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8》-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8-第6章


一带,大部回归唐朝。然而,唐肃宗对史思明并不放心,设法逐步削夺他的 
兵权,被史思明发觉,公元758年6月,史思明再度反叛。 
公元758年9月,唐肃宗命令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等9个节度使, 
率领60万大军,讨伐安庆绪。唐肃宗为了防止带兵将领权力过大,形成尾大 
不掉之势,于是就派亲信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监督、牵制各位统兵大将。 
郭子仪首先引兵过太行山,首先在获嘉打败安太清,接着伏击安庆绪的援军, 
最后将安庆绪围困在邺郡。安庆绪无可奈何,只想向史思明求救,并表示愿 
以帝位相让。史思明想借此机会扩张自己的势力。出兵攻陷魏郡(今河北大 
名县),但马上按兵不动,观望形势。李光弼等主张兵分两路,分别进攻安 
庆绪和史思明,但被从来没有打过仗的观军容使鱼朝恩否定,他主张一意围 
攻邺郡。结果,史思明从外围频频攻击唐军,并在各路口要道设立关卡劫掠 
军粮,使唐朝的军队发生粮荒。接着,史思明集合重兵与唐军决战。李光弼 
先战,双方损失都极为惨重。郭子仪从后继续作战,刚布完阵,突然间狂风 
大作,飞沙走石,双方还没有展开激战就只好各自回营了。唐朝郭子仪等9 
个节度使久战不见结果,也只好退守本镇。这时已经是公元759年3月。 
史思明重兵在握,安庆绪虽然对他构不成什么威胁,但也是他步上帝位 
的绊脚石。于是,在公元759年,史思明设计杀了安庆绪,在范阳称大燕国 
… Page 12…
皇帝,建元顺天,改范阳为燕京。立他的儿子史朝义为怀王,镇守相州 (邺 
郡改为相州)。公元759年9月,史思明引兵大肆南下,这时唐朝名相李泌 
已被排斥,宦官李辅国勾结皇后张良娣横行禁中,把持政务,没有抓紧平叛。 
结果,洛阳再度失守。宦官李辅国,起初只是个管理马匹的小太监,40岁时, 
因巴结权倾一时的宦官高力士,才做了个小官。后来他又被人荐入东宫,奔 
走于太子左右。恐怕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在晚年能够发迹。公元756年6月, 
唐玄宗逃到马嵬驿后,护从太子的李辅国向太子献上一计,劝太子不要继续 
跟唐玄宗西逃,应分兵北上朔方,以图东山再起。太子便和唐玄宗分道,于 
这一年的7月行至灵武。这时李辅国又劝太子在灵武即帝位。由于李辅国在 
关键时刻出谋划策,得到了唐肃宗的破格提升,任命他为太子家令,判元帅 
府行军司马事,负责掌管奏章军符,成为唐肃宗的心腹。李辅国一旦掌握了 
这样大的权力,就开始专权骄横起来了。公元757年,郭子仪等人收复了长 
安,唐肃宗和太上皇李隆基先后回京,这时的李辅国由于进封公爵,加上掌 
握了禁军,更是权倾朝野。他曾假传谕旨,把唐玄宗从兴庆宫迁居到甘露殿。 
李隆基原来的心腹之人统统被赶出,就连专横一时的大宦官高力士等人也被 
流放。从此,唐玄宗不得自由,实际上是被幽禁了。当时的刑部尚书颜真卿, 
因上表问李隆基的起居,也遭到降职的处分。不但朝臣都听他摆布,就是唐 
肃宗拿他也没有办法。李辅国还嫌官位不高,想当宰相,遭到了当时的宰相 
萧华的私下反对。李辅国得知后,怀恨在心,结果以专权的罪名罢了萧华的 
相,改任为礼部尚书;后来连礼部尚书也当不成,被彻底罢了官。 
上面介绍了李辅国其人,现在我们又回到那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公元759 
年10月,唐肃宗准备亲征史思明,被左右大臣劝止。李光弼镇守河阳,多次 
击退叛军。战前,他把匕首放在靴里,对将士们慷慨激昂,铿锵有力地说: 
“万一不利,你们前死于敌,我自刭于此。”士气一时大为振奋,郝廷玉、 
仆固怀恩等率将士们奋死冲杀,呼声震天动地,史思明大败而逃。李光弼乘 
胜进击,屡次攻破叛军。 
史思明生性残暴,从公元760年以来,因战事连连失利,他更是坐立不 
安,喜怒无常,滥杀无辜,部下对其又恨又怕,敢怒不敢言。史思明偏爱小 
儿子史朝清,酒后失言对部下说要杀史朝义,立幼子史朝清为太子。对此史 
朝义愤愤不平,终日忧惧。公元761年,史思明在邙山大败李光弼,又乘胜 
向长安进犯,在途中,史朝义在部将的怂勇下杀了父皇史思明,在洛阳自立 
