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芾
紫禁城里小吃摊
“皇上到圆明园喽!”窗外这么一喊,二秃子爬起来就收拾家什,出门直奔西苑。不单是他这个卖烤白薯的,整个海淀镇,卖煎饼果子的,卖糖葫芦的,卖切糕的,卖羊头肉的……全都奔西苑而去。干吗?出皇差?皇上有御膳房,不吃烤白薯。二秃子们的主顾是随侍的众多官吏,尤其是军机处的老爷们。皇上在圆明园待多久,可没准儿,军机处都得在西苑的临时值庐候着,拟旨,办公事。饭当然也管,可内务府偷懒,老闹得一班军机老爷半饥不饱,这就做成了海淀镇多少小买卖人的衣食啊。
据二秃子说,照顾生意的不全是满语称“达拉密”的军机章京,那些大学士、尚书、侍郎什么的,也常自己跑到园子外来买吃食。夏天热的时候,有的老爷连朝褂也没穿。有的等不及,还没进园子就开始啃白薯。“这算什么呀?”二秃子得意洋洋地睨着旁边守红果摊的六狗儿,“我表哥,小顺子,知道吗?在宫里当苏拉,那买卖才叫常川生意呢!”
小顺子住在西华门内,正职是照管宫里消防用的大水缸,副业是卖豆汁儿烧饼。每日天还没亮,他就在午门北边侍卫房外面摆开他的摊子。早朝规矩是五点钟。四点来钟,主顾们就陆续来了,值夜班退下来的侍卫、上早朝的王公大臣、军机处轮值的章京,都喜欢来这儿喝碗豆汁儿,嚼个烧饼。小顺子这生意就趁个早点,不比那些太监卖糕饼水果的,一直到下午都有买卖。
一天,小顺子还没起床,听见外面有火枪声,然后是呵叱声、脚步声,火光映红了窗纸。小顺子吓得不敢起身。
天渐渐亮了。外面也没了声息。小顺子正想麻着胆子出门看看。突然,砰砰砰,门被拍得山响。战战兢兢开了门,一个侍卫满头大汗站在门外。
“有多少烧饼?全拿来!”存货只有二十多,都拿走了。还好,给钱,没拖没欠。紧接着又拍别的门,砰砰砰。一条巷子挨家挨户搜吃的。
怎么回事?谁都闹不明白。过了半天,隐隐约约听说,有反贼乘皇上不在京,闯进了宫内!那要咱们的吃食干吗?听说侍卫们守住西华门,没东西吃,庄亲王派护卫买咱们的烧饼充军粮呢!
那反贼要是给剿灭喽,咱也算有功?大概吧。
也算经历了一件大事。小顺子记在心里,等平了反贼,回海淀说给家里人听听,不把他们吓掉了魂!
时在嘉庆十八年闰八月,白莲教林清等人与宫内太监勾结,杀入宫内,事历五日五夜始平,史称“林清之变”。
一个状元的诞生
古话说:场中莫论文。科举考试这东西,和那诺贝尔文学奖仿佛,搜中的能人异士固然很多,漏掉的也不少。最牛的是状元,称为“大魁天下”,其实明清三百来个状元,真正成大器的甚少。因为中不中状元,实在与个人的才学无关。
清末有个状元叫张謇,后来成为立宪派的代表人物,入民国以后也是政坛的风云人物。龙公(姚鵷雏)有《江左十年目睹记》,就是专门写此公的。他是怎么当上状元的?我可以用一句峰回路转来形容。
张謇的父亲是海门人,卖糖为业。后来迁到如皋,辛苦供儿子念书。张謇在如皋考秀才,属于“客籍”,需要当地学官作保。如皋有个马讼师,看张謇父亲有钱,勾结学官,勒索“印结费”纹银二千两。张家只肯出八百两,于是马讼师找了个姓张的,说他才是张謇的生父。这件事闹得不可开交,马讼师势力太大,一县人都知道张家冤枉,谁也不敢说什么。幸好,如皋地属南通州,知州孙大人很知道一点张謇的才学,干脆大笔一挥,让张謇附到南通州学来。这一下马讼师无计可施了,可是后世就只知道南通出了个张状元,谁知道张状元是如皋人?如皋人气不过,只好自嘲:“如皋连个状元都载不住,海门送来,又被马某送到通州。”
