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未解之谜》第17章


秸笫怯捎迷残味芘坪屯睹渥捌鹄吹闹丶撞奖槌桑撕蟛痪茫蔷涂甲攀纸⑺窍执牟慷印! ?br /> 伊特鲁里亚逐渐衰落后,在与拉丁同盟和意大利半岛其他部族继续进行的战争中,重甲方阵的内在局限性日益暴露出来。意大利的地势凸凹不平,这对于那个庞然大物的调遣来说极为困难,而且它的侧翼常常会被毫无约束、没有固定战争风格的部族士兵所攻击。所以,公元前4世纪初,更为灵活的军事组织——军团逐渐取代了方阵。而成为新的战争方式。军团的人数视条件而定,但它主要战术结构保持不变。步兵根据年龄和经验排成了列。第1列称“哈斯塔迪”;第2列是“普林斯朴斯”,他们一般是年龄稍长、大约30岁左右、服役7年的士兵;最后一列“特瑞阿瑞”是久经沙场的老兵,他们的老练和成熟有助于鼓舞士气。
只有第3列久经沙场的士兵使用长矛,第1、2列士兵使用重标枪,又称“皮鲁姆”,长大约2。075米,软铁头和矛柄中间有细细的一段连接。枪尖在用力过猛时就会弯曲,枪头也常常折断,因而使对方无法再次使用。此外,矛头也往往能够嵌入到敌人的盾牌和盔甲中,令对手行动不便。第1列队伍在投掷完他们的标枪之后,就立刻挥剑冲入敌阵,近身肉搏。如果第1轮进攻失利,幸存者就会马上退向第2队列,由第2列接着发动更为猛烈的进攻,如果两次进攻都不幸失败了,幸存者将会退到第3列的后部,第3列就会收缩队形,举起长矛。提供一道安全的屏障保护部队安全撤退。
可以说,人力的优势、灵活的战术和特殊用途的武器都对他们的战绩都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所有的因素中,罗马所依靠的最大的力量那就是军团将士的素质和忠诚。正像公元前200年希腊将领色诺芬回忆他的军队时所说,当他们面对敌人的武器和战马时,总是表现得极为沉稳,“这样的人在战场上无往而不胜”。
后来,军团的主要战斗武器是西班牙剑,估计可能是由在西班牙与迦太基人作战的军队带回意大利的。西班牙剑是宽身利刃剑,长约70厘米,主要为刺东西而设计,这也是令罗马敌人恐惧的一件武器。
公元前197年,罗马人在色萨力的锡诺赛佛拉打败了菲利浦五世的马其顿方阵,从而显示出了一种新的迹象:一个以新的方式指导战争的、新的大帝国正在崛起。
战术结构的优越性,是必须在实战中才能得以验证的。当时军队的作战方式受希腊风格重甲方阵影响较大,古罗马军团的战术结构的发明者是谁?他又以怎样的军事理论或政治手段使古罗马朝廷接受了新的作战方式?由于古罗马时代距今时间久远,又缺乏翔实的资料记载。所以至今都是一个未解之谜。
第四部分:战争古罗马起义将领斯巴达克为何率军南下
公元前73年,一场由斯巴达克领导的世界古代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奴隶起义爆发了,这场起义以反对罗马奴隶主统治为目的,起义曾经席卷整个意大利半岛。
当斯巴达克起义军将克劳狄乌斯和瓦利尼乌斯的围剿接连粉碎后,斯巴达克曾拟订了一个北上计划:“全军向阿尔卑斯山前进,越过高山,北上出境,返回故土。”重获自由,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过副将克里克苏对斯巴达克提出的这个计划坚决反对。随后,克里克苏率领2万人愤然出走,不幸被官军消灭。斯巴达克率军继续北上,将楞图鲁斯和盖利乌斯的前堵后追挫败,义军一度攻打到阿尔卑斯山脚下的穆提那城。但斯巴达克此时突然放弃北上计划,率领全军调头南下。
罗马元老院害怕起义军会攻打罗马城,立即派独裁官克拉苏带领8个军团前往镇压奴隶起义。克拉苏采用古老的《十一抽杀律》:凡战败或临阵脱逃者,10人当中抽签选出1人处死。如此严明的军纪使罗马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被赶到意大利半岛南端的布鲁提翁的起义军准备渡海去西西里,但却失败了。克拉苏下令在半岛最南端挖了一条两端通海的大壕沟,企图将起义军的退路截断,将起义军就地歼灭。起义军尽管奇迹般地冲过封锁,但损失巨大,不久就陷入困境。罗马元老院又在此时命令鲁库鲁斯从马其顿、庞培从西班牙回师,会同克拉苏从东、北、南三面包围起义军。
在这个紧要关头,起义军内部牧民出身的康格尼斯不同意撤离意大利半岛,带领1。2万起义军离开队伍,结果很快被克拉苏消灭。
公元前71年春,起义军与官军举行了一场最后的决战。双方在阿普里亚境内展开激战,斯巴达克和6万名部下英勇战死,官军把被俘的6000名起义军全部钉死在从卡普亚到罗马大道两边的十字架上。
尽管起义失败了,但确实沉重地打击了罗马奴隶主统治者。2000多年来,人们也对这次起义提出不少疑问:比如,斯巴达克曾一度制订北上出境计划,如果认真施行这个计划,他们离开罗马返回色雷斯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么他放弃北上计划的原因究竟是为什么呢?