为帝。为除后患,又派人杀了弟弟史朝清。安氏和史氏之内哄如此相像,真 
是无独有偶。从此以后,叛军内部更加分裂,就再也没有力量向唐王朝发动 
大规模的进攻了。 
公元762年,唐肃宗病重,生命垂危,宫廷内部争权夺势,斗争十分激 
烈。宦官李辅国与程元振勾结,杀死了与他作对的张皇后和越王系,拥立太 
子李豫即帝位,这就是唐代宗。而朝政大权,尽落在李辅国之手。 
这年9月,唐代宗调集各路兵马,并再次派人到回纥求兵讨伐叛将史朝 
义。10月,以代宗的儿子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仆固怀恩为副元帅, 
会同回纥兵进行总反攻。各路大军云集东部以北,想跟叛军决一死战。仆固 
怀恩派精锐部队10万与李光弼配合,在昭觉寺、石榴园一带大破叛军6万, 
俘虏敌人2万。唐军相继收复了洛阳、河阳、郑州、汴州等地。唐官兵视河 
南地区为叛军的根据地,大肆掳掠了三个月;回纥兵在洛阳纵兵掠夺,杀人 
数以万计,大火历几十天不灭,最后,史朝义只带着数百骑兵奔郑州而逃。 
… Page 13…
唐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连败叛军,叛将纷纷投降。 
11月,史朝义逃往河北,被唐军围困于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屡战屡 
败,毫无办法。睢阳节度使田承嗣劝史朝义亲自去幽州搬救兵,自己留守莫 
州拼死抵抗。史朝义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率5000精兵突围求救,结果, 
史朝义刚刚突围,田承嗣就开城投降。河北的其他叛将见他大势已去,大多 
不听史朝义的指挥,纷纷向唐王朝投降。 
公元763年,史朝义率领残兵败将来到叛军的老巢范阳。今非昔比,当 
时的范阳节度使李怀仙已经向唐王朝投降。史朝义求救无望,自知大势已去, 
末日将临,只好率领数百个少数民族的骑兵夺路狂奔,准备达到祖辈的发迹 
地,少数民族奚、契丹的居住地。李怀仙派兵追击,史明义走投无路,自缢 
于树林之中。 
至此,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叛军烟消云散。 
安史集团发动叛乱是不得人心的。叛军十分残暴,到处烧杀抢掠,无恶 
不作,激起了人民的无比愤怒。叛军所到之处,民众揭竿而起,进行顽强抗 
击。广大人民如此坚决的反抗,是促使安史集团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安史之乱虽然以唐王朝的胜利而告结束,但是对唐王朝却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首先,安史集团盘踞的地区,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原来 
经济文化发达的黄河流域,几年内变得凋弊不堪,满目疮伤。特别是激战最 
烈的河南一带,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战乱中余生的人民甚至以纸为衣。全 
国人口也由战前5000多万锐减到战后的不足700万,足见安史之乱的破坏程 
度。并且安史之乱时期,唐朝的军队大多调集到内地,边防空虚,因此唐朝 
在民族斗争中不得不由进攻转为退守。西域、河陇地区相继被少数民族吐蕃 
占领,在南方也经常受到少数民族南诏的骚扰。安史之乱打破了唐朝的统一 
局面。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安史之乱以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中央 
的权力越来越小,史朝义兵败自杀后,唐军本应乘胜彻底消灭叛军的残部, 
而仆固怀恩害怕平叛后失宠,奏请以叛将留守河北,这样,北方大部又为降 
将所占据。在平叛过程中,有关将领都独占一方,不服中央管制。从此,唐 
中央与藩镇不断争斗,持续百余年。 
安史之乱后,“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行,苛捐杂税, 
多如牛毛,人民负担日益沉重,阶级矛盾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