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件大事》第10章


龆ü槭艉撼G?3年,呼韩邪派儿子右贤王到汉朝做质子侍奉汉朝,并亲自到长安朝见汉宣帝表示归汉。宣帝亲自出城迎接他,并且从经济和军事上帮助呼韩邪单于重新掌权。为了加强汉匈两族的友好关系,呼韩邪主动提出和亲,愿意做汉家的女婿。汉元帝答应他的请求,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
王昭君是我国四大美女之一,有空谷幽兰般的姿色和才情。元帝时,昭君正值青春年华,因容貌秀丽、聪慧可人、琴棋书画俱精而被选入宫。汉宫中宫女众多,元帝便让画工为宫女画像,自己凭像选人。宫女于是无不巴结、贿赂画工。昭君拒绝贿赂画工,她不相信自己的美丽会因为画工的笔而被埋没,但贪婪的画工把她画得平平庸庸,致使艳如桃李的她在后宫呆了10年之久。而匈奴单于向汉朝求婚给了昭君一个机会,她自愿前往匈奴。在临别大会上,昭君服饰华丽、容貌丰美,呼韩邪无限喜欢,元帝则惊叹后宫藏有如此惊艳绝伦的美女,想挽留住昭君,可是君无戏言,只有眼睁睁地忍痛割爱。时过境迁,元帝还是想念昭君,他愤怒地把贪婪的画工杀死。昭君在匈奴生了一男二女,儿子长大后被封为匈奴的右日逐王,二女都嫁给了匈奴的贵族。呼韩邪单于病死后,昭君按照匈奴习俗,嫁给了新单于。
王昭君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了匈奴,并且大力传播汉族文化,使两族人民在很长时间免受战争之苦,促进了汉匈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昭君出塞对汉朝与匈奴的和平相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巩固和加强了汉匈的友谊和团结,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第二部分:秦始皇统一中国佛法东流
佛教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西汉时期经中亚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思想政治、文化技术、生活习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起源于印度,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姓乔答摩,叫悉达多,约在公元前565年,生于古印度释迦族的皇族之家。他是净饭国王的太子,生活优裕,勇武聪敏,但喜欢沉思冥想,思考人生问题。19岁时他放弃荣华富贵,离开双亲、宠妃和娇儿出家学道,历尽辛苦之后终于大彻大悟,探寻到了人生的真谛,成了佛陀。后人称他为释迦牟尼佛,意即释迦族的圣者。佛教弟子称他为世尊,并把他觉悟的十二月初八定为成道纪念日。佛教的重要教义是因果报应说和轮回学说。因果报应是指现世祸福直接导因在前世,报应可以在来世也可以在死后,行善上天堂,行恶入地狱。轮回学说是指身体死了,精神不灭,可以再转入人世,修行的人可以由前生前世的牛羊转为现世的人和后世的神,如果作恶多端来世将受到更重的恶报。释迦牟尼去世后,圣体火化,所遗留的舍利子由八个国家分别供奉保存。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印度,他规定佛教为国教。在他的支持下,佛教日渐发展壮大。
公元前3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西域各国。西汉末年,佛教通过丝绸之路由西域传入我国内地。汉哀帝初年,大月氏派使者伊存出使长安。伊存信奉佛教,博士弟子景卢跟着伊存学浮屠(佛)经,这是佛教传入我国的开端。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后,最早的信徒是帝王贵族。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楚王刘英就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他招聚方士沙门,祭神求福,为浮屠斋戒祭祀,并到处宣讲佛教故事,还劝明帝刘庄信仰佛教。永平八年的一天晚上,明帝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个金光闪闪的神人在宫殿前飞来飞去,忽然升到天空,往西飞去了。刘英给明帝圆梦说这个金人就是佛,佛高一丈六尺,通体都是金黄色,颈项上有日月光辉,并且劝说明帝赶快斋戒沐浴,到天竺国取经求佛。明帝先派张骞等12人到西域大月氏国抄写佛经;后又派博士弟子秦景等人到天竺(印度)学习佛法。公元67年,两位印度名僧竺法兰和迦叶摩腾应东汉政府的盛情邀请,用白马驮着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佛经和释迦牟尼像来到洛阳。他们来到中国,向明帝讲解佛教教义。明帝令人把大师带来的贝叶经文译成汉文。第二年,东汉政府调拨库银和良工巧匠,在洛阳城里修建了我国第一所佛寺白马寺。佛经由此在我国取得了正式合法的地位,成为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新思想工具。东汉末年,西域的一些名僧来到白马寺翻译佛经,促进了佛教的流传。
