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第134章


药用:生黄芪15g,葛根15g,天门冬12g,枸杞子10g,川石斛12g,天花粉12g,炙僵蚕10g,陈胆星10g,生牡蛎25g(先煎),炙蜈蚣2条,炮山甲10g(先煎),山慈菇10g,海藻10g,露蜂房10,漏芦12g,白花蛇舌草25g。
另炙马钱子粉每次0。25g,每日2次吞服。
服药1个月,头晕头痛显减,听力已有改善,恶心、口干消失,惟时有右侧头角疼痛,左耳闭气,左目复视,胸部分流手术切口胀痛,右腰背疼痛,腹胀而隐痛,大便欠实,日行2次。舌质暗红,苔薄黄腻,脉细滑。复查谷丙转氨酶已降至70U。治以益气养阴,滋补肝肾,化痰祛瘀,运脾利湿。
原方去石斛、枸杞子,加法半夏10g,茯苓10g,泽兰10g,泽泻15g,炙水蛭5g。
加用三七粉每次1。5g,每日2次,吞服。
继服1个月,头痛、手术切口痛、腰背痛及腹痛悉除,左耳闭气消失,左目复视减轻,复查肝功能正常。其后坚持调治,病情稳定,整体情况良好,精神状态基本正常,听力恢复,眼睑下垂、左目复视明显改善,能完成主要课程学习,并能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
1996年7月11日、1998年3月15日两次MRI复查结果均提示:脑实质形态、大小正常,未见异常强化影,四叠体术后改变,无肿瘤复发征象。
按:本案病机为肝肾亏虚,气阴不足,痰瘀上蒙,清阳不展,病机特点为正虚邪实,病位在头。初诊正虚邪亦盛,治予黄芪、葛根益气升清,天冬、枸杞子、石斛、天花粉滋养肝肾,僵蚕、胆星、海藻、生牡蛎、蜈蚣化痰息风、软坚散结,炮山甲活血通络,山慈菇、露蜂房、漏芦、白花蛇舌草、炙马钱子粉解毒抗癌,服药1个月,气阴渐复,症状显减,惟大便不实,脾虚渐现,治宗原意,参人运脾利湿之法,加炙水蛭、三七粉等增强化痰祛瘀通络之功,祛邪以安正。
(单书健等编。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肿瘤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古代文献精选】
《灵枢·五变》:“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日: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
《景岳全书·积聚》:“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
《杂病源流犀烛·积聚徽瘕痃癖痞源流》:“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宣通,为痰,为血,皆得与正相搏,邪既胜,正不得而制之,遂结成形而有块。”
第七章肢体经络病证
肢体经络病证是以肢体功能障碍为外在症状表现,以经络失养或闭阻不通及脏腑功能失常为内在病理基础的一类病证。肢体即四肢和外在的躯体,与经络相连,具有防御外邪、保护内在脏腑组织的作用,在生理上以通利为顺,在病理上因瘀滞或失养而为病。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纵行人体上下,沟通脏腑表里;络脉横行经脉之间,交错分布在全身各处。《灵枢…本脏》云:“经脉者,所以行血!选!书!网!x!u!a!n!s!h!u!。c!o!m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概括了经络的功能作用。经络既是疾病传变的反应系统,抗御外邪的防卫系统,又是运行气血的循环系统,主束骨而利关节的运动系统。同时经络又是躯体各部的联络系统,如《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揭示了经络与人体的有机联系。经络在人体,内联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骸,是沟通内外,联系上下,运行气血,输布营养,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网络系统。经络与脏腑、骨骼、筋脉、肌表等有机相连,在病理状态下,经络受邪,闭阻不通,脏腑戕伤,诸病从生。
肢体经络病证涉及范围较广,虽然症状表现在肢体,但其病机常涉及多个脏腑,不便归属于某个单一脏腑系列进行讨论,故独列一章。本章仅就痹证、痉证、痿证、颤证、腰痛展开讨论。而与经络肢体相关的其他病证,将在本书相关章节或有关学科中讨论。
