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中国社会大震荡》第38章


姿溃卧莆币俊倍囝焖嗳黄鹁矗房煞ㄒ员隼瘛H缓蟊阌幸欢尉实亩曰啊6囝熘鞫厮担骸 ?br /> 累以书招,而先生不从,今既竭臣忠,不为负国,能为我收拾江南,当不惜重任。
风云人物扬州殉难的史可法(4)
史可法怒而回答:
吾为朝廷大臣,岂肯偷生为万世罪人,吾头可断,身不可辱,愿速死,从先王于地下。《史可法外传》;又可参见戴名世:《乙酉扬州城守纪略》。
多铎继续用洪承畴为例劝降,史可法反把洪氏斥为“不忠甚矣,我岂肯效之”。多铎见屡次劝降无效,便拔刀杀了史可法。历史上对史可法殉难前的记载极详,以见其壮烈。清兵又在扬州城残酷地大杀七天,以报复扬州军民的抵抗。
清军屠城后的扬州,到处都是尸体,加上天热蒸发,史可法的尸体无法辨认,史德威只好把史可法的衣冠葬于扬州城郊的梅花岭上,寄托无尽的哀思。
史可法的死唤起了更多的人们起来反抗残暴的清军,四方豪杰起兵,“多假其名号以行,故时谓可法不死云”《明史?史可法传》,卷274。
一百多年以后,乾隆皇帝读到史可法的事迹,大为感动。他派人从内阁大库找到史可法致多尔衮的回信,一读再读,不忍释手,认为字里行间体现了史可法对明朝的一片赤诚,且对清朝无不逊之词,因此下令刊刻。乾隆还亲自为史可法像题诗一首:
纪文已识一篇笃,予谥仍留两芳名。
凡此无非励臣节,监兹不可慎君纲。
像斯睹矣牍斯抚,月与霁而风与光。
并命复书书卷内,千秋忠绩表维扬。史可法被谥“忠正”两字,见《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43,“题史可法像”。诗中“两芳名”,即指“忠正”而言。
史可法在其死后之所以享有崇高的声誉,大概原因就在于1644年这一年:一、他得到了大清摄政王多尔衮给他的一封信和他给多尔衮的回信,以有这两封著名的信而提高了他个人的威望;二、在福王政权建立过程中,史可法坚持正义,与以马士英为首的邪恶势力作斗争,尽管他是这场斗争的失败者,却唤起世人的更大同情,受到广泛的尊敬;三、死的非常悲壮,特别是为守卫扬州而死,与清兵势不两立,拒绝一次次劝降,在当时表现了大义凛然的气节。
但是史可法最珍视的这个气节,很快就失去了光泽。因为他无限忠诚的明王朝不存在了,表彰他的正是他根本不承认的大清皇帝。尤其是有的书上记载,在史可法殉难的最后一刻,有个降将叫杨遇蕃曾劝他“忍须臾死,以救百姓”,史可法不但不听劝说,反而也把杨遇蕃大骂一通。就是说,史可法为了实现他的忠君气节,宁可不管百姓死活。如何评价他的思想和行动,还应进一步研究。
风云人物苦斗四川的张献忠(1)
张献忠是明末与李自成齐名的农民起义领袖,所差的就是张献忠并不是和李自成共同领导一支起义军,而且在推翻明朝封建统治的作用上,也不能相比。但是张献忠仍是1644年中国政治舞台上一位风云人物。是年春天,李自成率大顺军从西安攻向北京,他则率另一支农民起义军转入四川,坚持苦斗。
起义有因。张献忠,陕西肤施县(今陕西省延安市)人张献忠籍贯有各种记载,《明史?张献忠传》谓为“延安卫柳树涧人”;《石匮书后集》则谓为“榆林人”;《怀陵流寇始终录》称其为“米脂贼”等。,与李自成同年(1606年)生。他长身虎颔,面微黄,外号“黄虎”《明史?张献忠传》,卷309。,小时读过书,充当过边兵,立有战功,家境也较为富裕。传说邻居向其家借贷,没答应而挟恨告官;又因年饥岁荒,张氏族人被绑票勒索钱财,而有人却诬陷他家勾结强盗,张献忠遭到县官拘捕审讯。事后他气愤地说:“资财得之战阵,身命搏之,未尝有负于人。族人被卤,我何知?逼迫若此,是驱虎入山也。”阙名:《纪事略》,33页,中华书局,1959。此证极端腐朽黑暗的封建压迫驱使他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洪流中。
