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分类诠释)》第53章


廾聆だ献樱娉杖饲安坏盟得我玻 ?br />
意译

 古时善于遵循道治理国家者,不是让人民趋向机伪巧诈,而是让人民保持淳朴。
 民众的难于治理,是因他们损人利己的智诈机谋繁多。
 所以,用智巧来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祸害;不用智巧来治理国家,是国家的幸福。
 知道这两种治国的差别,就是一个法则。格守不渝这种法则,可谓是玄妙的德行。
这玄妙的德行博大精深,似与事物相反,然而却能达到长治久安。
 原十八章 大道废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注释】智慧:心术、心机。
大道,合乎客观规律的治国之道。在此是指一种准则,一种社会公德。社会淳朴的公德颓废了,才有了所谓的仁义;奸诈的机心出现了,方产生严重的虚伪。而在至德淳朴的社会里,乃是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其主圣臣直,上安下顺。以致人间慈爱而不知以为仁,急人之难而不知以为义,公正不阿而不知以为忠,敬老养亲而不知以为孝,人们把这些仁义忠孝之事都视之为理所当然。
待到社会失去了正确的治国之道,人们被贪欲迷惑了淳朴的本性,官贪民私,以致造成社会纷乱、人欲横流,于是乃倡仁义之名以为救济。是非之彰,道之所以亏。上用智慧治,下便以计谋应,上下都旁离了质朴而崇尚文饰机诈,便使天下失去了真诚,以致大的诈伪必然就会出现。孔子说:〃民为不善,是上失其道。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漫谈】老子并非是反对仁义之行为,而是反对这种对仁义之名的张扬,因为这种张扬,会将人们诱向歧途。老子主张道德心,即超伦理的本体心。重视人的本性之朴,强调保持这种真诚淳朴的必要性,认为它是不言道德而自然合于道德,是超道德的。可以〃放德而行,循道而趋。”而“立仁义,修礼乐,则德迁而为伪矣〃。
现代哲学家尼采也是崇尚真诚、本真,也同样反对其最高境界的道德意义。他认为,摆脱一切世俗羁绊的本真状态,是人的内在本性。从而主张自由境界的非道德意识道路。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注释】六亲:父母、兄弟、妻子,这里泛指亲属关系。
家庭亲属不和睦,才有了所谓的孝慈;国家陷于昏乱,才有了所谓的忠臣。陈柱说:〃太平之世,安有忠臣?安乐之家,岂有孝子?然则睹忠臣之可贵,必国之昏乱矣;睹孝子之可贵,必其家有不和矣。然则知仁义之可贵,则天下必不仁义者矣;是犹鱼知水之可贵,则必已有失水之患者矣。〃
意译

 淳朴的大道颓废了,才有了所谓的仁义;
 奸诈的机心出现了,方产生严重的虚伪;
 家庭亲属不和睦,才有了所谓的孝慈;
 国家陷于昏乱,才有了所谓的忠臣。
 原十九章 绝圣弃智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注释】〃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就如同〃不尚贤〃一样,并非是厌恶、不用真正的圣智贤能,也不是反对仁义之行为,而只是反对用荣誉名号、高官厚禄等东西来进行标榜、崇尚。标榜、崇尚的结果,往往是使人在名利的诱惑下争相主观施为,甚至做伪、做表面文章。而且在这些形名的炫耀下,常常使人们丧失掉人性的客观评判标准,从而被〃大伪〃所蒙敝。所以老子说,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
邓小平也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休谟说,〃道德准则……并非是我们理性的结果〃。
【漫谈】〃智慧出,有大伪〃。然而〃大伪〃在未被剥掉画皮前,岂不都是在被当作圣贤吗?魏忠贤在世时就被全国各地立生祠;希特勒未覆灭前,其万千狂热崇拜者如痴如迷;成吉思汉侵略的铁蹄践踏欧亚大陆,却被称作一代天骄。他们哪个不是被当作圣人供奉?可人民得到的是福焉?祸焉?既便是真心为民之圣,一旦有了神圣之名,便有〃为了打鬼,借助钟馗〃者。十年浩劫,万千人民涂炭,谁负其疚?范应元说:〃圣智本欲以利民,而其未必至害民;盖圣智之迹彰,则失无为之化也。上失无为,则下多妄作,故绝弃世俗之所谓圣智之事,则民百倍其利矣。〃
唐代诗人黄松非战诗所谓〃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近代诗人易实甫,也有首含蓄深沉的诗句,表达了他对有神圣之名者其所作所为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深深地感触;诗曰:〃江山只合生名士,莫遣英雄作帝王〃。这些诗句真可谓是抒发了可怜百姓血泪的呼号。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注释】圣贤们用心良苦,提供这〃仁义〃药方,希望医治社会之弊。但老子不仅深懂医理,而且精通药性。老子认为,上上策应是保持社会人群的身心健康,预防疾病。人类的许多疾病,都是由于某种基因发生了突变引起的。而保持社会人群身心健康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用这样的方法,来保持人民天性基因的淳朴,不让人民的身心失调。
仁义礼智这些医药,只有在身心失调时方能稍显效用,而且〃是药三分毒〃,药的副作用能为害身心。更严重的是,所谓圣知之医,有乖僻邪谬、欺世惑众、擅权独裁者;有不明药理、急功近利、乱下针砭者:有假仁假义、借公济私、唯利是图者;如此社会将会愈加混乱不堪。范应元说:〃仁义本欲以治民,而其未必至乱民。盖仁义之名显,则寝失自然之本也。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漫谈】基因医疗专家方福德说:“我们现在的基因治疗,不是〃采用一种〃优先原则,而是一种〃优后原则〃,因为我们现在对基因治疗不能做到完全有把握,因此我们只能选择那些到目前为止,在世界上用各种方法都治不好的疾病,比如癌症晚期。反之,如果对一个健康的人进行基因预防或是基因增强,则要更慎重地考虑,稍有一点潜在的危险,副作用的症状就可能在今后显现出来,这就是我们对此类基因治疗要加以限制的原因。
我们用宣扬“仁义礼智”的方法来治理社会,就类似用基因疗法对人类群体采用一种〃优先原则,这种作法,可能不是上帝的福音降临,而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漫谈】圣智仁义这些形名的东西,类似万包囊,无论什么货色的东西,都可以装入其中。例如,跖之徒问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奚适其无道也!夫意而中藏者,圣也;入先者,勇也;出后者,义也;分均者,仁也;知可否者,智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无之。〃 由此观之,盗贼也可托形名之饰而行。
综观古今中外,所有大奸大伪,无一不是托圣智仁义之名而行其害。因为不假借此难以掩人耳目,不借此难以敝人天性。许多追求真理并追随那象征真理并为其忠心耿耿尽心效力之人最后发现,他们追求的真理却含有邪理,有时甚至于全是邪理;追随的圣并非那么贤,甚至于却是〃大伪〃。更可悲的是,追随这些“圣”参预类似群体犯罪行为的个人有许多却是至死不悟者,然而他们的初衷却是那样的美好和高尚。契诃夫说:〃动物是没有信仰的〃。然而,是否就是因为其没有能蒙敝住天性的错误信仰,所以才没有它们之间的世界大战?
【漫谈】日本作家池田大佐说:与我同时代的少年都是在军国主义教育中成长的。当时的日本教育,考虑的是怎样在孩子们的心中培植歪曲的人生观和思想,然后,又如何将更多的少年驱赶上战场去卖命。没有比错误的教育更可怕的,我对此深有体会。
【漫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