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大传》第61章


可以便宜行事的特权的,如弘治七年出任此职的何乔新。
阳明的确感到宁王有异,也曾假借一般性交往而入府刺探过虚实。宁王爱附庸风雅,罗织名流以显示支持度。阳明派他的学生冀元亨到宁王府去“讲学”。结果这些后来都成了阳明通反的证据。也因为阳明后来只说在兵部尚书的领导下,没有说是在内阁的英明领导下,朝野又有一种呼吁:应该让这样的人才入阁。阁臣自然视王为掘墓人。更有一彪交接宁王的宦官,不能为宁王做别的贡献了,就替王爷报报仇罢,还有他们那种好乱乐祸的天性,不折腾阳明这样的“不长眼的”折腾谁呢?最最根本的原因是正德乃天字第一号大无赖鬼,阳明遂立功而险乎获罪。
那位王尚书跟阳明一样被当朝视为异类,都是因为有才勉强被使用。他可能提防着宁王造反,因为宁王有野心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作为兵部尚书,他有这个责任。但王室内部的矛盾,外廷臣子是不必也不宜过度关心的。阳明飞檄告宁王谋反,内阁外廷的大臣在左顺门“会议”时,居然半晌无人言语,没人敢给王爷的举动定性质。还就是这个王琼,打破冷场,鲜明的表态:这是一起重大的反叛事件。
因为宁王已经经营数年,已经在朝中发展起了可观的“私党”。在胜负未卜的时刻,率先表态弄不好是要倒霉的。万一宁王成了永乐呢。
正德荒政,怨声载道,国家政权已经相当脆弱,民变此起彼伏,王室内部也有想取而代之者。正德年间,亲王三十位,郡王二百十五位,将军、中尉2700位; 文官20400;武官十万。卫所772;旗军89万6千;廪膳生员3万5千8百;吏5万5千。 当时国家夏季秋税粮的总数是2668万石,几乎不够支付一半的禄俸。所以王府久缺禄米,卫所缺月粮,各边缺军饷,各省缺俸廪。文武官益冗,兵益窜名投占,名数日增,实用日减,冗费更多,天下财物几乎耗竭,百姓日益贫困。刘瑾帮助正德敛财的所谓财政改革,随着刘的灭亡而烟消云散,只是更加混乱罢了。根据历史乃是胜利者的历史“说”:宁王本是交通刘瑾的,给了刘两万金银,刘为其恢复了护卫编制。其实,刘瑾搞改革时是确实需要改革了,但刘那一套不行。宁王造反时是确实应该有人出来重整乾坤了,但宁王不行!
因为宁王是与正德一样荒淫无耻的家伙,一点也不代表社会正义或先进的力量,只是饿狗来夺食而已。还不同于永乐,根本就没有治理国家的基本素质。他无非是觉得正德能坐,我便能坐,就像阿Q说的:和尚摸的我摸不的?他像皇室的诸多成员一样出身“不清楚”,是康王与宫中侍女的合法私生子,藏在优伶家,从小跟戏子一起长大,没有受到正规的贵族教育,看来也不“性本善”,一味地放荡、荒淫,狂妄,只因为就生了他一个,还是让他继承了宁蕃的王位。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背景”--皇家的狗也是龙,平民家的龙也是虫。
从辈份上说他是正德的叔叔,从禀性上说他们是哥儿俩。可能宁王没当上皇帝便更有些政权欲。他交结宦官和大臣,发展自己的军事实力。但这种非法的勾当不可能全面的展开,宁王死力交接的宦官没有给他弄成个万岁爷,他没有巴结到的宦官却把他送上了鬼门关。因为他行贿的财宝是相当令人眼红的,没得到的人的怀恨程度远大于得到者的感恩程度。当然,告发者在“理”,而私交者不在理。理,还是大有作用的。
宁王有几个高参,像刘养正素有文名「与阳明有交谊」,给宁王支臭招儿,竟让人向皇帝上书称赞宁王贤孝。正德纳闷:“保官好升,保宁王贤孝,欲何为耶?”
正德再蠢,对政权问题还是相当敏感的。宁王巴结正德宠幸的优伶,行贿万金还有金丝宝壶,正德惊奇:“这么好的东西,宁叔怎么不献我?”因没得到宁王好处的小宦官说:“爷爷尚思宁王物,宁王不思爷爷物就罢了!不记得荐书了?”
