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邓大姐,我怎么……怎么不信呢?”
倘若我不是个汉子,倘若总理不在跟前,又倘若……或许会洒下男子汉苦涩且又浑浊的泪水。
周总理又询问了我的近况,当他听说我大难不死,幸存下来时,脸色立即严肃起来,半晌无声……客厅里的空气沉重地使人嗅出草原上经久不散的血腥味。
总理浓眉炯目注视我,问:“就是上个星期外交部向苏联提出抗议、苏联在我国边境武装挑衅,制造流血事件发生的那件事吗?”
“就是那件事。”
“几个记者都……殉难了?”
“是的。”我仿佛看见天苍苍野茫茫交融之处,隆起的几座坟包。
总理深重地吐出一口气。将头扭向门外,看着院子里的海棠树。
这时我蓦然发现总理苍老多了,消瘦了,脸上烙着深深的皱褶和褐色的老年斑……记载了他沧桑世事的岁月,也记载了他艰难处境的跋涉。我一阵心酸,这几年总理是多么的不容易啊!人们都知道总理是充满热情充满爱心的伟人,可有谁知道总理的凡人内心是怎样走过漫长的苦难历程的?
我不该讲个人的不幸,全民族都遭受着巨大的不幸!
“总理,这几年您可好吗?”
“好,挺好啊!”总理爽朗一笑。
“就是太忙,睡眠太少了。”邓大姐插了一句。
“总理,这次去朝鲜,时间定了吗?”
总理沉思了一下。“还没有。出访的时机一要成熟,二要适宜。这几年去的国家少了,各国变化都很大,科学技术有很大发展。我们先要搞些调查研究,摸摸情况。你也熟悉熟悉工作,等通知。我有活动就叫秘书通知你。”
不知邓大姐什么时候出去的,这时见她和秘书端了盘红艳艳的西瓜走了进来。
“来来……老杜,吃西瓜,大家几年不见了,来来,都一块吃。”邓大姐热情地张罗着。
客厅中间有张方桌,邓大姐把西瓜摆在上面,招呼我过去。我看看总理,总理两手一拍沙发扶手,一撑,也站了起来,笑道:“大姐有心请你,你还愣着?你这时不吃一会儿想吃也没有了。嗳,你看这瓜多好!”
我跟着总理来到桌前,和邓大姐、秘书,我们四人正好一人一块。
一口甜蜜的瓜汁一直流进心坎里。
出来时,邓大姐又把我从后厅一直送到了前厅的门口。她对我说:“要好好学习毛选,掌握毛泽东思想。我们以后可以交流学习体会,看谁学得多学得深!”
《共和国红镜头》第二部分第七章 走近“文革”中的毛泽东(2)
第二节 担任毛泽东的专职摄影师
怀着神秘的心情第一次走进毛泽东的客厅,无比惊奇地发现这里是书的海洋。毛泽东像普通人一样和我们交谈,亲切之感油然而生……
1970年元月,我接到通知:即日起,担任毛泽东的专职摄影记者。
我不知怎地愣怔在窗前。
窗外,冰天雪地的景色。10年前,也是这个季节,我担任了周恩来的专职摄影记者……我和冬季有着某种机缘?
总理一个人的活动就够我忙的,又加个主席……这怎么忙得过来呀!
话到临了,我忍不住问道:“只是管主席一人?还是两人都管?”
