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录取他,杨国忠知道后怒不可遏,大骂考官,达氏畏惧其权势,只好录取
了杨喧。再如,明朝著名太监刘瑾,在一次会试时把一张50多人的名单交给
考官,让其录取,考官不敢违抗,只好照旨录取。有的考官因没处理好这个
关系,掉了乌纱,丢了性命,也有的考官因此得以擢升。
下面就是一例典型的科举考试中的舞弊案。
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江南乡试的正副考官左必蕃、赵晋勾结两
江总督噶礼,大量录取盐商子弟,收取重贿。因此,考生哗然,千余人聚集
起来,把五路财神像放入府学,并且作诗讽刺之。有一幅对联这样写道:“左
丘明两目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以隐讽两位主考官。有人用纸把贡院的
匾糊上,将“贡院”二字改写成“卖完”,总督心虚,来个恶人先告状,把
为首的闹事考生缉拿入狱。此案几经周折,康熙帝多次亲自过问,最后才弄
清真相。结果是,噶、左被革职,赵晋被杀头,这一舞弊案在当时震动很大。
清朝咸丰年间,盛行“递条子”的舞弊办法。考试后考生向考官偷递纸
条,写明答卷内何处有记号,当然递条子之前先要递上别的东西。后来,递
条的方法又有改进。在纸上画上圆圈,一圈表示100两银子,五圈就暗示若
被录取,赠银500两。
其实身为天子的皇帝也不例外,他们也很难做到一视同仁,或是故意破
坏科举结果。
有的皇帝以貌取人、甚至荒唐到以名取人的地步。明朝建文二年 (公元
400年)殿试,按成绩王艮应为状元,由于其貌不扬被降为第二名。正统四
年(公元1439年)殿试,张和因眼有毛病被降到二甲。永乐二十二年(公元
1424年)殿试,孙曰恭理应成为状元,因其名字“曰恭”合起来似“暴”,
把他降为第三名,把邢宽升为第一名,表示刑法宽松,喻其仁政。还有嘉靖
二十三年 (公元1544年)殿试,本来应该把吴情定为状元,因“无”“吴”
同音,皇帝认为此人“无情”,便把他降到第三名。定名时,由于皇帝老见
殿中的帐幔被风刮成“雷”字,就寻找名字中带“雷”的人,结果一个叫春
鸣雷的被鬼使神差地定为状元。
… Page 11…
牛李党争
在中国古代,经常有官僚集团,由于政治利害冲突而分成不同的派别,
相互之间进行斗争的情况,这些勾结在一起的政治集团被称为“朋党”,他
们之间的斗争便称为“朋党之争”。唐代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宦官的权
力也越来越大。
在宦官专权的时候,朝廷官员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一
些依附宦官的朝官,又分成两个派别。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一直
闹了40年,历史上把这种争吵叫做“朋党之争”,由于两派的首领分别姓牛
和姓李,所以又叫做“牛李党争”。这场争吵很厉害,从唐穆宗时开始,一
直争到唐宣宗末年,一共延续了40年的时间。所以唐文宗对此非常苦恼,曾
经感慨地说:“要除去河北境内的反贼很容易,可是要除去朝廷中的朋党真
是太难了啊!”
