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第187章


“就是说,类似岭南、西疆蛮荒之地?”
“产白银。东平郡铸成或一两或五两之锭,一两当千钱。这样携带方便,大家都愿意折换。”
“看见西市了吗?那就是专门为东平人采购而设的,凡是门前挂那个圆形牌子的,都是窦卢派人安上去的,有了这个东西,东平的人才会放心进去买货,否则你就是说破天,也没有进的。”
“这拐子够凶悍的!满脸横肉。”
“别看外表,实际上油滑的很。再西边一点,那大片的房屋,就是窦卢的宅院,船没到的时候,移民、货物都集聚在这里。”
“金州驻军都尉耶律顺达,是李帅的亲从出身,曾是这拐子的上司,有他照应,没人敢欺压东平人的。”
“东平的船队每月也定期往来青州,你怎么没奔哪里去?”
“这不是有兄长你引见吗?”(|。)
……
傍晚,金州,耶律顺达的内府。
上座是平壤大都护孙仁师,副之是窦卢,再是孙哲,主人在下首作陪。桌面上是吃的只剩半只的烤羊。四人都是默默地吃,无人出言。孙仁师用刀慢慢地割小块肉,再端盏喝一小口酒,白色的大衫上是一尘不染;而耶律顺达已经是赤裸着膀子,一手抓着羊腿,大啃一口,拉过壶来喝一大口;拐子脸埋在羊头上,吃的不亦乐乎,满脸的油污,酒却是一口都不喝;孙哲就不同了,局促的很,基本上是食之无味,喝也无奈。
孙仁师用湿布擦干净手,朝着孙哲说:“吃呀,怎么不吃呢?要是吃饱了,就讲讲那边的事。”
“你别扭扭捏捏的,象个娘们。这里没有外人。你哥要是活着,肯定比我强。看他替大帅挡刀的份上,我们当然把你当自家兄弟。”耶律顺达有些不耐烦地嘟囔。
看着孙哲投过来的目光,窦卢说:“别看我,你官比我大。”又埋头去对付羊脸了。
“拐子奸猾。”耶律顺达鄙夷地说
窦卢被逼,叹口气:“没别的意思,大帅往来的信函,讲的总是大事。我们就是想听听,上次会议都说了什么;东平是否有粮吃,有衣穿;大帅的身体如何……总之,你知道什么就讲什么吧。”
孙哲知晓这几位都是郡王信得过的人,尤其他还在孙大都护手下干过,可是哪些可讲哪些不能讲,他就不清楚了,再说他是押送东平税赋递交给金州府的,郡王没其他交代呀。边思索,边结结巴巴地说:“郡王确实把各级官员都召集看了个会。”
“郡王说,都是各管一方的大员,做事要凭公心,谁触犯了律令,就得下台获罪。通融者也要获罪,这就是律治,而不是人治。”
他停顿一下,继续说道:“毛人岛上的残余,等到明年春耕以后再打。”
“安排摩尔铁整修出四通八达的道路。唐城、汉城、中南城、中东城建为各地的中心,。兴隆城(难波)、中华城、万胜城(今九州福冈)、千营城(今横滨)建为海港城市,重点发展造船、海运、捕渔等。”
“华州的太平山铜矿;唐府的银矿,夏州的石炭(煤)矿,只要开采出来,就可以用它冬季烧火取暖和冶铁、冶铜。”
“还说,官员培养也是重点。礼部在中华城先办起属国都学院,各地官员、将领、百姓分批学习,学《齐民要术》,习制瓷、纺织、印刷、雕刻、建筑、木工、造船、酿酒、医学、制衣、冶炼、算学等十八学;还有,习政务处理和《武学法则》;习兵法和武学。”
“监察令摩尔金说,官员贪墨,罪加一等。”
孙哲渐渐放松了,话也开始顺畅,想起什么就讲两句。
孙仁师认真地听着,似乎每句话都感兴趣。见孙哲讲完了,才说道:“大帅不是想在东平长期发展吧?新造的七艘大船你一起带回去,这么多年的积蓄就彻底空了。”
“先把倭国过来的人撵出去再说吧。靺鞨人也不老实。”
“想那么多,大帅说怎么做就怎么做。”窦卢抬起头说。
“东平既然困难,为什么还要主动交税赋?”这似乎才是孙仁师要问清楚的重点。
“郡王说,既是大唐疆土,就要交。现在困难,就先少交点,但不可免。说是有,对,‘象征意义’。”
“当初在西疆时可是想方设法要朝廷免除三年粮赋的,这里又主动交,看样子,真要长期在东平了。”
……
同一时刻,东平郡王的临时府衙内。
