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另一个中国》第30章


,本来是不会有什么领袖的。但社会是复杂的,有的人从宗法社会游离了出来,进入了城镇。因为长期生活在宗法组织中,人的个性萎缩了,个体缺少进取精神,对于他所不熟悉的社会有一种天然的畏惧。此时他们就想与有相同命运的人们组织在一起,共同奋斗。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游民常常挂在口头的“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所谓“朋友”,不是泛泛的,而是可以以心换心、完全信任、同生共死的那种朋友。但那时又没有什么新的组织理念,更没有新的组织形式的出现,他们只能模仿家族中的兄弟关系(因为双方是平等的,所以不能模仿父子关系,至于军队中,将帅士卒之间往往模仿父子关系)组织起来。而社会经验多、阅历丰富、能力强的,往往被尊为“大哥”。元杂剧《桃园结义》中,写到刘关张三人于街头相遇,一起到酒楼喝酒,刘备酒醉后伏在桌上,现出蛇穿七窍。关羽对张飞说:“兄弟也!你不知道,这是蛇钻七窍,此人之福,将来必贵也。等他睡醒时,不问年纪大小,拜他为兄。”这就
是游民最早的和最简单的结合方式——桃园三结义。为了结义的稳固,还要有一系列的仪式,如对天盟誓(“桃园三结义”中是杀白马乌牛以祭天地——据说这是契丹的风俗);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换帖(彼此交换写着上下三代和个人生辰八字的庚帖);引见彼此的父母等,经过了这些仪式便成了情同骨肉的兄弟。在江湖人看来,这种兄弟的重要性甚至超过妻子、儿女等。《三国演义》的刘备就说过:“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我们读历代的三国故事及写三国的诗歌,可以看到唐人的着眼点是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是讲君圣臣贤的;这是文人士大夫眼中的三国故事。到了宋代,至晚是宋末,人们在讲三国故事时着眼点变了,变成了“桃园三结义”,变成了刘备与关羽、张飞的关系了;这是江湖人眼中的三国。游民、江湖人在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时候,刘关张是他们的榜样。特别是刘备这样有组织能力、有胆有识、并且能够爱护结义兄弟、愿意与结义兄弟同生共死的大哥,是人们拥戴的对象。从这个故事流行起,“大哥”就成为江湖领袖的别名。成龙们意义上的“大哥”最早就是这样来的。
长期生活在宗法社会中的人们脱离宗法后,由于生活的艰辛,总是幻想有一个能够保护他们、使他们得以依靠的组织或个人出现;在现实生活中感到软弱无力的游民,也需要一些“大哥”式的人物作为依靠。于是凡是能与“大哥”攀上关系的,无不乐而从之,他们马上就会产生归属感,仿佛长久飘泊无依而突然有了家一样。《水浒传》里的武松、李逵等人,在见到宋江以后,欢悦异常,从此终生追随。他们之所以维护梁山,并非倾心于某种理想,在他们心目中,梁山与宋大哥是一体的,没有宋大哥也就没有什么梁山。
《三国志平话》《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以及这类题材的杂剧等,塑造了刘备、宋江这样的“大哥”的形象,从此以后,“大哥”就成为传统通俗文艺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的人物类型。大哥形象还有个伴生物,就是张飞、李逵类型的粗豪的勇敢分子。例如《精忠说岳》中的岳飞(大哥)和牛皋(勇敢分子);《说唐》中的秦琼与程咬金;《杨家将》中的杨延昭与孟良、焦赞;《飞龙全传》中的赵匡胤与郑子明,等等。作品中一般都写成这样:大哥是江湖上有形群体(如结义兄弟、秘密帮会、山头)或无形群体的领袖,他们宽宏大量,能够原谅弟兄们的过错;他们讲义气,爱护兄弟,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他们视金钱如粪土,能在物质上给弟兄们提供最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他们御下有术,能够公平对待下面的众兄弟,让兄弟们跟着他一起发展,在危险中能把弟兄们引入安全的港湾。当然这些有的可能真正出于他们的本心或者部分地出于本心,大多可能就是技术操作,是演给人看的(如在当阳桥赵云救阿斗之后,刘备所表现的对赵云的爱护,就被老百姓理解为“刘备摔孩子——邀买人心”;宋江常常以金钱资助江湖兄弟,就被金圣叹认为是虚伪),但关键看你是否能够赢得弟兄们的信任。有了信任,追随者就会死心塌地为你冲锋陷阵。此时真伪问题就不重要了,因为生活在生死线上的游民是只关注结果,而不会追究原初的动机的。
