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教育》第21章


“他是一个出色的工人,特别喜爱劳动,愿意帮助同志。可是我发现我丈夫听不得别人对他的议论,他简直痛苦难忍。如果谁发现了他的什么缺点并且直言相告,他就如同受了极大委屈,当然把这一切都竭力埋藏在心里。他能瞒了别人,但瞒不过我。可是当他听到别人说他好话,他就沾沾自喜。在节日前,通常要做竞赛的总结。这时我发现他干得很积极,尽力把工作做得好些。我知道他有很大的虚荣心。一个人陶醉于自己的优点,这很不好。这种人对别人的态度就如同瞎子和聋子。怎样帮助他改正缺点呢?特别是厂报表扬了他以后,我更感到焦虑不安。虚荣心使他忘乎所以,对别人的悲伤和欢乐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我对他说,孩子病了,需要找一位有经验的医生给她看看,可是我的丈夫似乎没有听见我说了什么,胡乱点了下头,表示同意,可是思想早已飞得很远了。我下决心要狠狠触痛一下他的虚荣心。我找了党组织书记,请求他不让我丈夫的名字上光荣榜(节日即将来临)。这位书记最初对我的请求感到惊讶,后来还是同意了。确实需要挽救一个人,现在还为时不晚。节日前夕,我陪同丈夫去工厂俱乐部,路过光荣榜—— 他的照片多年来一直挂在那里——发现他的照片没有了,在原来的地方挂上了一幅先进生产者老旋工的照片。丈夫大吃一惊,茫然若失,而我此时故作镇静,还极力装出快乐的样子……我觉察出他想谈光荣榜的事,就故意把话题岔开。一连几天,我的丈夫受尽了折磨。后来,我找了一个恰当时机对他说,有些人比起他来更应当获得崇高的荣誉。还在话里向他暗示,应当一丝不苟地劳动,不要为了求得表扬和上光荣榜。丈夫一声不吭,只是叹气……他克服了这种缺点之后,完全变成了另一种人。没过几个月,他的照片又上光荣榜了。可是这次他没有产生虚荣心,相反,感到有些羞愧。他对我,对孩子,都较以前关心了。人们现在更尊敬他了。人越谦虚,越受到别人的喜爱。”
高尚的爱情对宗教迷信这种旧的残余特别敏感,且是格格不入的。克服这种残余的斗争,是维护心灵美,维护爱人的人格的斗争。
在一些家庭里,丈夫对妻子具有的宗教迷信观点,听之任之,持姑息宽容的态度,认为她不过是一时糊涂,并不影响夫妻“和睦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不会有真正的精神一致,不会有深厚的情谊。问题不仅是妻子变得思想空虚,没有什么智力需求,和丈夫的交往超不出生活的小圈子,还在于她对社会生活这个大世界越来越感到陌生和不理解了。她把爱情庸俗化,把它变成一种自私的占有感。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道德水平较高的人(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原因,这多半是丈夫)做了让步。这是对另一个人的命运极不关心的表现。这种丈夫对自己的妻子不仅没有一点爱情,而且对她的人格缺乏起码的尊重。
高尚的家庭生活要求丈夫和妻子在精神上的亲密无间达到最高程度。对爱人的内心精神世界提出的要求,就其实质来说,也是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如果对缺点抱着无原则的、漠不关心的态度,那么精神心理一致的主要支柱—— 相互承担的道德义务,在家庭生活中就将消失。
民间有一种说法表达得很贴切——爱情步履维艰。这句话的含义很深,说明爱情不是在供人欣赏的花园里摘花,而是小心翼翼地建造这座花园,爱护这座花园。对爱情需要付出巨大的道德和意志力量,就如同进行创作和教育子女一样。在多灾多难的爱情中,对相爱的人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要善于把原则性的重大问题,如对生活理想的忠诚、竭力维护精神心理与道德审美关系的纯洁性、任何时候都互相帮助的决心,放在第一位,而把那些与高尚爱情无关的次要问题放到第二位。
有些人在婚前彼此似曾热爱过,可是在婚后,家庭中的友好和睦气氛为一些无谓小事破坏了,致使双方难以承受爱情的折磨。冷淡和疏远往往是从这些所谓的不和开始的。在生活中不和是难以避免的,但天天发生不和,确实令人无法忍受。家庭不和的主要原因,通常是伪装的利己主义。这样的不和在朋友之间也会发生,实际上,这样的朋友是没有真正情谊的。
