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风云人物典藏集》第138章


守边境,日本北进企图未能得逞。9月6日至11月5日,经数次御前会议,最后决定对美英荷开战。从11月1日起,裕仁下达了一系列作战命令,并批准袭击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同时进攻马来半岛。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同日裕仁发布宣战诏书,日本向美英宣战。整个战争期间,每当战果辉煌之时,裕仁都要发布敕语,煽动军队和国民的战争狂热。在中国人民、亚洲各国人民以及美国等反法西斯盟国的共同抗击之下,日军在战场上步步失利,到1943年初已被迫由攻势转入守势。但裕仁并不打算停止战争,对主战的东条英机等人始终十分信赖,支持他们竭尽全力将战争继续下去。
第十部分裕仁(3)
日本军政要人代表天皇、内阁和日军大本营,参加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
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日本孤立无援,战败已成定局。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6日和9日,美军接连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这时,日本政府和军部内部,接受投降的主张和反对投降的主张尖锐对立。裕仁看到日本已势穷力竭,在8月14日的御前会议上被迫决定接受公告。当晚日本政府根据裕仁的意见起草了投降诏书,并由裕仁亲自朗读录音。次日中午,日本广播天皇的投降诏书,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美国占领日本后,盟军最高司令部最高司令麦克阿瑟面临首要问题之一是如何处理天皇。他原先认为天皇应对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负责。当时参战的各国政府和国际舆论也都认为裕仁是第一号战犯。但美国出于其占领日本和反共产主义的需要,从战争结束之日起就确定了保留天皇及在一定限度内维护天皇制的方针。结果,麦克阿瑟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动用权力处处袒护裕仁,以致裕仁没有被以战争罪起诉。1945年9月27日,裕仁降尊拜会麦克阿瑟,昔日被奉若神明的天皇的尊严从此一去不复返了。历史事实表明,裕仁对日本的对外侵略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逃脱了国际正义惩罚的第一号战犯。美军占领初期,占领当局发布废除神道特权、禁止天皇神格化、冻结皇室财产等一系列指令,同时实行政治、经济改革,对于摧毁绝对主义天皇制起了一定作用。1946年元旦,裕仁 ⒈怼叭思湫浴保甲约翰皇巧瘢瞧胀ǖ娜恕M?1月公布《日本国宪法》(1947年5月3日实施),从此天皇神化的迷信被彻底破除,专制独裁的近代天皇制变成了象征性天皇制。战后四十多年来,日本国内围绕天皇制存废问题曾有激烈的斗争,但由于战前天皇制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天皇在许多日本人尤其是年龄较大的人心目中仍有一定的地位。裕仁身为在位天皇,1971年出访欧洲各国,1975年出访美国。裕仁还是海洋生物学者,经常在宫内生物学研究所研究海洋生物。1989年1月7日,裕仁因病去世,皇太子明仁继位,改年号为“平成”,昭和时代结束。(张福杰)
第十部分张伯伦(1)
阿瑟•;尼维尔•;张伯伦(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1869—1940),英国政治家和国务活动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时任英国首相,绥靖政策的代表人物。张伯伦于1869年3月18日出生于英国伯明翰市,其家族是当地巨富。父亲担任过伯明翰市长、英国商务大臣、殖民大臣等职。1889年,张伯伦从伯明翰梅森学院(今伯明翰大学)毕业,先在一家会计事务所工作,后远涉重洋到西印度群岛的巴哈马岛上经营他父亲创办的剑麻种植园。张伯伦经营不善,于1897年放弃种植园,回到伯明翰,先后担任过两家金属加工公司的董事和经理。1911年,张伯伦依靠家族的势力,当选为伯明翰市议员。四年后他当选为伯明翰市长。任内因建立英国第一个城市救济银行而赢得某些声望。1916年12月,张伯伦出任劳合•;乔治战时联合政府中新设立的国民兵役局局长,只过了七个月便因为没有实权而辞职。