正德皇帝于是抄检了那个优伶家,并想消除护蕃的卫所,并不想一下子就杀了宁王。因为宁王派的密探得不到准确消息,只知将派驸马前来宣旨,而惯例是全伙捉拿时,才派驸马来的。这种“误会”激起了宁王提前举事。本来,宁王是想在八月十五日,全国举行秋试时,大小官僚都忙那个时,举“义旗”行大事。现在,事急,提前举行“起义”。时在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
皇室的地位是高于任何地方官的。宁王要宴请江西官员没有敢不去的。一日,在宁府的宴席上,宁王谈皇上政事缺失,一脸忧国忧民相。一人说:“世岂无汤、武耶?”意思是希望一人像商汤、周武王那样来个内部革命。王阳明说:“汤、武须有伊、吕。”伊尹佐商汤,吕望「姜子牙」佐周武王。宁王说:“有汤、武就有伊、吕。”后来,宁王曾私下里说“王守仁很好。”这也构成他通反的“铁证”。
六月十三日宁王过生日,所有的官员礼应、例应往贺。事实上正经官都去了。恰巧福建有个军官叛乱,王琼让阳明去勘乱。琼对办事员说:“这点小事,不足以烦守仁。但假此便宜,敕书在他手中,以待他变可也。”这是倒是针对宁王说的。因为此时宁王的反形已彰。
幸好阳明刚离开,否则他也得去为王爷贺寿,也得像其他官员一样被宁王当场扣押。因为正在他十三日过生日时,密探飞报京城动向,遂决定提前举事的。宁王胁迫所有官员服从他,有不从的立即处死。他声称是奉太后密旨,让他起兵监国。
阳明十五走到丰城,知县告宁王反。阳明立即脱掉官服,潜入渔船中,躲开宁王派来的追捕他的太监,星夜赶到吉安府。他对当今皇上不是没有“意见”,再说他是奉命去福建的,并没有让他来对付宁王。也许是人们对正德太失望了,也有想依附新君以图腾达的,反正一时间响应宁王的官民纷纷纭纭。他对学生邹守益说:“天下尽反,我辈固当如此做。”他也不是毫不犹豫,他是在“默然良久”后说这句话的。诚如他的另一个学生钱德洪所说:平宸濠不难,难在倡义。
他就是这样,一旦定下来,就动如脱兔。他立即给皇帝上书言宁王反事,并乘机严重地教导皇上:您在位十四年,屡经变难,民心骚动,还巡游不已!当今想夺权的岂止一个宁王?“伏望皇上痛自克责,易辙改弦。罢出奸谀,以回天下豪杰之心;绝迹巡游,以杜天下奸雄之望。”这么好的话都说给狗听了。此时皇上还不知在做何乐子呢。
阳明很有心计的先后上了两道报告,并同时上了一道请假回家的恳求信。大约是为了麻痹宁王,但也有置身事外的姿态。自然从平定了九连山贼之后他就一直在请假,先是因其平三 、九连山匪有功,荫子锦衣卫,世袭副千户。他上疏辞谢,并乞求退休,说疾病已缠,奶奶病危,他方寸已乱,日夜痛苦,只希望“全首领以归”。但此时不是请假的时候,他还要这样做,就连钱德洪也大惑不解。
皇帝后来倒是回答了他这个请假条:“著督兵讨贼,所奏省亲事,待贼平之日来说。”这自然也不能说是因为他家庭观念重于国家观念的缘故。 他对敌人自然就又玩起了虚虚实实的诈术。他对前来响应义举的下僚说:“宸濠若出上策,直趋京师,出其不意,则宗社危矣。若出中策,趋南京,则大江南北亦被其害。但据江西省城,则出下策,勤王易为也。”所以,他必须把宁王“留”在江西。而他的军事实力与叛军相比不及十分之一。他伪造朝廷密旨,让两广、湖广都御史暗伏要害地方,以待宁蕃兵至。又伪造两广机密大牌:“率狼达官兵四十八万江西公干。”还到处张贴兵部公移:准令许泰领边军四万,从风阳陆路进;刘晖领京边官军四万,从徐淮水陆并进,王守仁领兵两王,杨旦领兵八万,陈金领兵六万,分道并进,刻期夹攻南昌。因为他手里没多少兵所以“分”在他名下的最少。其实他当时连两千真正的兵也没有。
他还伪造了宁王部下的投降书,“诬陷”宁王手下的主要谋士正在给他当内应等等。分别用戏子、给他当“内应”的家属等传给宁王。
有人问:这样管用否?阳明说:不论管用不管用,且说他怀疑不怀疑?答:难免不疑。阳明说:只要他一怀疑,就成了。
宁王果然疑惧,以为朝廷早就知道了消息,这样严阵以待,出击不利,遂留兵南昌以观变化。等到七月三日,才看出都是假的。这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