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2-文学史纲通俗和富有启发性的历史概括》文学史纲通俗和富有启发性的历史概括-第31章


昆体良的写作风格来自西塞罗,这一传统又出现在小普林尼的作品里。而小普林尼又是罗马君主图拉真最喜欢的一个人,也是历史学家塔西佗朋友和崇拜者。小普林尼的叔叔老普林尼是一个杰出的自然主义者和政治家,他给了小普林尼非常好的教育机会,并帮助他取得另人羡慕的社会地位,成为一个有所成就的学者。他的作品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那个时代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但是从其作品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上来说,他的作品绝对称不上是一流的。
当基督教征服了罗马的时候,罗马及其语言反过来也征服了基督教。拉丁语到今天为此都还是天主教的官方语言。许多世纪以来,许多语言都获得很大的发展,但是拉丁语言仍然被看作是智慧的语言。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必须掌握拉丁语,这是他和其他人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拉丁语一直走到了今天,因为罗马就是世界,也是因为罗马就是基督教。在一千多年里,无论是宗教作品还是世俗的生活都是用拉丁语言记录下来的。尽管在基督教的统治下,拉丁语言可能失去了古典拉丁语言的一些优雅,但还是涌现出了一些可以称为大师级的杰作。试举几例。在公元4世纪到5世纪之间,由奥古斯丁创作的《忏悔录》、《上帝之城》;同一时期圣杰罗姆版的《圣经》;13世纪圣托玛斯﹒阿奎那有关宗教、神学的作品。圣托玛斯﹒阿奎那的作品还因为其思想的深邃而被罗马教会定为哲学的标准。文化知识在当时并没有被僧侣所垄断,在这些宗教神职人员之外,就连斯宾洛莎这样的世俗哲学家也在使用拉丁语进行写作。
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一个受过良好的教育、在文学上具有很深造诣的人也不一定能读懂西塞罗或者维吉尔的一句诗。曾经作为文学训练常规项目的拉丁语言正淡出我们的视野,走向消亡。但是,不管我们自己是否意识到,拉丁语言已经成为了我们血液的一部分。因为,它已经融进了现代欧洲每一个国家的语言之中,如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还有那充满魅力的,我们都必须要努力学习和读写的英语。法语是现代语言中在内涵和形式上保留最多古代语言精神的一门语言。英语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日尔曼语系的,但是它只是部分词汇上是日尔曼语系的,它还有很大一部分其实是拉丁语系的。我们常说英语是“盎格鲁——萨克逊语”,这完全是胡说八道。英语中的日常用语部分(这类物理过程我们和动物是一样的)大部分来自盎格鲁——萨克逊语,但是那些反映人际交往、社会文明的高级词汇则大部分来自于拉丁语。我们所用的“走”、“开始”、“停止”、“呼吸”、“睡觉”、“醒来”、“谈话”、“活着”与“死亡”这些词汇都是来自于盎格鲁——萨克逊语。但是,像“前进”、“撤退”、“接近”与“退休”、“激励”与“鼓舞”、“授予”和“讨论”、“比较”、“拒绝”、“辩论”、“凋零”与“存活”都是拉丁语的。还有那些像生意、商业、金融、政府、外交等等之类的专业词汇都是来自拉丁语言的。没有拉丁语言对我们来说,就像没有头颅的肩膀。确实,那些没有学习过拉丁语言的人,也能够有效地,甚至是非常漂亮、优雅地使用英语。但是,绝大多数伟大的文学家至少在学校的时候受过古典语言的训练。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知道了一些有关希腊和拉丁语言的知识。不可否认,旧式的学校古典学训练课程是非常枯燥的,也很难取得多大的成果。那些缺乏想象力的学究确实可以非常容易地读懂拉丁作品,但是他们并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不可能熟练地应用这们语言来进行写作。在现在的学校教育系统里,有一些人否认拉丁语言的教学,他们认为普通的学生根本没有必要对拉丁语言有任何的了解,这些人根本就不懂什么是教育。马可尼认为所谓真正的学者是那些脚上被戴上脚镣却仍然要读柏拉图的人。这个定义不但适合于学者,对那些追求阅读乐趣的文学爱好者同样适用。追求阅读的乐趣而不是从中获得进步的义务感才是阅读的真动机。不管马可尼所定义的“真学者”是否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但醉心于阅读和翻译古典文学的人还是不少的。因此,我们千万不要认为拉丁语言已经死去。就其对现代语言研究的重要性来说,就其本身的高贵优雅来讲,拉丁语言具有不朽性。罗马仍然是永恒的存在。