1918年底,张伯伦在家人支持下,以保守党候选人的身份参加下议院竞选,当选为议员。从此,他跻身于政界,先后出任博纳•;劳政府和两届鲍德温政府的邮电总局局长、财政大臣和卫生大臣,成为英国政界的头面人物。30年代是充满动荡和危机的年代,世界大战的危机日益逼近。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后,纳粹德国迅速崛起。它在没有遭受任何制裁的情况下采取了一系列“毁约扩军”行动。与此同时,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和德国法西斯合伙对西班牙进行野蛮的武装干涉,在欧洲西南部又点起了侵略战火。重新武装起来的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组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希特勒德国在“统一日耳曼民族”,“争取生存空间”的旗号下,企图侵占中东欧战略要地,进而发动独霸欧洲的全面侵略战争。英国的殖民利益和本身生存都直接受到希特勒德国的严重挑战。英国统治集团内部,在如何对付德国战争威胁的问题上出现了意见分歧。以丘吉尔为代表的对德强硬派认为,德国的目标是控制整个欧洲,英德矛盾不可调和,战争正在逼近,必须加强战备,联合法、美及其他有关国家,组成以英法两国为核心的“武装的国际联盟”,并调整与社会主义苏联的关系,共同对付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以张伯伦为首的对德绥靖派则认为,对德国采取强硬行动会引起“普遍的欧洲战争”,英国在这场战争中,只会遇到“无法预料的灾难”而“不会赢得任何东西”,故而极力主张对德国的侵略扩张采取妥协、退让、姑息的绥靖政策。
第十部分张伯伦(2)
张伯伦与希特勒、墨索里尼等签署慕尼黑协定之后合影
1937年5月28日,张伯伦出任首相。他自信“对欧洲整个局势,甚至对整个世界了如指掌”,一反前任首相不多过问外交事务的作风,统揽外交大权,不让整个内阁参与外交政策,独断专行,推行绥靖政策。在张伯伦主持下,英国政府逐步形成整套所谓“全面解决”欧洲问题的绥靖“总计划”。这套绥靖计划的战略目标是避战求和,稳定现状,确保英国的霸权地位;战略重点在欧洲;首要任务是谋求和德、意法西斯改善关系,实行“友好合作”;战略设想是通过谈判和秘密交易,在不损害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用让出自己的部分利益,出卖中欧与东欧国家的利益和牺牲社会主义苏联,来满足德意法西斯夺取“生存空间”的扩张要求,并在此基础上与德意法西斯缔结广泛的协议,达成解决欧洲问题的“总谅解”,确保西欧无战争,维护既得利益,巩固已有的势力范围。张伯伦上台后的首次外交行动,就是做出邀请德国外长纽赖特访英的“友好姿态”,但遭到德国方面的拒绝。于是,1937年11月,张伯伦又派掌玺大臣哈利法克斯勋爵以私人身份前往柏林,沟通同德国的关系,表示“英国方面并不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维持现状。在那些很有可能迟早会出现变化的问题中,包括但泽、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英国只希望通过和平演变途径实现这种变化”。此举导致德国修改侵略扩张的时间表。为了推行既定的绥靖计划,张伯伦从组织上进一步排斥打击强硬派。上台伊始,他就立即调换驻德大使,将主张对希特勒的扩张行动保持高度警惕、积极加强防务的费布斯撤职,换上鼓吹英德“合作”、被人责骂为“纳粹大臣”的汉德逊为驻德大使。1938年2月20日,又迫使强硬派领袖、外交大臣艾登辞职,任命被称为“绥靖船上的大副”的哈利法克斯勋爵为外交大臣。张伯伦的行动,给希特勒送去绥靖的信号,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就在艾登被撵出内阁二十天后,1938年3月12日凌晨,德军越过奥地利边境,长驱直入,迅速占领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拥有700万人口的奥地利,立即被希特勒宣布为德国的一个省。对希特勒明目张胆的侵略行动,张伯伦只是装模作样地“谴责”了几句。德国侵吞奥地利得逞,使希特勒的胃口越来越大。希特勒又把魔爪伸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让苏台德区“自治”的要求。沉湎于“拯救欧洲和平”的张伯伦早已决定把苏台德奉送给希特勒,从捷克危机一开始就不准备“为了捷克斯洛伐克而同德国打仗”。1938年4月底,张伯伦在英法总理会谈中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