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第131章


,以保证气血的化生。阳虚患者忌食寒凉,宜温补类食物;阴虚患者忌食燥热,宜清淡滋润类食物。
【医案举隅】
矫某,女,23岁。1959年9月10日初诊。
经常头昏、胸闷、气短四五年。有时轻微头痛,记忆力衰退,时有两眼发花,心慌心跳,烦躁,睡眠多梦,四肢酸软无力,皮肉发热,饮食减少,闭经已3年。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贫血。面色黯黄乏泽,消瘦,毛发枯燥,气略短,口唇焦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
辨证:脾肾虚弱,气血不足。
治法:补肾健脾,益气养血,佐以活血。
处方:当归15g,生地12g,元胡9g,白术9g,鸡内金15g,木香9g,人参9g,枸杞子15g,菟丝子12g,炒酸枣仁36g,红花6g,生牡蛎12g,丹参25g。
9月15日二诊:药后诸症好转,饮食、睡眠均近正常,面色、舌、脉同前。前方加牛膝9g,肉桂6g。
配服十珍益母膏,每日3次,每次1匙。
1960年7月来函:服药后诸症逐渐好转,食量大增,自觉体力较前增加。10个月来曾行经3次,量较少,周期不准。有时仍有气短及疲劳感觉。
处方:当归15g,白芍12g,元胡12g,黄芪12g,白术12g,鸡内金8g,木香9g,党参12g,枸杞子15g,香附9g,月季花9g,吴茱萸9g,炒酸枣仁50g,生杜仲12g,菟丝子30g,丹参25g。
按:早在《内经》中即有“血脱者色白,天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脉实血实,脉虚血虚”及“血枯……故月事竭少不来也”等记载。《金匮要略》在论及虚劳证时,也有“面色白,猝喘陲,脉虚气短,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虚烦不得眠”等症状的描述。刘老认为脾肾两脏均与气关系密切,气与血又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中医素有“气与血异名同类”、“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能生血”等论点。故在治疗上主张欲补血,需补气,欲补气则必须补肾健脾。另外,从“肾主骨”、“骨者髓之府,髓者骨之充”及“骨髓坚固,气血皆从”的论点出发,可知肾之盛衰实与气血之盛衰休戚相关,补肾即能培元坚髓生血,故刘老治疗本病除用一般滋肝、养心补血等方法外,尤其重视补肾健脾。
(戴岐等整理。刘惠民医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古代文献精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医宗必读·虚劳》:“夫人之虚,不属于气,即属于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而独举脾肾者,水为万物之源,土为万物之母,二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
《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脾、治肺、治肾,治虚之道毕矣。”
第九节癌病
癌病是多种恶性肿瘤的总称,以脏腑组织发生异常增生为其基本特征。临床以肿块逐渐增大、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时有疼痛、发热,常伴乏力、纳差、消瘦并进行性加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远在殷墟甲骨文就有“瘤”的记载。《说文解字》云:“瘤,肿也,从病,留声。”《圣济总录》说:“瘤之为义,留滞不去也。”对瘤的含义作了精辟的解释。而“癌”字首见于宋·东轩居士所著的《卫济宝书》,该书将“癌”作为痈疽五发之一。在古医籍中较多地结合各种癌病的临床特点而予以相应的命名,如甲状腺癌类属于“石瘿”,肝癌类属于“肝积”等,另外还有“舌菌”、“噎膈”、“乳岩”、“徽瘕”、“积聚”、“肠覃”、“肺积”、“伏梁”、“翻花疮”等病名的记录,有关记载和论述散见于各个时期的内、外、妇、儿、口腔等各科的医籍文献中。