自称“八大王”。明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于米脂十八寨聚众起义,并首先确立了自己的领袖地位。“是时延长人孙可望,延安人刘文秀,米脂人李定国,绥德人艾能奇、冯双礼,吴堡人白文选,葭州人王自奇、王复臣,固原人王尚礼,徽州人窦名望等,各率部卒及眷族往附献忠,接踵继至。献忠羽翼日增,遂乘胜攻克太宁、隰州。”《流寇志》,卷14,227页。在各支义军中,张献忠兵力最强,自号“八大王”。他本人当过多年边兵,富有作战经验,遇险善走,去来如飞,官军追之不能及。陕北农民起义爆发后,义军曾先后拥戴王嘉胤、王左挂、王自用、高迎祥等人为领袖,实际上互不统属,各行其是,“当此之时,贼渠率众无专主,遇官军,人自为斗,胜则争进,败则窜山谷不相顾。官军遇贼追杀,亦不知所逐何贼也。贼或分或合,东西奔突,势日强盛”《明史?张献忠传》,卷309。“贼”乃是封建文人对农民军的诬称,随着农民起义的不断发展,各支义军领袖与官军的战斗中逐渐认识到联合作战的重要性。
崇祯八年(1635年),13支农民军领袖聚会荥阳,确立了统一抵抗官军的战略方针目前史学界有一种意见,认为荥阳大会之说失实,此依《明史》,确否待详考。根据会上所做的决定,张献忠和高迎祥两支义军向东部发动攻势。这时李自成还隶属高迎祥部下,其声望远在张献忠之下。张献忠与高迎祥两人率义军连破固始、霍邱、寿州、颍州等地,攻陷明朝的中都凤阳,焚毁皇陵。之后,高迎祥西趋归德,与义军曹操、过天星等部会合,进入陕西,而张献忠则谋求继续向东发展。张献忠率义军攻克庐江、巢县、无为、潜山、太湖、宿松诸城,被应天巡抚张国维狙击,然后转战英山、霍山,取道麻城,会合义军马守应部一道进入关中,与高迎祥会师凤翔。
由于义军声势日大,崇祯帝调总兵祖宽率精锐的关辽兵3000围剿义军,专门追杀张献忠部。崇祯八年(1635年)秋天,祖宽先于葛家庄击败张献忠,又于河南嵩县九皋山设伏再败义军。张献忠撤至汝州圪料镇,与祖宽的军队发生遭遇战,复被强悍的关辽兵击败,“伏尸二十余里”。张献忠不胜愤恨,继与高迎祥、李自成联兵同祖宽军激战于龙门、白沙地方,把祖宽军拦腰截断,关辽兵毕竟久经战场,训练有素,再次打败义军。《明史?祖宽传》,卷273。在这种情况下,各支义军采取分散作战方针,高迎祥、李自成退入陕西,马守应、罗汝才部转移郧阳、商、洛山中,张献忠也率部隐蔽于深山之中。
明朝用辽东边兵镇压关内义军。因其强悍,又无亲戚瓜葛,颇为得力。但崇祯九年(1636年)秋天,清军发动攻势,明督师卢象升率官军撤回,保卫京畿地区,义军再次活跃起来。张献忠率部自均州攻打应城时,采取诱敌之计,故意派老弱义军前往攻城,守城官军果然出城迎战,义军按计划放弃辎重逃跑,官军争抢财物,张献忠率骑兵飞速赶到,将官军全部杀死,趁势攻入城中。崇祯十年(1637年)正月,张献忠会集罗汝才、马守应、闯塌天等义军,顺流东下,与长江北岸贺一龙、贺锦部共同进军准、扬地区。明朝应天巡抚张国维专门“选才武良家子”组成一军,被张献忠包围在酆家店,杀死明参将程龙、潘大可,游击陈于王,把总詹兆鹏、王希韩、陆王猷,百户王宏猷,武举莫显骅、唐世龙,千总王定远、周嘉,抚标张全斌、俞文夔、顾应宗、蒋达、潘象谦、李靖等40余名军官,义军声势复振。明政府调牟文绶及刘良佐率官军近万人来援,张献忠转战至湖广地区。
谷城之降。崇祯十一年(1638年)正月,张献忠让义军装扮成官军偷袭南阳,不料到达南关,恰巧明总兵左良玉军至,“疑而召之”。张献忠仓皇撤退,左良玉穷追不舍,张献忠身中两箭,又被左良玉挥刀砍伤面部,幸亏孙可望拼死力战才得以脱身。张献忠残部一昼夜行700里,于正月初九夜攻陷谷城。当时明督师杨嗣昌制定围剿农民军的“四正六隅”之策,各部义军损失很大,兵部尚书熊文灿负责总理南畿、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军务后,对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