说“大哥”(3)
为什么“大哥”总是与粗豪的“勇敢分子”连结在一起呢?从生活现实这一点来说,这些“勇敢分子”大多心智不成熟,他们需要有一个“大哥”来作为依靠。从表面上看来,李逵、张飞(指文学形象,勿混同于历史人物)等人粗豪健壮,无畏无惧,做起事情来一往无前,谁也不在其眼下;但从精神状态上和人格上来说,他们还处于儿童状态,缺少独立性,必须有精神保姆。对于个性不成熟的人们,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有些人愿意充当喽NB024,即使没有合格的山大王(大哥),他们也要造一个,拥立一个。于是,“大哥”就成了李逵之类的崇拜对象(青年人大多有崇拜偶像,也与其个性不成熟有关,通俗歌曲演唱会上的狂热,真令人想起振臂一呼、从者云集的情景)。这种精神上幼稚而体魄又很雄伟的人,对于社会是很危险的,正像一头没有驯养的大象,暴躁起来,其破坏力可以想见。
作为游民或江湖领袖的大哥,本质上也是反社会的,他们的目标比勇敢分子宏大,是要在社会动乱中分得一杯羹,或成为社会某个方面的主宰。然而大哥与粗豪的勇敢分子不同,他具备上面所述的那些品质,他们外在的宽容与温和,他们处世的技术与技巧,使得他们能为主流社会所接受。他们也乐于做江湖上勇于进击者即勇敢分子的制动机,甚至制约勇敢分子的某些活动,从而模糊了他们的真正面目,这样在争取个人利益的活动中,他们显得应付裕如。试想如果梁山上都是李逵一类的勇敢分子,梁山的“替天行道”的旗子就打不下去了,而且这样的故事在当时就不可能出笼,一味地反秩序,统治者能接受吗?因此“大哥”形象的出现,不仅是这类故事的情节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更是这类作品在专制制度下能够被主流社会容纳所必需的。
后来,更成熟的游民组织出现了,如组帮结社(都是秘密状态),但因为是游民的聚合,他们往往采取平等方式,帮会内以兄弟相称(秘密宗教则模仿宗法中的父子关系,以师徒相称,而且也按字排辈),首领仍是大哥,或称“老大”。清末统治能力日趋衰落,官方的力量往往不敌帮会,甚至衙门中公人差役大多也是帮会分子。这个时候大哥的威风,不减于官吏。孙中山先生在宣讲“三民主义”时曾说:“左宗棠带兵去征新疆,由汉口起兵到西安,带了许多湘军、淮军。经过长江,那时会党散在珠江流域的,叫做‘三合会’;散在长江流域的,叫做‘哥老会’。哥老会的头目叫做‘大龙头’。有一位大龙头在长江下游犯了法,逃到汉口。那时清朝的驿站通消息固然很快,但是哥老会的码头通消息更快。左宗棠在途上有一天忽然看见他的军队自发移动、集中起来,排起十几里的长队,便觉得非常诧异……个个兵士都说去欢迎大龙头。”(《海底》)这使得左宗棠大吃一惊,便设法镇压。由此可知“大龙头”(就是老大或大哥)的威势。
游民组织在初起时,“哥不大,弟不小”,兄弟之间还有许多温情(主要体现在给钱上,如李逵初见宋江之时);待这个组织成了一定气候以后,就要建立秩序,令行禁止,对于弟兄的专制往往比专制的主流社会更甚。弟兄犯规,“三刀六洞”的处分是常见的,龙头大哥处死一个弟兄,简直像捏死一只臭虫一样。这时温情消褪了,更强调的是“大”的一面。但即使如此,帮会的原则“哥不大,弟不小”也还在,要保持虚假的平等,首领还是人们的大哥,尽管这个“大哥”比大爷还可怖。
明末清初活跃于闽南的天地会(洪门)和后来的变种哥老会,清至民国间时活跃于两广、云贵、四川、两湖一带。在这些地方,当“大哥”和被人称为“大哥”都是很体面的事。人们也乐于以此逢迎民间有权有势的人士,对那些走江湖的人们尤其如此。现今的演艺界人士,就是由奔走江湖的艺人发展来的。他们之间称兄道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