中医古籍对一些癌病的临床表现、分类、病因病机、治疗、预后、预防等均有所记载,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腘,真脏见,十月之内死。”所述症状类似肺癌晚期临床表现,并明确指出预后不良。隋唐时期对癌病分类有了新的认识,如孙思邈之五瘿七瘤,并对肉瘤提出告诫:“凡肉瘤勿治,治则杀人,慎之。”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日:“若发肿至坚而有根者,名目石痈。”同时对癌病不易早期诊断、临床进展迅速、晚期恶病体质等都作了较为细致的观察。《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对中医外科五大绝症乳岩、肾岩、茧唇、舌菌与失荣已有记载。对癌病的病因病机多认为是由于阴阳失调,七情郁结,脏腑受损等原因,导致气滞血瘀,久则成为“瘕瘕”、“积聚”。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积聚病诸候》说:“诸脏受邪,初未能为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并强调了癌病以虚为本。关于癌病的治疗,有内治与外治、单方与复方、药物与手术等多种治疗方法的论述。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积聚》提出“治疗是病分初、中、末三法”。明·张景岳《景岳全书·积聚》说:“凡积聚之治,如经之云者,亦既尽矣。然欲总其要,不过四法,日攻,日消,日散,日补,四者而已。”对积聚之治法作了高度概括。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积聚》把攻、补两大治法与癌病病程初、中、末三期有机结合,指出治积不能急于求成,可以“屡攻屡补,以平为期”。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方叙》日:“无论何处,皆有气血,气有气管,血有血管。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故治疗左胁、右胁、脐上、脐下、脐左、脐右的积块,均用膈下逐瘀汤。唐·房玄龄《晋书·景帝纪》记载:“初,帝目有瘤疾,使医割之。”为我国手术治疗癌病的最早记载。
癌病是一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任何单一手段的局部治疗,均难以彻底治愈。中医药治疗癌病以扶正祛邪为指导思想,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种治疗方法在癌病各阶段中的作用,可起到提高疗效或减毒增效的作用,能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西医学中的各种肿瘤可参照本节论治,癌病常与积聚、噎膈、瘿病等病证相关,可适当互参。
【病因病机】
癌病是发生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一类恶性疾病。多由于正气内虚,感受邪毒,情志怫郁,饮食损伤,宿有旧疾等因素,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产生气滞、血瘀、痰凝、湿浊、热毒等病理变化,蕴结于脏腑组织,相互搏结,日久渐积而成。
一、病因
1。体质内虚
体质状况决定了正气的强弱和癌病的易患性和倾向性,机体正气在防治癌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素体虚弱,或久病伤正,或年老体衰,正气内虚,阴阳失衡,脏腑失调,外邪每易乘虚而人,客邪留滞不去,气机不畅,终致血行瘀滞结而成块。正如《医宗必读·积聚》所说:“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
2。六淫邪毒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代表了癌病的外因,具有发病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可从口鼻或肌肤多途径入侵机体,可单独或同时合并其他因素致病等特点,由表入里。若正气不能抗邪,则致客邪久留,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致气滞、血瘀、痰浊、热毒等病变,久则可形成结块。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中存在着很多化学、物理以及生物致癌物质,如工业废气、石棉、煤焦烟炱、放射性物质等,这些致癌物质亦可以归属于中医六淫的范畴。
3。七情内伤
情志不遂,气机郁结,久则导致气滞血瘀,或气不布津,久则津凝为痰,血瘀、痰浊互结,渐而成块。正如《类证治裁·郁证》说:“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
4。饮食失调
不当的饮食习惯及恣食甘肥厚腻或辛辣腌炸烧烤或烟酒海腥发物,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及气血津液的紊乱,使正气亏虚,邪自内生,津伤气结痰凝而变生肿块。正如《医宗必读·痰饮》所说:“脾土虚湿,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淤而成痰。”
5。宿有旧疾
机体脏腑阴阳的偏盛偏衰,气血功能紊乱,如治不得法或失于调养,病邪久羁,损伤正气,或正气本虚,驱邪无力,加重或诱发气、痰、食、湿、水、血等凝结阻滞体内,邪气壅结?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