回家已是遍地荒芜,家人无消息,十分悲愤的情绪又涌
上了杜甫的心头,于是,他动笔为这3个人各写了一首诗,这便是有名的《三
别》。
在 《三别》中,杜甫除同情人民外,但仍为统治阶级着想维护战争,让
他们“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然而后来不久,杜甫又在一次远游中撞
上了一件事,使他含泪写下了《石壕吏》却是个例外。在这首诗里,他再也
没有用什么话来安慰人们,而通篇只是作客观的叙述,“暮投石豪村,有吏
夜捉人,者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普通的词
句,真实的描述,深刻展示了他对人民的同情,这首诗标志着他现实主义写
作手法已达到了顶峰。《三吏》、《三别》的组诗,成后人赞誉他为诗圣,
赞誉他的诗为诗史的代表之作。那一年他已47岁。
战祸之后,必有凶年。杜甫至华州那年就遇上了关中大饥,颗粒无收,
粮价高涨,他微薄的收入,实在养活不了一家老小。于是,他便弃官远去甘
肃,后又转到别处,但都摆脱不了困境。就在这时,知道了老朋友严武和高
适都在战争没有波及的四川做州官,他才南下成都找严武找份差事做,于是
开始了跨越甘川两省的艰苦旅程。
甘川交界的崇山峻岭高入云天,杜甫一路上写了 12首纪行诗,以优美
而深沉的笔触,寓情于景地描绘了祖国河山的壮美和各地的风土人情。
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杜甫到了四川首府成都。在这里,诗人得到
亲友们的资助,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旁盖了几间草屋,草屋虽然简陋,但周围
风景优美,浣花溪流水清澈,屋旁榆树成林,风吹过林叶沙沙作响,夹杂鸟
鸣蝉噪,更添几分情趣,极富诗意。杜甫深爱新居,写了许多诗文描述草屋,
表达自己久乱初安的欢快心情,如众所知的名篇妙句:“细雨鱼儿出,微水
燕子斜”,“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鸳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
泊东吴万里船。”都是出于此时。
由于他的诗名,成都的文人墨客都乐于和他交往,一时间,草堂门前车
水马龙,但是诗人的生活还是很困苦,特别是草屋破旧都没有钱翻修,遇到
风雨交加时,屋里到处漏水,没有安息之处,他又联想到世上那些连破屋也
住不上的人们,于是动笔写下了有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的:“安
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
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醒世名言,对现今社会仍有积极意义,
也再次表现出诗人高尚的人格。
可是四川也并非世外桃源,杜甫在成都住了两年,好友严武不久调走
了,四川发生了地方将领叛乱,接着又遭到吐蕃的进犯。杜甫于是想带全家
回河南老家去,然而欲走时,严武又从长安调回来了,并且严武在京启奏了
朝廷,封杜甫做了个“工部检校员外郎”官职,这个闲官的飞至就是后代文
人称他作“杜工部”的原因。可惜几个月后,杜甫就因不习惯官场倾轧那一
套,便主动辞掉了。
公元765年,严武病故,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便又打算回朝夕怀念
… Page 30…
的河南故乡。第一步,他先到夔州住下,然后再想办法出川。夔州在四川、
湖北交界处,中经长江三峡,风景奇伟,有很多名胜古迹。在这里,杜甫常
常站在长江边上,遥望北方,为国事、家事心急如焚,后人极为赞赏的“古
今第一”的律诗 《登高》,形象而深刻地写出了他当时那复杂苦闷的心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染霜鬓,燎到新停浊酒杯。”
公元768年,杜甫终于离开夔州东下,他从宜都、江陵辗转来到了岳州,
接着又到潭州、衡州漂泊。公元770年,湖南兵马战乱,杜甫又赶忙乘船离
开潭州。当他坐船沿湘江北上的时候,由于多年的劳累,长期的营养不良,
终于一病不起,他僵卧在船舱里,从舱口凝望外面的天空,天气阴沉沉的,
快要下雪了,阴郁的天气使杜甫的心头一阵悲凉,回首一生,杜甫不由得老
泪纵横……他叫儿子们拿纸磨墨,就在这船上,用颤抖的手书写了他最后的
一首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杜甫在死神降临之时,
念念不忘的仍是国家的灾难和百姓的不幸,一腔热血全抛洒给多灾多难的国
家。
杜甫的文学成就是十分伟大的,他的大部分诗都反映了他所处的动乱的
时代的风格;他的诗悲壮,沉重,被称为壮丽史诗。杜甫艺术造诣上,遣词
用句极为严肃、平实,古朴的风格,凝炼生动又富于韵律的佳句,即是为后
人传唱,又是为后人学习的典范。称杜甫为诗圣是绝对名符其实的。
李、杜二人早已离我们而去,然而他们建筑的文学丰碑永存在我们心
中。
… Page 31…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