《文学史纲》 Ⅲ浪漫小说的起源(1)
第二部分中世纪西方文学
第十四章
日耳曼、凯尔特和浪漫小说的起源:何为中世纪…传奇和骑士精神—哥特人的传奇—亚瑟王的故事…盎格鲁…萨克逊—凯德蒙…辛涅武尔夫…中世纪英吉利诗歌
欧洲国家形形色色的语言纷纷推倒古代语并将其取而代之,甚至现在的学者也很少考虑用拉丁文来写作,没有什么革命比这更加有趣也更加重要的了。
詹姆士·哈维·鲁宾逊
罗马的语言、文学和宗教对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的统治一直延续到近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使罗马成为永恒的城邦。中世纪神圣的罗马帝国,在凯撒大帝时期的文学是以日耳曼文学为基础得以重建的。正如伏尔泰所说——尽管不是很准确,但精妙绝伦——“它既不神圣、而且同罗马没有半点关系,甚至并不是所谓的帝国。”作为象征世界上所有教会团结在一起的人格化领袖,罗马教皇不仅在精神上、宗教上,而且在许多欧洲国家和大公国的现世事务中都充当着统帅的角色,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就像格里高利七世即位时那样,具有伟大力量的人物拥有着超越了君主的权力,国王须向他臣服。
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漫长的中世纪时代(或者黑暗时代)里,欧洲人并没有改变自己在罗马教义方面的生活传统。那么,什么是中世纪呢?从传统的历史观点来看,这段时期是指从5世纪中叶到15世纪中叶大约一千年的历史进程。不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还是那些重新发掘出古典精神的人文主义者们,都从内心深处感到自己的精神领域是归属于古代的希腊和罗马那一时期的,并且认为在他们和他们所向往的古代世界的这一段历史空间是所谓的“中间”(middle)时期,并且其中大部分的历史都是无比黑暗的。但他们并不是高明的历史学家,没有很好地理解在他们之前的这段刚逝去不久的历史。他们给“中世纪”的含义赋予了种种轻蔑的意味,这些蔑视也流露出他们对欧洲文明发展情况的一种最基本的误解。
在那一千多年的历史时期里,人类的确存在一种黑暗的阴影之中,从这个角度说,那段历史的确处在“中间的”。然而,即使在那段“黯淡”的历史时期里,人们仍然能够看到灿烂而伟大的光芒,也有虽然它是微弱的;但却是从未熄灭的文明火焰。在中世纪时期,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乐观精神,以及对艺术的热情战胜了无知、迷信、无休止的战乱和恶劣的物质条件。不仅如此,我们还必须记住一点:人类在思想、生活上的变化并不是一个不受干扰的发展过程,它实际上是一个不间断的发展过程,也许趋向于更好的方向发展,或许更坏。在人类精神的发展过程中,没有一个阶段是确确实实地走向终结的;或者说在5世纪,当日耳曼人厄尔多瓦废除了最后一位罗马皇帝,成为亚平宁半岛上新的统治者的时候,人类的精神会发生急遽的转向。文艺复兴的第一道曙光是什么时候生起在地平线上的呢?我们无法利用时钟得出准确的结论。因为历史并不是层次分明的,它可以被清晰地分为一个个不同的阶段,所有重大历史时刻之间的过渡与转换也都是模糊不清的,从4世纪过渡到5世纪,从第5世纪过渡到第6世纪,它们之间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限。我们同样要记住,人类的行为、思想、种族、语言以及地理界限也并非是严格而清晰地划定的。在欧洲,没有任何一个省份、民族、甚至国家是独立地发展起来的,但同他周遍邻国的发展是没有任何联系的。
本书主要的研究对象——文学,并不能算作是中世纪最伟大的艺术成就。建筑和相关的艺术门类才是其真正的天才部分。对于哥特式教堂,当我们以一种谦逊的态度来对待中世纪的先辈们的时候,如果他们不能使近代人感到自身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