“当然都管!”办公厅的领导口气十分干脆,没有商量的余地。
我也是个痛快人,做事不喜欢拖泥带水,既然这样,与其犹犹豫豫不如干干脆脆答应了。
毛泽东在我的记忆里是很亲切的,我曾为他拍摄过照片。在他身边工作的人都讲毛泽东没有架子,讲话很风趣,一举一动都带有诙谐的成分,特别是浓重的湖南话,使得本来就很有诗意的语言更加悦耳也更加难懂,为此工作人员们没少闹笑话,待主席明白他原话已被别人理解成牛头不对马嘴的意思时,他自己也会跟着一起大笑,丝毫没有一点儿责备。因为我没直接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脑海中的毛泽东有时有一种朦胧的感觉,好像他很沉默、忧郁,神秘……
西伯利亚的寒流又一次袭击了北京城。
这时我接到毛泽东秘书的电话,说主席要在自己的住处接见外宾,叫我立即就去。这是走马上任的第一次拍摄到主席的书房,我赶紧叫了社里的车去“游泳池”。
毛泽东的住宅是很普通的平房,面积也不大,却有个十分响亮也十分奇怪的名字“游泳池”,好像毛主席整天都在游泳池游泳似的。其实主席因身体缘故,早不在住宅旁的游泳池里游泳了,后来干脆不放水,给池子上盖上木板,又加了个顶棚,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厅。可红墙内外的人改不了口,仍管毛主席住的地方叫“游泳池”。
我走到这幢普通却不寻常的平房前,决然料不到它是毛泽东一生最后10年的住处。
毛泽东的客厅也兼书房。我第一次走进时,因为充满好奇,目光不由得环顾四周。书房里的情景并不像我脑海里所想像的那样富丽堂皇,明光闪亮,甚至有点灰暗、陈旧,厚厚的紫色窗帘挡住了户外的阳光,屋里亮着灯,使得本来就很简朴的陈设愈加简朴。构成灰色主调的要算那贴满墙壁的线装书,一排排一层层一摞摞砖头似的书摆满了环屋的书架子,许多书里还夹着白色的纸条,这是读书人留下思考和阅读的记号,猛一看还真像商店货架上的价码标签呢。
除了惊人的书“海”外,醒目的陈设要算客厅中间摆成月牙形的沙发和挤在沙发之间的三角茶几。沙发旁摆着落地台灯,茶几上整齐地放着一摞纸巾、国产烟、青瓷烟缸和青瓷茶具,茶几下面有几具白色痰盂……一切都非常普通也非常亲切。
这时毛泽东从他的隔壁房间走了进来,我正背对着门测光,没有看见,待转过身时,主席已坐进了沙发里,我竟没有一点儿察觉,自顾选镜头,无意间发现镜头里怎么有个人?我一惊,是主席!忙放下相机,默默地立在原地不敢动……毛泽东似乎也没有注意我们记者,他捧着一本厚书,目光透过手里的放大镜,正细细地也慢慢地在字行上移动。
我和拍电影拍电视的两位记者生怕惊动主席看书,就悄悄地出来,到外面的过厅里等着。
毛泽东的机要秘书这时告诉我:“主席常夸你!”
“夸我?”我不相信地直摇头。我从没跟过主席,他怎么知道我拍照片是好是坏?
“真的哎。主席不止一次说过你手快,抓神抓得准,动作也快。真的,你是主席点名要的将。”秘书的神情很认真,不像是开玩笑。
我想可能主席常看见我拍的新闻照片,才这样说的。
我只是笑了笑,好像不以为然似的。其实我心里很高兴。能得到主席的夸奖是极大的荣誉。但我心里明白,在中南海工作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要有一种尺度,也就是要符合中南海的行为规范——波澜不惊的沉稳,忠心耿耿的服从。如果具体说是怎样举手抬足,那倒是说不清。只是自己心里感觉着把握着这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尺度。
记得以前有一次,我们几个中央新闻组的人想趁主席在大会堂开会之际,为他照一些正面的标准像。我们就在会议室外的大厅里架好大照相机,等候毛泽东开会出来。过了不一会儿,毛泽东走了出来,就是人们记忆里的那种大步流星的步伐。估计办公厅主任已经通知他,有拍摄正面像的任务。他大概看出我们的用意,就径直走来,在我们为他摆放的椅子上坐下,但表情很严肃,好像在进行什么重要仪式似的。
我们知道主席不喜欢面对镜头,就赶紧手忙脚乱地对焦距,想早点照完。可是我一看取景器,却傻了眼,明明镜头是正面对着毛泽东的,怎么……眨眼工夫就转了向,镜头里毛泽东是侧面!这是怎么回事?我还以为是椅子没有放正,可是一看,椅子是正的,毛泽东却侧着身子。不仅头部侧着,连整个身子都侧着。主席为什么要侧着脸照相?是要照侧面像?还是不喜欢面对镜头?我暗暗猜测,猜来猜去,也猜不透主席此时的心思。一般标准照都是正面像,我又不能擅自作主给主席照侧面像。大家在一边直着急,可谁也不敢上前提醒主席坐正。干脆,将大相机连架子端起来,顺着主席的姿势移了半个圈,直到又一次镜头对准他。
毛泽?