第一节痹证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肢体关节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痹证《内经》称为痹,提出病因以风、寒、湿邪为主。《素问·痹论》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并根据病邪的偏胜进行分类,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痹论》还根据风寒湿邪伤人的季节与所伤部位之异,将痹证分为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五体痹。病邪深入,内传于五脏六腑,又可导致心痹、肺痹、脾痹、肝痹和肾痹五脏痹。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另立“历节病”,认为“历节痛,不可屈伸”,“其痛如掣”,“诸肢节疼痛,身体旭赢,脚肿如脱”是其主症,病位在肝肾,病因是由于汗出入水中,风寒湿合而为邪,伤及血脉,水湿浸淫筋骨关节所致。对于痹证的治疗,《金匮要略》所载的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防己黄芪汤等及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中的独活寄生汤至今仍为临床常用方剂。元·朱丹溪则立“痛风”一名,其病因有血虚、血热、风、湿、痰、瘀之异,治疗拟痛风通用方,分上下肢选择用药,对于后世影响很大。明·张景岳《景岳全书·痹》认为痹证虽以风寒湿合痹为原则,但须分阴证、阳证,阳证即为热痹,“有寒者宜从温热,有火者宜从清凉”,但他认为痹证确是“寒证多而热证少”。清·吴鞠通《温病条辨》认为痹证“大抵不外寒热两端,虚实异治”而已。叶天士对于痹久不愈者,有“久病人络”之说,倡用活血化瘀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络脉。
根据痹证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痛风、肩关节周围炎等均属于本病范围。其他风湿病,当病变累及关节而出现痹证证候者,亦可参考本节内容进行辨证治疗。
【病因病机】
痹证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等均有密切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证发生的外在条件。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袭人人体,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或痰浊瘀血,阻于经络,深入关节筋骨,甚则影响脏腑。
一、病因
1。外因
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其中以风为主,常夹杂它邪伤人,如风寒、风湿、风热、或寒湿、风湿热等多邪杂感。
(1)风寒湿邪:居处、劳动环境寒冷潮湿,如坐卧湿地,涉水淋雨,或长期水下作业,或出入于冷库,或阴雨潮湿季节感受寒湿之邪。此外,还可因地区条件影响,如北方多寒冷,东南多潮湿,均可因风寒湿邪入侵而致病。如《儒门事亲·痹论》说:“此疾之作,多在四时阴雨之时及三月九月,太阴湿土用事之月。或凝水之地,劳力之人,辛苦过度,触冒风雨,寝处浸湿,痹从外人。”
(2)风湿热邪:外感风热,与湿相并,或风寒湿痹,郁久化热,而致风湿热合邪,痹阻经络、关节为患。
2。内因
正气不足。
(1)劳逸不当:劳倦过度,耗伤正气,机体防御功能低下,或劳后汗出当风,或汗后用冷水淋浴,外邪乘虚入侵。
(2)体质亏虚:素体虚弱,平时缺少锻炼,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人。正如《济生方·痹》所云:“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此外,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失健,湿热痰浊内生;或跌仆外伤,损及肢体筋脉,气血经脉痹阻,亦与痹证发生有关。
在一般情况下,外因是致病的条件,内因是发病的基础,常因体虚外邪乘袭而致病。故《灵枢·五变》说:“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但在特殊情况下,如受邪过重,即使素质较强,亦可受邪致病。
二、病机
痹证病机主要为外邪侵袭肢体,经络闭阻,不通则痛。风寒湿热外邪侵袭肢节、肌肉、经络之间,以致气血运行失畅,而为痹证,症状表现为疼痛、肿胀、酸楚、麻木,或肢体活动不利。外邪侵袭机体,又可因禀赋素质不同而寒热之间每易转化。如阴虚阳盛之体,内有蓄热者,感受风寒湿邪,寒从热化或邪郁化热,而成为风湿热痹。阳虚阴盛之体,寒自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