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的历史 作者:[美] 哈特》第14章


徊揭蛔У墓忠熳咦耍0踩嗽被拐娲蛔∷S捎谧晔赬光下能发出荧光,所以矿业公司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全都要用X光扫描仪对矿工进行搜身,虽然有不少吃里扒外的保安人员在X光机上做了手脚,但是有了这道手续总比没有要强。
纳戴集团最大的安全隐患来自于一个历史遗留问题:矿工宿舍盖在了矿区安全线以内。一大批对钻石昼思夜想的人就住在路人皆知的富矿区里。大大小小的犯罪集团把触手伸进了矿区,纳戴集团矿工宿舍摇身一变成为了生意兴隆的钻石交易所。戴比尔斯集团对此毫不避讳。曾任戴比尔斯保安主管的海军中将艾伦·格罗斯说过:“钻石行业历来就招蜂引蝶,那些恶人不光要偷窃,还要逼人入伙,以营造犯罪氛围。一旦他们成了气候,可就不好铲除了。”
纳戴集团眼看着犯罪行为滋生却无法肃清自家的矿工宿舍。该集团上层人员包括纳米比亚执政党成员集团西南非洲人民组织(SWAPO)的元老级人物。换言之,现任政府从前的亲密战友正在瓜分国有资产,由于政治或腐败的原因,这种掠夺行为屡禁不止。既然不能直接扫荡矿工宿舍,作为攻方的纳戴集团保安部门就改道突击运送矿工们往返于海滩和宿舍的班车。
戴比尔斯的一名前任开矿总监说过:“既然我们不能对宿舍采取行动,那就等他们下班的时候拦车搜查吧。这样一来,我们既不触犯宿舍问题上的敏感区,又在矿工们仍然在岗的情况下进行检查。”
保安人员在毫无警告的情况下就拦住了班车一行。但是他们在车上什么也没搜着,只好放车子走了。班车们刚走,警卫们就在车开来的方向一百多码的地方看到了好几个被人丢下的下小包裹。那些包裹里面全都是钻石毛坯。
偷出来的钻石抵达矿工宿舍之后还要跨越另一道障碍,那就是矿区围栏。纳戴公司对矿工们进行X光搜身。由于X光辐射会在体内积聚,对健康造成威胁,X光检查只是偶尔进行。有的时候矿工们会在X光检查的随机性上赌一把,身藏钻石勇闯安检口,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自己进了监狱,犯罪集团会照顾他们家人的生活。戴比尔斯集团后来研究出名为SCANNEX的低强度X光检查法,保安人员藉此可以加大X光检查的频率。1999年9月,他们在安检口抓住了一个矿工,那人的胃里藏了价值2,500,000美圆的51颗钻石。
纳戴集团的安全问题不是栅栏就能圈住的,远至海滩和大西洋海面上的矿井都是值得担心的地方。自从戴比尔斯集团从海洋钻石开采业先锋的先锋人物山姆·科林斯手中买下了一块重要的领海以来,他们已经在海上持续作业快40年了。山姆·科林斯是一个任何时候都誓不低头的德克萨斯硬汉,他是从一位曾在开普敦地区探险的海军军官那里听到海洋钻石传闻的。传闻中提到一个南非农民不过在纳米比亚海岸暗潮涌动的海水里下了一条木头渔船,就用水泵抽起了含有钻石的矿砂,这个故事同样点燃了山姆·科林斯心中的斗志。近几年来,一直有人从安哥拉到南非的近岸浅海中发现零星的钻石。海岸上钻矿中出现的贝壳化石表明,海水中偶然的发现的钻石来自附近海域的某个矿脉。科林斯琢磨着如果海岸上的钻矿曾经被海水覆盖,那么在今天的海床中怎么就不可能存在更多同样丰饶的矿脉呢?
