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做了40年皇帝,虽然也用过像范仲淹、包拯等一些正直的大臣,
但是并没有改革的决心,国家越来越衰弱下去。
由于大官僚、大地主的兼并和剥削越来越严重,农业萧条,田赋收入没
有保证,可是政府的开销却成倍地增长,再加上每年还要付给辽国和西夏大
量的银绢,这就造成了财政上的困难,宋朝统治面临危机。
宋仁宗死后第四年,赵顼即位,他就是宋神宗。
宋神宗即位的时候才20岁,是个比较有作为的青年。他看到国家不景气
的情况,有心改革一番,可是他周围的人,都是仁宗时期的老臣。宋神宗想,
要改革现状,一定得找个得力的助手。
宋神宗即位前,身边有个官员叫韩维,常常在神宗面前谈一些很好的见
解。神宗称赞他,他说:“这些意见都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宋神宗虽然
没见过王安石,但是对王安石已经有了一个好印象。现在他想找助手,自然
想到了王安石,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正在江宁做官的王安石调到京城来。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公元1021年出生在
一个地方官吏家庭。青年时代曾经跟随父亲游历大江南北,对民间的情况比
较了解。
王安石的父亲王益22岁中进士,一生仕官生活中,南北奔走,任职地方,
俸禄不丰,子女8口,日子并不那么好过。他常以古今治乱之道教育儿女,
从小激发孩子忧国之心。王安石任官后,所以能做到关心民瘼(疾苦)国事,
并敢于以治天下为己任,不能不说这是与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分不开
的。王安石从小喜欢读书,记性特别好。他17岁那年初夏,跟随父亲到了金
陵,思想开始趋于成熟。在如何对待人生、使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
题上,他的认识有了重大发展。后来,他的《忆昨诗示诸外弟诗》这样写的:
男儿少壮不树立,挟此穷志将安归?
才疏命践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唏。
(稷和契都是上古时候著名的政治家)
17岁的王安石在那士子热衷于科举功名的潮流中,希慕远古先人契和
稷,不务虚名,立下了学以致用、干一番经世治国大事业的远大志向,由此
奠定了他日后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奋战一生的思想基础。安石读书有了新的
境界,视野开阔了,不耻下问,接近民众,对社会问题有了较深切的体会和
认识,对下层人民疾苦有了真切的感受。王安石日后当政,之所以能提出一
些切中时弊的符合下层人民利益的政策,原因在此。
宋仁宗宝元二年,王安石19岁的时候,父亲王益因病去世,王家一下子
衰落下来。王安石首先必须挣钱养家糊口,孝敬老母亲。他明白自己只有去
参加科举考试,求得一官半职,才能首先养家活命,然后再治理国家,为民
造福。抱着这个念头,准备了三年之后,他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结果一举中
第,名列进士第四,真可谓是少年春风得意,一朝金榜题名。
… Page 34…
不久,王安石被派到扬州做官,然后又被调到鄞县去任知县。 (鄞县在
今浙江宁波市一带)。
王安石担任鄞县知县的时候,一面利用一县之长的权力,为民兴办了一
些兴利除弊的事;一面深入考察,解剖通过鄞县这一地方反映出来的实际问
题、社会问题,思考解决社会弊病的方案。他亲自视察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
和农田水利设施。听老农讲,由于这儿长期未修缮河道,许多年来泥沙将河
道淤塞满了,河水经常泛滥,灾情时常发生。于是,他立即派人勘查清楚河
渠情况,制订出详细而合理的工程计划,然后组织当地农民利用农闲疏通河
道、兴修水利。当时农民的生活很苦,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总要忍饥挨饿。
王安石下令在这时候把县仓的存粮借给生活困难的农民,等秋收以后,再按
照所借的数量,加入少量利息偿还给官府。这既可救济贫困的农民,又使农
民免受了地主豪绅的重利盘剥,而且还使官府里储存的陈粮经常换成新粮,
一举三得,既利国又利民。这一英明的措施,充分体现了王安石杰出的政治
才能,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
王安石身在下层,问题看得真切。他看到造成北宋“积贫”的重要原因
不只是“费出之无节”,更重要的是“理财无术”。他把开源,即发展生产
作为解决国家财政问题的根本。这个见解为王安石以后变法、制订理财方针
奠定了基础。
王安石当了将近20年的地方官,做了许许多多对农民有利的事。在地方
当官期间,他的变法思想也逐渐形成了。
嘉祐三年十月,王安石38岁,被朝廷任命为中央三司度专判官(中央最
高财政机构官员)。那时,改革呼声并没有完全沉寂下去,在社会需要面前,
王安石又站了出来,向神宗提出了改革的“万言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万言书的主要内容是:
一、在“法先王”的旗号下,改革制度。
王安石指出国家面临的严重问题:对外,不能不怕“夷狄”;对内,统
治宝座不稳,天下财力日益困穷,风俗衰坏。他认为问题的根子在于现行的
法度不适用,必须改革。打出效法先王的旗号,目的在于改革法度时,不至
于使天下人惊骇,这其中蕴含着王安石为适应现实情况而作出灵活决定的意
图。
二、要改革,须以整顿吏治,培养人才着手。
王安石认为,目前的官僚队伍太冗太滥太贪,依靠这支队伍是不可能进
行改革的。至于人才的培养,他认为要做到“教之、养之、取之、任之”。
提倡学习一些有用的可以治理国家、增强国力的学问。
“万言书”虽未包括他日后变法的全部纲领,但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理论基础。万言书呈给仁宗皇帝后虽没有引起皇帝的重视,但显示了王安石
的全部改革路线:依靠皇帝的权力,整顿现有的官僚机构,制定一些能够适
应和应付当前局势的法度,从而缓和各方面的矛盾,以巩固封建统治。一句
话,利用上层建筑力量,进行从上到下的改革。
治平四年,即公元1067年,神宗即位。宋神宗是个年轻气盛、想干成一
番大事的、有作为的皇帝。他一直敬重王安石的才华与胆识,即位不久,就
任命王安石做江宁府知府;不久,又调他到京城做了翰林学士;接着又打破
常规,直接召官职很低的王安石进宫,与皇帝一起讨论国家大事。王安石一
下子得到神宗皇帝这么多额外重视,引得许多朝廷中的老大臣嫉妒不已。副
… Page 35…
宰相唐介就到处宣扬“王安石是小人得志,千万不能让他主持国家大事,否
则国家所有的法律都将被他改得面目全非,一塌糊涂。”
王安石到了开封,宋神宗很快召见他,问道:“宋朝开国以来,祖宗守
天下,能够百年之久,没有大的变故,保持太平,用的是什么办法?”
王安石经过认真思考,写了一篇奏疏。他在奏疏中说,由于政治、经济、
军事各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严重问题,所以,国家衰弱,人民贫穷;幸好现在
我国边境上没有大事,国内没有大的灾害,这才保证了大宋政权自开国以来
百余年没出现大的变故,朝廷自上而下没有出现大的政治危机。但是,这种
局面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如今皇帝正是大有作为的时候,希望陛下能为国
家做一番事业。
王安石已经感到了变法之难,然神宗坚定地对王安石表示:“尽管他人
不能真正了解你,但我深知你的学问与为人并非自今日始。我之需要你正如
唐太宗必得魏徵,刘备必得诸葛亮。”神宗的信赖使王安石十分感动。他充
满信心地说:“刘备、唐太宗何足道哉!陛下能为尧舜,左右必有稷、契充
当助手。”从神宗殷切期待的神态里,王安石感到他施展抱负的机会已经来
临了。应神宗的要求,王安石继续阐述自己早已?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