小说推荐
- 鲜为人知的中国特工生涯
- 对于我,每一天都是一样的,上班,吃饭,下班,吃饭,睡觉。很平常,回到空无一人的房间,空荡荡的。周围的人都说我应该找一个人结婚,来告别这种一个人的生活。也有很多人热心的给介绍,但是我都拒绝了。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山中的小城市,感觉也是不错,离开了喧嚣的社会,有点半隐居的生活。让我感觉很放松,对于我这个人已
- 最新章:第8章
- 剑桥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史
-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作者:费正清【完结】译者的话《剑桥中国史》是剑桥多种历史丛书中的一种,各卷由研究中国相应历史时期的专家学者编辑,卷内各章由各课题的专家撰写,包括世界各国的中国史研究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方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在国际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剑桥中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
- 最新章:第175章
- 剖解影响中国历史的11个关键人物-历史的刀
- 前言 历史,虽然是一些曾经发生过的往事,早已随风而逝烟消云散,但对今天生活着的每一鲜活的个体生命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人类并非从天而降凭空而生,而是从远古一步步地发展进化而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每一个重大事件,每一次重要转折,无论多么久远,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浓或淡、或隐或显地在人类
- 最新章:历史的刀-第74章
- 揭秘鲜为人知的神秘中国特工:隐蔽出击
- 隐蔽出击 第一部分 第1章 粉碎阴谋(1 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美国前夕,国家安全部门获取一份绝密情报:极端台独组织“台湾独立建国联盟”重金从日本雇佣三名职业杀手,准备在中国政府代表团访美期间伺机行刺 4月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宣布:中国政府代表团将于4月6日如期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 4月6日,中国政府代
- 最新章:第74章
-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事件
- 我国陕西省中部,有个黄陵县,黄陵县城北有座桥山,桥山顶上有一座高大的陵墓。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祖先黄帝的墓。人们称它为黄陵,因此把这个原称为“中部”的县,改名为黄陵县。黄帝陵壮丽威武,古书记载说,它座山环水“其山势如桥,沮水环绕之。黄陵的周围是峰峦起伏的陕北高原,山上古柏成林,郁郁葱葱,参天耸立,
- 最新章:第58章
-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件大事
- 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绵远流长,波涛汹涌。其间,有些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部分:华夏民族的形成华夏民族的形成华夏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迁徙、战争融合而成的。华夏民族的始祖是黄帝,黄帝不仅通过涿鹿、阪泉战争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各个部落,成为中原的大盟主,而且发明了许多东
- 最新章:第21章
- 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
- 作者:方丽萍】1.华夏民族的形成华夏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迁徙、战争融合而成的。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不仅通过逐鹿、阪泉战争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各个部落,成为中原的大盟主,而且发明了许多东西如衣裳、舟车、宫室等,为华夏民族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和文化条件。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是肥沃的地方,住在
- 最新章:第49章
- 中国人的历史误读
- 送你一付历史解毒剂 历史研究在真正意义上是一种为政治生活进行的教育和训练…最有益的,或者说惟一的,学会在命运中保持尊严的方法,就是:回忆起他人的灾难—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波利比奥斯《通史“赵州桥本是鲁班修”到时下已经进入最广阔的通俗文化领域,成了歌唱家的一句唱词。唱词来源于一个流传已久的说法,即世世代
- 最新章:第59章
- 历史上的中国 中国疆域的变迁
- 1历史上的中国的含义本书要讲的,是历史上中国的疆域的变迁过程,因此首先必须讲清“历史上的中国”的含义“历史上的中国”是不是就是现在的中国呢?当然不是。因为如果这两者没有什么区别的话,它们的疆域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只讲现状就行了。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中国”这个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到春秋时已经用得很普
- 最新章:第2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