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历史的100件大事》第18章


龋髡沤⒆杂伞⑵降取⑿腋5耐豕U庑┧枷敕从沉松喜阕什准兜睦妗C系滤桂土遗昊髯ㄖ浦贫龋衔ㄖ浦饕逋持蜗碌姆ü羌缓侠怼⒓还降纳缁帷K赋雎蘼砉埠凸氖⑺ト【鲇谕持握叩南兔骰蚧栌梗分敝嘎芬资逋持蜗碌姆üK闹鳌堵鄯ǖ木瘛罚环┯袄硇院妥杂傻姆ǖ洹薄T谡獠恐髦校岢隽肆⒎ā⑿姓退痉ㄈǚ至⒌难担衔罾硐氲恼沃贫仁怯⒐木髁⑾苤啤>醚Ъ叶哦缰赋鋈死嗌缁岬睦肪褪侨死嗬硇越降睦贰U苎Ъ铱锥嗳髡湃死嘁欢锨敖鸾准都涞暮兔褡寮涞牟黄降取! ?br /> 法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还有以百科全书派为中心的一批唯物主义思想家。拉梅特里发挥了唯物论和无神论的精神。霍尔巴赫对宗教进行无情的讽刺,指责基督教违反理性和自然。爱尔维修攻击一切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狄德罗终生为自由、真理和社会进步而奋斗,写了一系列唯物主义哲学著作。1746年,他发表《哲学思想录》,谴责暴君,对基督教进行了无情的抨击。
法国启蒙运动中,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代表人物是卢梭。他指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私有制,主张天赋人权、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在政治上他拥护共和国。他的政治思想对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启蒙运动波及德国和俄国,也越过大西洋,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得到传播。启蒙运动还扩展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最初的一批启蒙学者,他们翻译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名著,介绍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的思想界、学术界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勇于为真理和正义而斗争。给“天国”的神灵和世上的王权以沉重的打击。他们的著述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启发并培养了一代革命者。启蒙运动为摧毁腐朽的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启蒙思想家所宣传的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对1775~1783年的北美独立战争、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以及19世纪欧洲爆发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四部分:惨绝人寰的奴隶贸易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是欧洲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主要战场在德意志。它起初是德国诸侯之间、诸侯同皇帝之间以及德国统治阶级与被压迫民族之间的冲突,后来西欧和北欧的一些国家先后卷入,从而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奥托一世建立神圣罗马帝国以来,哈布斯堡王朝一直控制着这个帝国。但是它徒有虚名,内部诸侯林立,分裂割据不断。宗教改革后,国内又出现了天主教和新教的尖锐对立。周边国家又纷纷崛起,严重冲击了帝国的统治。帝国日益衰落,结果导致一些诸侯不受约束、不服从皇帝政令,以武力吞并周围弱小的邻邦。
161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指定信奉天主教的斐迪南二世为波希米亚(今捷克)国王。波希米亚是新教邦国,但是斐迪南二世却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其教堂,并宣布参加新教集会者为暴民。结果,一些愤怒的布拉格群众把斐迪南公爵的两名随从扔出窗外,史称“掷出窗外事件”,它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整个战争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一、捷克-巴拉丁时期(1618~1624年)。1526年,捷克并入神圣罗马帝国,实际沦为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掷出窗外事件”发生后,波希米亚摆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1619年,国民选举巴拉丁选帝侯弗里德里希为国王。1620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依靠德意志天主教同盟军,入侵波希米亚。西班牙出兵巴拉丁以作为波希米亚的援助。1620年底,波希米亚和巴拉丁联军被天主教同盟军击败,弗里德里希逃亡荷兰,波希米亚重归奥地利统治。
