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件大事》第20章


。后汉大军渡过黄河,到达澶州时,将士们将黄袍披在郭威身上,拥立郭威为帝。郭威率军掉头南行,回后汉京师开封,建立后周。赵匡胤也逐步升为滑州副指挥。
不久,郭威病逝,其养子柴荣即位,就是周世宗。柴荣有雄才大略,他南征北战,同时励精图治,革新政治。即位之初,北汉勾结契丹大举攻周,柴荣率军亲征。双方在高平大战,世宗亲冒矢石督战,当后周军队形势危急时,禁军将领赵匡胤和张永德拼死保护柴荣。高平大捷后,赵匡胤被提拔为禁军高级将领,负责整编禁卫军。他精心挑选武艺超群的壮士,组成勇敢精锐的殿前诸班,这以后成了后周战斗力最强的队伍。世宗也由此开始了他“十年平定天下”的战略行动。几乎每次征战,赵匡胤都立下汗马功劳,成为周世宗的得力虎将。正当柴荣开拓疆土、北征辽国时,不幸英年早逝。
世宗在征辽途中捡到一块木牌,上写“点检做天子”,心中就有几分猜忌。当时张永德任禁军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他又是周太祖郭威的女婿。柴荣担心禁军将帅权势过重会发动政变,就匆匆撤掉了张永德,换上了赵匡胤。但这却使赵匡胤的实力更加雄厚,他做了禁军的最高统帅,掌握了后周军权。
柴荣死后,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当时,主少国疑,谣言四起,人心惶惶,后周局势不稳。赵匡胤野心急剧膨胀,他与其弟赵匡义、亲信赵普密谋策划兵变。他们把禁军中的统帅换上自己的亲朋故交。赵匡胤战功累累,对部下能够恩威并施,因此许多将士诚心归服。后周宰相范质性情率直、廉洁自持,根本无法左右乱世局面;禁军统帅韩通有勇无谋,不为军界所服,他的儿子曾劝他早日铲除赵匡胤,韩通却没有听从。
960年,赵匡胤使人谎报军情,说是契丹与北汉联合入侵后周。宰相范质、王溥真假不辨,慌忙派遣赵匡胤出兵御敌。韩通的儿子见此形势,劝父亲趁赵匡胤入府辞行时杀掉他,但韩通没有答应。于是,赵匡胤顺利地率军出发了。当晚赵匡胤驻扎在离开封20千米的陈桥驿。酒后,赵匡胤假装酒醉卧床睡觉。通晓天文的苗训声称天上出现两个太阳,那个正在上升的太阳是赵匡胤。于是,全军都知道了上天的旨意,便鼓噪而起,嚷着要立新主。赵匡义、赵普趁机推波助澜,与将领们商议兵变,将领们早有此心,同意立检点为天子。赵普以长保富贵为名,要士兵们听从指挥,并派人回京通知石守信、王审绮等做好内应准备。第二天清晨,呼声四起,声震原野。赵匡义叫醒赵匡胤,将他扶出来,将领们不容分说,就把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拥立赵匡胤为天子,众将士跪拜高呼万岁。赵匡胤假意拒绝后,宣布若要他做皇帝,必须听从他的命令:不得纵兵劫掠,对幼主、皇族、朝臣加以保护等。众将表示唯命是听后,赵匡胤带领禁军回开封。石守信等在城内接应。入城后,禁军秋毫无犯。后周文武大臣束手无策,只有韩通企图反抗,结果被杀。将士拥逼范质、王溥出来,他们后悔莫及,被迫承认赵匡胤代周自立。于是,赵匡胤登上皇位,宋朝正式建立。
赵匡胤仿效郭威澶州兵变,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而实现了一统天下的愿望,开创了大宋的百年基业。
第四部分:玄奘西游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如愿地登上皇帝宝座后,摆在他面前的严峻的现实问题是如何使赵宋王朝长期巩固下去,又如何加强中央集权专制,使唐末长期存在的藩镇局面不再出现。赵匡胤就召赵普问道:为什么唐末数十年间帝王前后换了八姓?要想平息天下兵祸,使国家长久,应怎么办?赵普治国有术,深知天下政治的积弊,认为方镇事权太重、君弱臣强,根治的办法就是逐步削弱方镇的权力,控制经济命脉,收取地方精兵。赵匡胤深知掌握军权之重要,为避免出现又一次陈桥兵变,使赵宋天下稳定长久,他决定将军权归自己直接领导和指挥。
宋太祖首先废除了掌管精锐部队禁军的殿前都点检,这一要害军职从此不再设置。961年春天,趁慕容延钊和韩令坤返京之机,赵匡胤罢免了他们的禁军职务,将他们改任为节度使,从而迈开了皇帝掌握禁军的第一步。第二步,解除石守信等禁军将领的兵权,这使他颇费心思。他们跟随赵匡胤出生入死,不仅战功累累,而且又都是赵匡胤的好友和结义兄弟,因此赵匡胤不想效法刘邦大杀功臣的方式,而是采取喝酒谈心的形式,以高官厚禄为条件实现自己的目的。
