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图集说明和介绍》第4章


馐俏ㄒ徽返幕ā?br />
事实上,在我们编者之间,对有些问题的看法也并不一致,但在图上表达出来的只能是其中一种画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都反复讨论,尽可能取得一致的看法,有时甚至采取了某种折中的办法。作为主编,我当然应对本图集的全部成果负责。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文化革命”期间出版的内部本的有些画法并不符合我们本来的意图,在这次修订中,我们对一些重要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和补充,但对于内部本数以百计的图幅中数以万计的点、线、面,再要一一细看,实在是力不从心,时间也不许可,这一点也得请读者们原谅。
总之,这部图集里所画出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点、线、面,只能说是比较审慎的、可靠的,不能说全都是绝对可靠的、十分准确的。我们编者有此自知之明,请读者也不要轻易把它们都看成为不可动摇的定论。如果能被认为这是值得注意的一家之言,我们便感到满足了。
三、本图集是一套中国历代疆域政区图,也可以称为一部中国历代的普通地图集。内容只画历史时期各个政权的疆域和各级政区、重要地名,具有政区性质的民族分布,以及作为地图必不可少的框架海岸河流;而不画其他任何自然、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文化等现象(“文革”前的图稿曾绘有民族标记,“文革”中因嫌烦而删除)。所以这样做,道理很简单。本图集即使以疆域政区为限,篇幅已经很大了,实在不宜再事扩展。当然,所有各个历史时期凡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政治、军事、文化地理各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只要有资料可据,都应该,也可以画成历史地图。不过,所有这些门类的历史地图,一般都得以比较精确的历代疆域政区图作为底图才画得好。所以这套图集的完成,正是为我们编制其他各种历史地图打下了比较厚实的基础。我可以在此奉告读者:从1982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已经组织了有关的学者专家着手编制一部包括各种题材的巨型历史地图,争取在九十年代问世。
四、关于本图集的科学性,前言提到了有两点不足之处,这里还要补充两点:
1。在各个历史时期一统政权“地东至某处,西至某处,南至某处,北至某处”的版图之内,事实上往往错居着或多或少朝廷和地方官管不到的、由当地土著君长统治着的部族。不仅秦朝的闽中郡内还有无诸和摇两个东越君长能在秦末率众从诸侯灭秦;西汉设在西南夷地区的牂柯、益州、越嶲等郡内,还有统治着一部分土地、人民的夜郎王、滇王、鉤町王、漏卧侯等君长;并且直到近代,个别地区也还存在这种现象。本图集分幅图的比例尺多数是三、四百万分之一,本来是可以把这些地区大致表示出来的。但内部本却一概未予理会,公开本虽然有所改进,仍未能全部表示出来。有些地方倒不是没有注意到,而是由于想不到合适的可行的表示方法,只得暂时不予表示。
2。唐、宋时代的羁縻州,元、明时代的土司和明代的羁縻卫、所,从有关文献记载看来,既不能说全部都是,也不能说全部都不是唐、宋、元、明王朝的领土。正确处理的方法应该是仔细认真分析史料,适当予以区别。但本图集未能做到这一点,而是采用了完全作为王朝领土处理的办法。有的羁縻地区和王朝的关系可能还赶不上“属国”,却也被画进版图。当然,由于史料不足,要把所有羁縻地区的具体情况全都搞清楚是很困难的,因而不可能要求都区分得很清楚。但是完全不做区别,应该说是一个缺陷。
所有已发现的图集中的缺点、错误和不妥之处,我们将尽可能在再版时予以改正、提高。不过有些问题我们自己可能发现不了,或发现了无法解决,所以我们诚恳地希望随着图集的广泛流布海内外,能够获得比前几年更多的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
五、现在和读者见面的第七、第八两册,增加了一些“前言”中没有提到的内容。主要是:
1。清图组增补了一幅二十世纪初清末疆域全图,读者通过将这幅图与那幅十九世纪初清朝盛世全图进行比较,可以明瞭近代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如何改变了中国的版图。
2。帝国主义除通过侵略战争,订立不平等条约,侵占我大片领土外,十九世纪末又强迫清政府订约“租借”我沿海港湾,甚至违约占夺我边屯。这些地区面积较小,难以在全图上表示出来,但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很重要的事件,所以清图组又增补了一幅用较大比例尺绘出的清末“租借地”和“江东六十四屯”图。
3。明延平郡王郑成功及其子经、孙克塽统治台湾二十二年,仍奉南明永历正朔,故在明图组内增加了一幅郑氏台湾图。清平郑氏后二百年间,台湾是福建省的一府,见清图组福建幅。光绪十一年至二十一年(1885…1895),是台湾的建省时期,分设了若干府、州、县,因不见于嘉庆、光绪二全图,故增绘了一幅光绪二十年(1894)台湾省图。通过这两幅台湾专幅,可藉以展示明清两代在台湾的政区建制变革始末。
第八册的出版,还不能说是图集的编制撰述工作已经全部完成了。图集中所有的点、线、面是怎样考订判定它们在地图上的恰当方位的,我们在编图、修订过程中都写有释文。在今后三两年内,我们计划把这字数以百万计的释文整理出来,陆续分册出版。到了释文出齐那天,我们才可以说自己的任务业已完成。
从1955年算起,到现在历时已达三十三年。我在1982年年初撰写图集的“前言”时,曾对参加过这件工作而当时已去世的白敏等五位同志表示悼念。从那时起到现在,又有韩儒林、尹达、方国瑜、夏鼐、姜君辰、翁独健六位同志也永远离开了我们。在此我要对这六位同志致以深切的悼念。
在这篇后记下面,载有一份根据参加此项工作各单位提供的资料编成的三十多年来曾经参加过半年以上图集编撰绘制工作的全体人员名单。除列名者外,还有一些单位的领导同志如地图出版社的沈静芷、张思俊等同志都对图集的问世做出过种种贡献,在此未能一一列举。而图集之所以能达到较高质量,获得广大读者赞誉,当然也与中华印刷厂的同志们在制印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谨向这些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谭其骧
1987年5月3日
《中国历史地图集》总编例
1。原始社会遗址图三幅,一幅显示全国所有已发表的原始社会时期的遗址,另二幅用扩大比例尺分布显示遗址比较稠密的东部地区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和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夏、商、周三代各有全图一幅,商,周二代各加一幅用扩大比例尺显示地名比较稠密的中心区域图。周代另加一幅王畿附近地区图。
2。自春秋战国至明清各重要历史时期都制成分幅图若干幅,尽量容纳见于各该时期记载的各种地名,这是本图集的主体图幅,比例尺小或六、七、八、九百万分之一,大至二、三百万分之一。一幅若有部分地区地名过密难以容纳,则另制放大比例尺的插图附见图幅四角。每一图组另制全图一至四幅,用以显示每个时期某一年代或前后几个年代的全国概貌,内容从简,比例尺为二千一百万分之一。
3。春秋、战国二图组的分幅图,凡见于这两个时期的地名,不分先后,一概入图。秦以后各图组的分幅图,其疆域和政区建制各选取该时期中某一年代为准,根据该时期的总志、地理志和其他有关记载,排出这一年代的政区建制表,据以画出各级政区。凡此年已废或始建于此年以后的郡县,一般只选画前后朝所没有的,采用聚邑注记符号予以表示;如其驻地当时已有别的地名,则在该地名旁括注郡县名称。聚邑除确知为后起者外,凡见于各该时期记载的,一律入图。
4。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辖境难以详考,全图、分幅图都不画国界;惟战国中叶公元前350年左右可大?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