牛党是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官僚集团;李党是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
集团。牛僧孺、李宗闵都是科举出身。李德裕出身世家旧族,他父亲李吉甫
是前任宰相,对由科举出身的庶族官僚抱有成见。他曾经说:“朝廷大官要
用公卿子弟,因其从小熟悉典礼规矩,不须教习。寒士即使才学出众,登第
之后,一样样都得从头学起,不会十分娴熟。”
由于李德裕看不起科举出身的官员,所以对于这次漫长的朋党之争,到
底在争些什么东西,有些人就得到错误理解,认为是在争出身的高低。以前
就有不少学者说,牛党的人非常重视进士科,代表中小地主利益,而李党重
门第,反对进士科,代表士族地主;双方斗争的焦点是对进士科的态度;发
生分歧的原因就是由于牛李两党出身于不同的阶层。由此看来,牛党要比李
党进步一些。其实事实上并非如此。
李党虽有门第成见,这是习惯势力造成的。李德裕办事,比牛僧孺要可
取得多。牛党多靠座主 (主考官)、门生(考中的进士)、同门的关系,结
成一伙,然而已经上升为大官僚地主,他们与李党的斗争,完全是统治阶级
上层的内部矛盾,争权势,争剥削利益,很少有别的原因。
首先,牛李两党的双方都是由出身复杂的官员组成的,他们都来自不同
的阶层,有中小地主,也有大官僚世家的后代。拿所谓的中小地主出身的李
党来说,除了有限的几个人出身于士族地主以外,其中陈夷行、李让夷、李
商隐、王茂元、刘轲等,都是庶族地主,根本不是士族出身。牛僧孺集团中,
虽然有几个庶族地主,但也包括很多士族地主在内。例如李宗闵、李珏、杨
嗣复、杨汉公、杨虞卿、杜琮、杜牧等都是士族地主出身。可见,牛李任何
一党,都是由士族与庶族混合组成的,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单从出身上来
解释牛李党争的真正原因肯定是不能得出正确答案的。再说,无论是牛党还
是李党,他们的政治集团中,都有一些人是进士及第。当然,李德裕确实批
评过进士科的浮华,但他反对的主要是进士科考试中的弊病。唐文宗时李德
裕曾建议“进士试仪论,不试诗赋”,因为善于吟诗作赋的人不一定能经邦
济世。他认为呼主考官为“座主”、自称“门生”是一种互相勾结的恶习。
李德裕执政时,取消了进士及第后的曲江大会。他这样做,既可以限制“座
主”与“门生”之间互相勾结,又能克服春宴花费万钱的弊端,使中小地主
避免由于贫穷无力举办宴会而“苦于成名”的困难。李德裕的这些改革无疑
是正确的。
… Page 12…
从上述情况看来,牛李两党分歧的根源,并不是由于士庶两个阶层间的
对立,他们斗争的焦点,也不是赞成或反对进士科的问题,实际是两个集团
的政治态度存在严重分歧。从唐宪宗开始,历经宪宗、穆宗、敬宗、文宗、
武宗、宣宗前后六个朝代,两个集团之间对许多政治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办法,
都是针锋相对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其中最突出的是对当时严重的藩镇割据
局面的态度上的矛盾冲突。
藩镇割据与藩镇战争是唐代后期统治阶级内部最大的纷争。牛、李两党
对藩帅自擅、叛乱所持的政见是泾渭分明的。唐宪宗(806—820年)统治初
期,李德裕父李吉甫任相期间,就力主限制藩镇。剑南节度使刘辟叛乱时,
由于“吉甫密赞其谋”,才使宪宗决定“诛讨之”。不久,又因李吉甫的建
议,平定了镇海节度使李锜的抗拒。唐德宗(780—805年)以来,“姑息藩
镇,有终身不易地者”。李吉甫任相后,一反德宗时的政策,一年之内,调
换了三十六镇的节度使。把那些终身不易演成世袭的藩镇逐步撤换,这确实
是抑制藩镇的一个强有力的措施,防止了藩镇势力的进一步扩大,对稳定国
家政局,保持国家统一是有进步意义的。
元和九年 (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他的儿子吴元济请接替父
职,李吉甫主张趁这个时候夺取吴元济的兵权。这一建议正符合唐宪宗的想
法,于是宪宗正式下诏讨伐淮西叛乱。可惜未等正式开战,李吉甫在这年10
月便去世了。由于李吉甫执政时期坚决打击藩镇,所以后来牛党攻击他说各
种滥用兵力所造成的祸害,都是由李吉甫引起的。裴度执政以后,继续打击
淮西的吴元济,并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唐武宗时期,李德裕执政,坚决打击割据的刘稹,终于消灭了他,收复
了五州三十县。
牛僧孺、李宗闵和李党相反,他们反对朝廷平叛。元和三年,宰相李吉
甫积极平叛时,牛僧孺、李宗闵利用制科考试之机,攻击李吉甫喜欢动用武
力解决问题,实际就是反对朝?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