二、丹麦时期(1625~1629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胜利,威胁到了德意志新教诸侯,引起一些欧洲国家的武装干涉。丹麦得到英、法的资助,于1625年在北德意志新教诸侯支持下攻入德意志帝国境内。波希米亚贵族瓦伦斯坦率雇佣军协同天主教同盟军打败丹麦军队,控制了萨克森地区。1629年5月,丹麦同德意志签订《吕贝克和约》,保证不再干涉德意志事务。皇帝的势力延伸到波罗的海。
三、瑞典时期(1630~1635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天主教同盟的势力扩张到波罗的海,促使瑞典与法国结成同盟。1630年7月,瑞典国王古斯达夫·阿道夫率军同勃兰登堡和萨克森选帝侯联合,迅速占领了德意志北部和中部的大片领土。1632年,天主教同盟军的统帅蒂利伯爵在莱茵河战败身亡。在吕岑会战中,瓦伦斯坦率领的雇佣军战败,瑞典国王古斯达夫·阿道夫也阵亡。1634年,瑞典和新教联军被皇帝军联合西班牙军队打败,瑞典军主力损失殆尽,失去了德意志中部的萨克森和勃兰登堡领地。
四、法国-瑞典时期(1635~1648年)。瑞典军队的战败,促使法国直接出兵,与瑞典联手对哈布斯堡王朝作战。1635年5月,法国又联合荷兰进入莱茵地区。瑞典军队在莱比锡附近的布赖滕费尔德取胜,并继续南进,法国军队也大败西班牙军。瑞典的胜利,又引起丹麦的不满,1643至1645年,丹麦同瑞典开战,结果战败求和,退出战争。1645年3月,瑞典军在捷克重创皇帝军。同年8月,法军又在纳林根会战中击败皇帝军,皇帝丢失大部分德意志领土。1648年,法、瑞联军在处斯马斯豪森会战中彻底击败皇帝军。皇帝斐迪南三世被迫求和。参战各方签订了《威斯特伐里亚和约》,三十年战争结束。
三十年战争是第一次欧洲大战,反哈布斯堡集团取得胜利。法国取得欧洲霸权;瑞典确立了波罗的海霸权;荷兰和瑞士彻底独立;德意志遭到严重破坏,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西班牙进一步衰落;葡萄牙获得独立。它基本上奠定了近代欧洲各国的国界。
第四部分:惨绝人寰的奴隶贸易彼得一世改革
彼得一世(1672~1725),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代沙皇,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俄国正规陆海军的创建者,史称彼得大帝。他于1682年即位,1689年掌握实权,称彼得一世。他生于莫斯科,意志坚强,才能出众。1682年,他与其异母兄伊万五世并立为沙皇。由于彼得年幼,伊万痴钝,伊万的姐姐索菲亚摄政。
彼得一世少年时随母亲住在莫斯科郊外。17世纪80年代,为进行军事游戏,他曾建立“少年军”,这对彼得一世个性的形成具有特殊作用。后来这支队伍便成为俄军的禁卫部队。
1689年,彼得一世率“少年军”平息索菲亚策动的射击军叛乱。1697至1698年,他化名随同俄国使团出国旅行,考察西欧,学习西欧先进的科学技术。1696年,伊万五世病死后,彼得独掌政权。1698年夏,他从维也纳仓促回国,镇压禁卫军宫廷政变。
在位时,彼得一世深知俄国面临的任务。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他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引进西欧先进的军事技术,建立海军和新式陆军;鼓励发展工业,允许工场使用农奴劳动;推行学校教育,重视科学技术,提倡西欧的生活方式。
彼得一世的改革是符合历史规律的,这是由改革前俄国国内的发展、各阶级矛盾的激化以及俄国国际处境日益艰难的状况所决定的。他对国家机构的改革,巩固了专制政体,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使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强国,为进一步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
彼得一世毕生致力于加强俄国的军事力量,提高俄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他继续了1686年开始的对土战争,于1695~1696年举行亚速远征,巩固了俄国在亚速海沿岸的地位。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他发动了对瑞典的战争。1714年8月,他亲率俄国舰队在汉科角海战中击败瑞典舰队,取得海军建立以来的首次胜利。9月,俄国与瑞典签订《尼斯塔特和约》,夺取了大片土地,并取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10月,俄国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
在1700至1721年的北方战争中,俄国获得全胜,取得了通往波罗的海?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