当斯巴达克最初制订北上计划时,起义军内部已出现严重分裂:副将克里克苏率2万人出走,结果被官军很快歼灭了。起义军内部的第2次分裂也发生在斯巴达克提出渡海去希腊的时候,牧民出身的康格尼斯对撤出意大利半岛的主张坚决反对,带领1。2万人离开队伍,结果被克拉苏消灭。
看来,起义军内部始终在去与留的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分歧。这与起义军来源有很大的关系:斯巴达克等人是来自色雷斯的角斗士,有很强的乡土意识,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归故土色雷斯。而另外一些起义军过去是罗马破产农民,不愿意离开罗马。这种强烈的本土意识使他们在大敌当前时意识不到真正的危险而团结起来。
研究者认为,斯巴达克计划的改变缘于客观形势的变化。起义之初,敌强我弱,斯巴达克感到很难对付罗马官军,不宜久留罗马,所以他拟订北上计划,先在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北部地区发展自己,争取早点翻越阿尔卑斯山返回故土。但北上途中的节节胜利,尤其是起义军将罗马执政官克劳狄乌斯、名将楞图鲁斯和盖利乌斯的围剿接连挫败之后,声势大振,敌我力量对比出现了一点变化。起义军因此变得自信起来:觉得可以留在罗马“一搏”。
第二种意见认为:阿尔卑斯山的恶劣条件改变了起义军北上翻越山岭的计划。他们提出,阿尔卑斯山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是欧洲最高的山峰,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山上气候千变万化。12万起义将士到达阿尔卑斯山脚下时,身上的单衣无法御寒,再加上起义军给养不足,没有办法,只好取消了北上计划。
还有人认为,斯巴达克改变北上计划是因为想到缺乏意大利北部农民的支持。
当然历史不能重写,如果斯巴达克继续北上,并且成功地翻越阿尔卑斯山,返回了色雷斯,结果会如何呢?罗马官军是想把斯巴达克逐出本土而完事大吉还是要将其一网打尽才罢休?这些仍然还是谜。
第四部分:战争古罗马远征安息的大军流落何处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神秘失踪已经让人惊奇不已了,6000余人一起神秘失踪的事情就更让人觉得是天方夜谭了,然而,这样的事确确实实地发生了。
公元前53年,古罗马“三巨头”之一的克拉苏率军远征安息(今伊朗),出师不利,兵败卡雷城,克拉苏本人被杀。他儿子率领的第一军团6000余人拼死突围成功。但突围之后却杳无音信,罗马人几番寻找也得不到他们的影踪,他们去了哪里?2000年来留给人们一个难解之谜。
据《汉书·陈汤传》记载,公元前36年,北匈奴郅支单于政占乌孙、大宛,威胁我国西域地区。汉武帝派都护甘延寿和都护副校尉陈汤出兵至康居,剿灭郅支单于。汉军在康居见到一支奇特的军队,“土城外有重木城”拱卫,“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讲习用兵”。西汉军队把这支军队降服后,又将俘虏的士兵全部收编。后来,西汉政府又在祈连山下设立骊县安顿了这批俘虏的士兵。
经过研究后,历史学家认为,只有古罗马军队采用构筑“重木城”防御工事和用圆形盾牌连成鱼鳞形状的防御阵式。所以这支军队可能就是卡雷战役中突围而出的普布利乌斯领导的罗马第一军团的残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