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第41章


人不久就隐退了,1851年他在巴黎附近的家乡去逝。
没有几项发明象达盖尔照像有那么多的用途,实际上它被广泛地运用于每一个科研领域,在工业和军事上都有着许许多多的应用。它对一些人来说是一种严肃的艺术形式,对更多的数以百万计的人来说是一种快乐的爱好。照片能够传递教育、新闻和广告等方面的真实信息(或错误信息),由于照片能栩栩如生地再现过去,因此它成为最常见的珍藏品和纪念物。当然电影摄影术是一项补充发明,除作为一种主要的娱乐手段外,实际上也和一般摄影术的用途一样多。
很少有哪一项发明完全是一个人的劳动成果。当然许多其他人早期的劳动为达盖尔的成功扫清了道路。投象器(一种与无透镜照像机类似,但无胶卷的装置)至少是在达盖尔八个世纪以前就被发明出来了。八世纪吉罗拉摩·卡达诺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他在投象器的开孔内安置一块透镜,使其成为现代照相机的一个有趣的序幕;但是由于产生的图像根本不能耐久,因此人们往往不把它看作是一种摄影术。1727年,约翰·舒尔茨得到了另一项重要的发现──银盐感光。虽然舒尔茨用这项发现制成了一些临时图像,但是他并没真正去寻求其中的奥妙。
与达盖尔成就接近的前辈是涅普斯,他后来成为达盖尔的合作人。约在1820年涅普斯发现朱迪亚沥青感光。通过把这种感光物质和投象器结合使用,涅普斯成功地制出世界上第一批照片(他1826年摄的一张仍然存在)。由于这个原因,有些人认为涅普斯理应是摄影术的发明者。但是涅普斯摄影术根本就不实用,因为它大约需要八个小时的曝光时间,而且在当时产生的图像也相当模糊。
使用达盖尔方法,图像就被记录在镀有碘化银的平板上。曝光时间需要十五分钟,这种方法虽然麻烦,但是却具有实用价值。在达盖尔把他的方法公布于世不到两年的时间,有人就建议要稍稍加以修正:在用作感光物质的碘化银里加入溴化银。这个小小的修正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大地减少了所需的曝光时间,使摄影术照像广为实用。
1839年在达盖尔宣布他的摄影发明以后不久,一位英国科学家威廉·福克斯·塔尔博特宣布他发明了一种不同的摄影术,一种牵涉到首先制作照像底片的方法,与今天所使用的基本相同。塔尔博特实际上是在1835年制出了他的第一批照片,早在达盖尔摄影术首次问世的两年前,这不能不令人惊奇。塔尔博特因忙于其它几个项目的研究,没有立即把他的照像实验进行到底。要是他继续制作的话,他也许会发明一种可以打入市场的照像仪器,而且今天会被认为是摄影术的发明家。
在达盖尔和塔尔博特以后的岁月里,摄影术有了很多的改进:湿板法、干板法、现代式胶卷、彩色照片、电影、彼拉罗伊德摄影术和静电复印术。尽管为发明摄影术做出了贡献的人众多如云,但是我认为路易·达盖尔做出的贡献远比其他人重大得多。在达盖尔之前没有实用的照像仪器,而达盖尔发明的技术切实可行,很快就得到了广泛使用。他的发明的正式公布对随后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实际上我们所使用的摄影术与达盖尔摄影术大不相同,但是后来的这些技术即使一项也未被发明,达盖尔摄影术也会给我们提供一种便利的照像技术。
63。约瑟夫·斯大林“
公元1879~公元1953
斯大林,原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施维里,是苏联多年的独裁者。他1879年出生在高加索格鲁吉亚的哥里城。他的母语是格鲁吉亚语,与俄语有很大的差别,后来他学会了俄语,讲俄语时总带有很重的格鲁吉亚口音。
斯大林是在贫困中长大的。他父亲是个皮鞋匠,常常嗜酒无度,毒打儿子。约瑟夫十一岁时他就去世了。儿童时期的约瑟夫就读于哥里的一所教会学校。十多岁时进入第比利斯一所正教中学读书,1899年他因宣传推翻政府的思想被学校开除,随后参加了地下的马克思主义运动。1903年党发生了分裂,他站立在布尔什维克一边。从那时至1917年,他一直是个积极的共产党员,至少被逮捕过六次。因为每次判的刑都很轻,而且逃跑的机会也多,所以这个时期的某个阶段中他实际上有可能是一个双料特工,就在这期间,他使用了“斯大林”(铁人)这一恰当的匿名。