李林龙和孙雅婷终于有时间坐在了一起。
“龙龙,咱们以后就在这东平郡国安居下去吗?”雅婷问道。
“安居下去?不,我的理想是管理整个大唐,郡国是我施行新政的实验场,呵呵,要是效果还可以,将来在大唐整体推广起来就有了基础。”李林龙笑着说道。
“还说呢!高宗和皇后不让你回去,你怎么实现抱负?”孙雅婷不相信。
“嘿嘿,慢慢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会给任雅相、秀香、裴行俭、孙仁师等人都去了信,让他们按计划行事,我就能回去。”
孙雅婷看他满怀信心,不愿意打击他自信心,转话题说道:“我想按照自己掌握的现代知识编写本书,把数学、物理、化学等等基本学科早些推广。”
李林龙点点头,应道:“你弄吧!只要你认为对就做。根本无法理解的,就去掉,教了也白教;无法理解,但可以见到实证的,可以借口是你修道时学的。”
第三十七章 封地之治(二)
面对堆积如山的公函,李林龙感觉头有几个大,脑瓜仁涨痛。自己还是缺乏政务管理的经验。军队与这个相比,差距很大。各种琐碎的政务,地震、官员缺少,肉类短缺,移民思乡的情绪蔓延……
郡国实行的是半军事化管理,借此在各地开始了大规模建设,但创业的艰苦使很多人思念家乡,百姓们情绪普遍低落。
征倭军中很多人都有家室,在半岛和辽东都有妻子、儿女和大片土地,对于郡国新分的二百垧土地,并没有多少兴趣,而分配的倭奴女人也有新鲜够的时候,这些因素纠缠在一起,想家就不可避免了。
李林龙甚至狭隘地想:还是应当留些倭族流寇,否则这些军人都变病猫了。
“北海岛方向水师的军力不够,已经有半数的楼船和货船被安排往返半岛和青州之间,返乡探亲的人数还在逐渐增多,而且都是免费运载的,这样花消很大呀!如果全部运力都用来运输货物,每次的费用将大幅度下降。”雅婷知道郡国目前经费紧张,有些肉疼。
“想家人之常情,咱得安抚大家的心。你看这样行不?欢迎他们的亲属都到郡国来,有来的,优先分配最好地房子、最好地,并欢迎他们定居,定居者还可以按照人头分到五十晌土地。同时,还可以告诉大家,实在想回家的,两年后准许他们彻底返乡,并将分给他们额外一笔返香费。”
雅婷眉头紧皱,有些不乐地说道:“这办法是可以安抚人心,不过花费会更大了!”
李林龙笑了,雅婷在现代时就很节俭,到了大唐还是如此。
“你呀!要想开,所有的税收,都尽量用在建设上,用在百姓希望用的地方,这样,两年下来,各方面建设都有了一些成绩,很多人未必想走了!我昨天在工部和摩尔铁说了,一张白纸更好建设,一次性把民居建设的宽敞漂亮,街道整齐,坊间分配合理,总之,生活条件要比中原好,才能留住人。人的一生就是吃穿住行,只要把这些人需要的基本条件搞的象模象样,你看百姓愿意不愿意在这里住。”
“可是我们有那么多钱吗?没钱拿什么建设?”雅婷很担心。
“面包会有的,钱也会有的,按照你提供的地图,把这些矿都找出来,基本就够用了。只要幸福银矿(森山银矿)和快乐银矿(生野银矿)源源不断挖出白银,咱就可以到中原换取需要的一切物资。”李林龙信心十足。
“我还是去想办法安定人心吧。”雅婷还是兴奋不起来。
“郡王,刚刚得到快马传递的消息,孙哲的船队,从金州返回到达兴隆城了。孙仁师大都护送了大量农作物种籽和犁、锄等农具及锯、斧、凿等各种木工用具,咱的春耕和伐树可以全面进行了!”一脸笑容地崔皓跑进来说道。
自从建立大唐东平郡国以来,场面上所有臣下现在都改了口称郡王,私底下还是怎样称呼的都有。
“郡王,消息上说,你的一个学生李嗣真举家从京师搬来了,说要跟随你创业。”崔皓说道。
“谁?”李林龙没听清楚,又问道。
李嗣真是紫薇学堂第一期学子,他跟随李林龙的时间和狄仁杰等一样长。历史上他是个著名的书法家,博学多才,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