吹毛求疵,乍看来是无害的,其实它是爱情的最危险敌人。那些在婚后除了自己的青春和享受爱情欢乐的强烈欲望之外就一无所有的人,才是爱吹毛求疵的人。在他们对爱情的观点中,就埋藏着产生不和的利己主义根子。那种认为爱情就是无节制的享乐的观点,使人只关心自己:心爱的人所以存在,只是为了给我带来欢乐。微小的疏忽,我都看作是悲剧,可是我又不能对爱人说:“多关心我一下,你活着就是为了我”。于是每天就因为菜汤里的盐放多了或放少了,扬声器打开了或关上了,以及诸如此类的小事埋怨不休。思维健全的人会觉得我这个人幼稚可笑,简直像是个因照顾不周而受了委屈的孩子。的确,这种情况如果不是可悲的,就是很可笑的:这两个相互噘嘴的“成年孩子”自己也将生儿育女,可是在他们呱呱落地之前就被父母给留下了道德缺陷。
爱情步履维艰,这首先意味着人们必须懂得,爱就是给别人以欢乐。彼此之间相互给予的欢乐越多,利己主义的不满情绪这条虫子就会少咬他们几口。人的自知之明,是相互理解和相互关心的基础。敏感的人首先能以批判态度对待自己,能正确地估计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种敏感可使一个人猜得出并理解心爱的人在内心深处想着什么,需要什么——是需要同情的话语来温暖心田,还是需要沉默不语(如果同情的话语说得不得体,也会同漠不关心一样引起抱怨)。当然,相互进入对方的精神世界,这取决于相互了解各自的需求、观点和信念。
对培养这种敏感性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不是爱情本身,而是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获得的道德经验。对人是否敏感,这要看在集体生活中人与人进行精神交往的性质。青少年时期的集体生活,应当能帮助集体中的每个人理解和体察周围伙伴们的内心世界。富有同情心、善于对自己朋友的心灵活动做出反应,不是一般的“反应”,而是同朋友分享欢乐与忧愁,这就是对人的尊严的高度尊重,是对人承担道德义务。用思想、感情,特别是用行动对朋友的内心活动做出反应,决不是为了讨得别人的赞美,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需要,对人的这种敏感把人性提到了最高点。为了培养这种敏感和同情心,必须让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就有丰富的情感生活。学生在意识中形成的道德观念应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并且要在为实现道德理想而展开的积极活动中加深理解它们。人与人之间在思想和感情上的一致性越多,他们相互了解的程度也就越深。
夫妻之间如果有这种敏感,就不会为微不足道的小事产生不和,不会浪费感情。在这种家庭里如果发生不幸和灾难,夫妻非但不会相互疏远,反而会更加增进精神上的一致。患难识知己,这句谚语的寓意很深。夫妻一方遇到了不幸,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首先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这就是患难与共,两人分担不幸。如果对一方的不幸持漠不关心的态度,那就会严重伤害对方的心。这种行为如同对一个需要急救的人袖手旁观一样。一个心中惟有自己的人,有时不理解自己爱人为什么那样沉默、矜持、孤僻、冷漠,或相反,特别易于激怒。其实,这是他对爱人的复杂心理未能做出及时反应的缘故。
有时听到一种议论,说什么在一些家庭里,爱情之火接近熄灭的原因是物质困难造成的。他们常常把房子问题提到了第一位。这种观点是把能否满足物质要求作为男女的精神心理关系牢不可破的前提了。这种观点对年轻一代的道德面貌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危害。它使一些年轻人,特别是男青年对爱情在人生幸福中的作用越来越产生错误观点,自私心理越来越严重。一些家庭遇到的物质困难,就其性质来说,是相对的、暂时的。如果说把他们联结在一起的是真正的爱情,那么在为克服困难所进行的建设性劳动中,两人会更加增进精神心理上的一致。因暂时的物质困难,爱情变得冷淡了,这是自私自利、靠爱人养活自己的一种心理状态的必然反映。
忠诚,是精神一致的最高表现。对爱情的忠诚、在家庭关系中的忠诚、分离期间的忠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