在1917年的共产主义革命中斯大林并没有起主要作用。但是在随后的两年中他表现得很积极,1922年成为党的总书记①。这一职务使他在党的工作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是列宁逝世后他在夺权斗争中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
列宁想让里昂·托洛茨基当自己的接班人。事实上列宁在他的政治遗嘱中已提到斯大林太残忍,应该撤销他的总书记职务。但是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功地把它消毁了②。他进而又与列夫·加米涅夫和格里哥里·季诺维也夫两位重要的政治局委员合作,形成“三套马车”,即三人政治。他们三人成功地战胜了托洛茨基及其追随者。随后斯大林──党内政治斗争的天才,就把矛头指向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把他俩赶下了台。斯大林在权力斗争中战胜了“左翼敌对势力”(即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及其同伙)后,又逐步地采纳了几项由他们提出的政治建议。不久以后,斯大林又把矛头指向党内的右翼领袖──他从前的同盟,而且也取得了胜利。到三十年代初,他成了苏联唯一的独裁者。
自1934年大权在握后,斯大林发动了一系列的清洗运动。从表面上来看,引起这些清洗运动的原因是1934年12月1日舍盖·基洛夫遭暗杀。基洛夫是共产党的高级官员,斯大林的顾问之一。然而很可能是斯大林亲自下令暗杀了基洛夫,这一是为了除掉基洛夫,但更主要的是为随后的清洗运动制造一个借口。
在随后的几年里,那些在1917年革命中就当过共产党领袖的人,在苏维埃政府中给列宁当过部下的人,他们多数被斯大林指控有判国罪,被判处死刑,而且有许多都在大庭广众的审判下公开认了罪。这和托马斯·杰弗逊当总统时逮捕了《独立宣言》的大多数签署者的做法差不多,他指控他们都犯了判国罪,他们在公开审判中“认了罪”就被处以死刑。1938年,领导过早期清洗运动的金利克·亚戈达本人也被带上了审判台,承认犯了判国罪,因而被处死刑。而他的接班人尼古拉·叶左夫最终也遭到清洗,被处以死刑。
三十年代中期的清洗扩展到苏联的全党和全军。其主要矛头并不是指向反党分子和反革命分子(这类人中的大多数在列宁当权时就已被粉碎了),确切地说,其矛头是对着共产党的。斯大林在屠杀共产党方面比沙皇警方成功得多。例如,在1934年党的代表会议上当选的中央委员中,有三分之二还要多的人在随后的清洗中被杀。由此清晰可见,斯大林的主要目的是要防止在国内出现独立政权。然而就在清洗运动进入高潮时斯大林颁布了一部新宪法,称为苏联民主宪法。
斯大林所制订的经济政策之一就是用强迫手段实行农业集体化。这一政策在农民当中很不得人心,许多农民加以抵制。然而三十年代初根据斯大林的命令数百万农民不是被杀死就是被饿死,就这样他的政策终于获胜,并且得到全面的贯彻。但自那以来苏联的农业状况一直不佳。
斯大林推行的另一项政策就是加速实现苏联的工业化。这种政策由于有苏联国境外的许多国家效仿,经过一系列的“五年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达到了目的。尽管斯大林的工业化政策还有不足之处,但总的说来是非常成功的。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虽然遭受了巨大的物质损失,但是却治愈了战争的创伤,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工业大国。
1939年8月希特勒和斯大林签订了著名的“不侵犯”条约。可是不到两个星期,希特勒从西部入侵波兰,占领了该国的半个西部。快到年底时,苏联发动军事入侵,威胁着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三个独立民族,这三个民族都没有抵抗就自动缴械,并最终归属于苏联。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迫于苏联势力的威胁也被吞并了。芬兰在威胁面前不肯低头,但是苏军一次入侵就占领了整个芬兰的领土。常为上述吞并行径打着的一个幌子?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