佛教的虚幻性点燃了众多人的希望,下层民众渴望摆脱今生的痛苦,企盼来生的幸福。统治者利用它的软化政策统治国家。佛教逐渐本土化,并和儒家的孔孟之道和道家的黄老思想融合协调,成为一种中国式的宗教,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第二部分:秦始皇统一中国王莽改制
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自立为皇帝后,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自比周公,仿照《周礼》,在土地、奴婢、货币、官吏行政等方面进行了改制,史称王莽改制。
公元前后,西汉已经由强盛而转向衰落,朝廷的赋税徭役日益繁重,土地大量兼并,天灾人祸连年不断,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在缓和阶级矛盾、实行改革的旗帜下,王莽登上了中国政治舞台。这个受人非议的改革家,由于违反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其政策加重了社会灾难,引发了绿林、赤眉农民起义。
王莽是元帝皇后的侄子,靠沽名钓誉发迹,登上了权力的顶峰。公元8年称帝,改国号为新。公元9年,王莽提出实行王田制度和奴婢政策。土地兼并和畜奴、买卖奴隶是当时最主要的问题,是阶级矛盾尖锐的根源。王莽下令宣布天下的土地,一律改称王田,归国家所有;所有的奴婢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田产过多的要捐出去;没有土地的,官府按规定分配;不执行命令的被流放到边境。但当时土地大部分集中在贵族、官僚和豪强手中,他们群起而反对,各级官吏也拒不执行命令。奴婢的生活状况并没有什么改变,下层阶级也没有从中得到切实的利益。过了3年,迫于各界压力,王莽只好宣布废除这一法令。不久,王莽又下诏实行五均六制度,企图以此控制商人对农民的过度剥削制止高利贷者的猖狂活动,并使国家获得经济利益。五均是由政府统治工商业的经营并管理物价。六是由国家掌握盐、铁、酒、铸钱,不许私人经营,同时控制名山大泽,由官家管理。但王莽用来管理五均六的多是富商大贾,他们和地方官吏相互勾结,营私舞弊,盘剥百姓,损公肥私,结果改革的收效甚微,反而助长了不良之风。
此外,王莽又先后5次进行货币改革。频繁而又不合理的币制改革,引起了经济混乱,加速了王莽财政的崩溃和人民的破产。币制改革时,新币不能马上投入使用,下层民众就大量使用私币。王莽用重法严禁私钱的流通,一家藏有铜、炭,就被认为是私自铸钱,邻近5家都要受到牵连,一起被官府没收为奴隶。民众苦于生计,出门去生产经营,所得到的还不够交税;闭门在家,横祸又会从有铜的邻居飞来,纷纷起义。在政治制度方面,王莽也大肆改革,他更改官制和郡县的名称,数次重新划分行政区域,有些郡县改得连官吏和百姓都记不住;还不断改变少数民族的族名和首领的封号。
王莽在改革的同时,又大兴土木,并派官吏广征淑女,巧取豪夺,供其享乐。他大量派使节和军队到各少数民族宣扬新朝的政德,又挑起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矛盾,调兵遣将,征发人力。沉重的赋税徭役、连年战争的骚扰、残无人道的刑法使下层民众无法生存,终于爆发了震撼全国、推翻新朝的农民起义。
王莽建立的新朝,只存在了短短十几年,他所实行的改革,没有一件是顺利执行的,大多是半途而废,朝令夕改。但王莽也有历史功绩。他在改革中,修改了秦汉时代的度量衡制度,使它更加完备和统一,后世的度量衡制度大都是根据王莽的制度来的。他还规定,如果地主不耕种田地、任其荒芜的要受到处罚;城市中房屋住宅前后不种树木的要受罚;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也要受罚。这些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还是有促进作用的。
第三部分:东汉外戚宦官专政东汉外戚宦官专政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在他统治时期,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明帝、章帝时中兴气象继续发展。从和帝开始,外?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