科林斯买下了那个农民的海洋开矿权,建立起自己的公司,1961年,一支由几艘破破烂烂的轮船和运送开矿机械的驳船组成的船队在科林斯的指挥下从开普敦起锚,向北航行而去。在接下去的几年里,科林斯的船只在波浪翻滚的海面上吃尽了苦头。厚重的浓雾经常令勘探作业搁浅。纳米比亚海岸出名的风暴时常把驳船从系泊处卷到岩石嶙峋的岸上。尽管条件艰苦,他们还是找到了钻石。在最初的5天里,他们从海底吸出2100颗钻石,总重量为1,018克拉。他们找到的钻石毛坯质量上乘,按照今天的价格计算,那些钻石能卖出300,000美圆的价钱。在另一次为期6天的勘探活动中,他们淘到了1100克拉的毛坯。科林斯随后买了一艘好船。曾经负责运送工作人员的小船也由飞机代替,于是一组工作人员在休息调整之后只用一个小时多一点的时间就能从开普敦城飞到勘探现场了。科林斯的开矿设备升级换代以后,他的产量也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又是一次6日开采行动让他坐收4000克拉的钻石毛坯。但是钻石海岸严峻的气候条件时常把他的船队误在港湾里。科林斯的公司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差不多500多人等着公司发工资,而且虽然公司的收入日新月异,但是维持船队在海上作业的成本经常让公司透支。最后,戴比尔斯集团在1965年参与近来,购买了科林斯的勘探权。
戴比尔斯集团雷厉风行地投入了战斗。科林斯船队中的骄傲、钻石运输轮船——戴亚曼特库斯号返回了开普墩。戴比尔斯把那艘轮船上的4400马力双引擎发动机拆下来,装到了正在造船厂中组装的大型驳船波莫娜号上。波莫娜号长285英尺,宽60英尺,钢制的甲板上耸立着结构精巧的各种纲架、管道、斜槽和绞盘。船头设有5层楼高的船舱,可供120名工作人员休息,另有一整层甲板上全部是娱乐休闲设施,船舱的屋顶上修有一个直升飞机起落平台。乍看上去,这艘船大巧若拙,头重脚轻,仿佛一下水就会沉底。波莫娜号竣工于1967年6月,她承载着月产50,000克拉的众望驶离了海边的港口。但是戴比尔斯集团也受到了沿海洋流的重创,在1971年,该集团打消了近海开采的念头,把目光投向了深海作业。
如今,换岗的工作人员乘坐飞机从开普敦到达亚历山大湾,热浪蒸人的停机坪上等待他们的是一架明黄色的大型直升飞机。全体人员登机以后,直升飞机从纳玛夸兰滚烫的土地上拔地而起,飞越橙河三角洲,朝着海洋的方向呼啸而去。1999年秋季的一天,碧绿的海水略显浑浊,习习微风吹起的细浪给大海戴上了一顶顶小白帽。阳光在起伏不定的海面上轻快地跳跃。那个时候,船队正在距岸边15英里的海面上工作,直升飞机一号在风中飞行了10分钟左右,终于看到了第一艘红色的勘探船。很快,整个船队就进入了飞行员的视力范围:5艘白顶红身的船只分散在水波荡漾的海面上。直升飞机开始朝戴伯玛·太平洋号船只靠拢。那艘船的起落平台悬在船尾外面,由柱子支撑。船身的运动使起落平台跟着摇晃。飞行员小心地把飞机悬停在平台标记的上方,等待船身随着海浪上升,然后借机降落。船员们立刻跑过来把直升飞机固定在甲板上。
那一天,戴伯玛·太平洋号工作的水域深达400英尺。钻探平台高耸在巨大的船体上。钻头从船体中间的方形孔洞里直接探进海里。随着船只在海浪中的升降,海水顺着孔洞漾上甲板。中央的钻杆时刻不停地运转着。直径22英尺的巨型钻头在海底攻克着坚硬的沙层。矿泵从海床里抽上来的淤泥和碎石被传送到船上的回收车间。无用的泥水和沙石就从船只另一侧源源不断地排进大海,在洋流中留下一道清晰的棕黄色污痕。
船上的回收车间其实就是陆地上回收厂的微缩版本。从矿石中提取钻石的工序从滤过体积过大,无法粉碎的岩石开始。接下来,比重轻的矿物质被分离出来并排走。剩下的是高密度的重矿物,其中包括钻石。只有这些物质才能顺着狭窄的管道滑落到下面的传送带上,到达最终处理阶段。传送带上的矿物质到达另一端的时候顺势下落,同时接受X光的检阅。人们通过光电倍增器搜索矿物质中的钻石在X光下发出的荧光。一旦光电倍增器检测出荧光的存在,就朝荧光的方向喷射一股强大的气流,把钻石从下落的矿物质中吹到采集桶里。这套系统工作效率高得让人交口称赞,戴伯玛·太平洋号回收车间的控制室里摆满了电脑屏幕,车间里叮叮当当的声音不绝于耳,其间不时夹杂着钻石落入收集桶时发出的清脆响声,又一颗钻石稳稳地落入了戴比尔斯集团的聚宝盆。
回收车间里的机械大多是粉碎机、旋风分离器和震动钢筛之类的大块头,它们不停地对矿石进行着粉碎和汰选。这么大的一项工程难免出现故障。故障发生的时候,平时约束工作人员不得靠近工作现场的监视的屏幕必须关闭。正因为故障能让人接近钻石,员工们便人为地制造麻烦。这样一来,维修人员很?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