在同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宋太祖设宴款待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禁军将帅。酒兴正浓时,赵匡胤屏退左右侍从,以秘密、亲切的语气对石守信等低声诉苦:我能当上天子,全靠你们出了大力,但做天子也太艰难了,我整天睡不着,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呢。石守信等人连忙问太祖还有什么难处。宋太祖说,你们难道不明白,谁不想做皇帝?我这皇位能坐稳吗?石守信等人听了,惊恐不安地向太祖发誓表忠心:陛下做皇帝是天命,谁还敢有异心呢?太祖接着说:你们忠心耿耿确实不会有异心,但是,谁能保证你们的部下,不会为了荣华富贵,将黄袍加在你身上,拥立你做皇帝?你即使不想做皇帝,到那时也身不由己了。石守信等人一听,知道太祖已在猜忌他们,十分害怕,哭着恳请太祖给他们指一条生路。宋太祖见将领们已被慑服,就缓缓地说出了早就想好的办法:人生在世无非是贪图荣华富贵,为子孙聚钱敛财,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到地方去买良田置美宅,留给子孙后代;并且多买歌儿舞女,天天饮酒作乐,享尽人间清福。太祖还表示,要与他们结为儿女亲家,君臣之间无所猜忌,上下相交。石守信等人知道自己再不能掌军权,只得俯首听命。
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纷纷上书称病,要求解除军职,交出兵权。宋太祖立即批准他们的请求,罢免了他们的禁军职务,调任地方节度使,只留下侍卫都指挥使石守信,但他已经没有实权了。太祖又逐渐削弱节度使的权力,使它成了武官的荣誉虚衔,虽俸禄高于宰相,但没有什么实权。后来,太祖又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让弟弟赵光美娶了张令铎的女儿。太祖杯酒释兵权,军权归皇帝直接掌管,避免了强将的威胁和藩镇割据,保证了宋朝的安定,但是,这种中央大权独揽、重文轻武的国策,造成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
第四部分:玄奘西游王安石变法
北宋中期统治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弊端日益显著,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财政入不敷出。面对如此积贫积弱的危难局面,有识之士的改革呼声日趋高涨。神宗即位后,力主革新图强,他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变法贯穿于熙宁、元丰十五年间,又被称为熙丰变法。
王安石是北宋中期的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出生于世宦之家,博学强记,能文善赋,早年就负有盛名,22岁中进士,出任地方官。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王安石认识到社会贫困在于土地兼并,发展生产是解决国家危机的根本之道。1058年,王安石应召赴京做官,他上了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主张变法。这封奏书受到官僚士大夫的称赞,但暮年的仁宗已无心变革现状了。英宗在位仅4年,变革更是力不从心。神宗做皇子时,对王安石就十分器重。他即位不久,王安石就被调为翰林学士,不到3年,便由参知政事进位为宰相。1069年,中央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创立新法的机构,并相继制定出一系列新法。变法开始了。
财政经济方面的改革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和重点。主要措施有:(一)均输法。以路近价廉为原则收购国家需要的物品,促进国家物资的合理使用和运转,限制商人操纵物价,减轻人民负担。(二)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借钱物给农户,夏秋交还,加收利息二分,以限制高利贷者,增加政府收入。(三)募役法。把原来按户等轮流当差服役,改由政府出钱募役,原来应服役的民户要交免役钱,不服役的也要出助役钱。由差役改为雇役,是我国役法史上划时代的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四)市易法。在京师开封及各大城市设立“市易务”,控制市场,平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