张謇的状元是怎么来的?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他的老师是赫赫有名的翁同龢。张謇中状元的那一年,是赫赫有名的甲午年(1895),翁同龢身为帝师,入值军机,坚决主张对日开战,俨然清流领袖,声名如日中天。这一年派的殿试阅卷大臣,翁排在第三位,首席阅卷大臣是张之洞的哥哥张之万。要说阅卷大臣有八位,各花入各眼,怎么就轮到张謇中状元呢?这就得归功于张謇门板都挡不住的运气了。
张謇殿试完毕,把卷子交给收卷官,巧了,收他卷子的人他认识,是翰林院修撰黄思永。黄思永一看,是张謇,有交情。先不交卷,打开看看再说。呦,这就出问题了,有个错字,张謇挖补了,这没问题,可是张兄呀,你忘了把正字填回去了。殿试最重卷面,要是就这么交上去,不用问,三甲最末。黄思永从怀里掏出笔墨,帮张謇把这字填上了———告诉你,历年的收卷官,都随身带笔墨,为了就是有机会帮一帮认识的新进士。这还不算,黄思永还知道张謇是谁的得意门生,可可儿就把这卷子递给了户部尚书翁大人。
说实话,考上进士,是考生的本事,因为卷子是密封的。谁中状元,那就全凭运气了。说是皇上钦点,其实皇上很少改动阅卷大臣拟定的结果,除非准状元叫“王国钧”(亡国君),太不讨口彩了。按惯例,应该是首席阅卷大臣张之万来定状元,翁同龢也就能定个探花。可是翁坚持要让张謇中状元,张之万不干。别的大臣都不管,李鸿藻可向着翁同龢———他们俩都是清流的首领嘛。最后张之万只好让步,官衔资格,都是张高,可是翁大人势大,那胳膊能拧得过大腿?就这么,甲午年的荩张状元酷嗜艺文,图为他请梅状元诞生了。
曾国藩曾经自拟墓志铭曰:“不信书,信运气,公之言,传万世。”曾文正公的道德文章,我都不大佩服,但这句话实在说得好,他老人家立德立功立言,却要留下这句话,让成功人士别狂,不成功人士呢,也别泄气。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一想到这句特宿命的话,我就能放下《财富》之类的杂志,心安理得地过我的穷日子。
科举好处说不尽
丘吉尔说,民主不是最好的制度,它只是“最不坏”的制度。一切制度选择,均当作如是观。科举这东西,就像葡萄,尝到甜头的都不吭气,尝不到的大骂其酸。我们有近百年不用科举,回头比一比,科举的好处真是说呀说不尽。
就说培养人才,目标不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科举做得到。先说德,从前说“场中莫论文”,论什么?论运,还要论阴骘。黄昏,号舍的门一关,就有号军在巷道间巡行,一边喊:“有冤的报冤……有仇的报仇……”再加上广为流传的科场果报故事,一灯如豆,阴风凄凄,能从里面站着走出来的,不是真正德行无亏,就是心理素质极强。
次说智。科举的关键是“代圣人立言”,也就是揣摩的功夫。这不容易,你得像秘书为大人物写讲话稿,想想他对于这个题目会说怎样的话,还不许提到圣人们死后发生的事情。过去常讥笑科举出身的人学问空疏,哪知道他们是自我封锁,免得一不留神让东周的人说了西汉的话,北宋的人通晓南明的典。而今的历史剧编剧要有这份功夫,才叫阿弥陀佛。
再说体。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你以为体质差的人能过关?四五平方米的号舍里,食宿在此,作文也在此。很多地方的考场没有顶棚,要落雨不怕,落雪也不怕。进场的时候得挎个大考篮,笔墨纸砚,衣食水米,全在其中,不亚于步行入藏的旅行者。最惨的是到了殿试,得自己背着考试用的桌子和凳子,从东华门一直走到保和殿。谁说科举培养出来的人才“四体不勤”?
不单德智体,还有美劳。基层考试有人抄朱卷还好,想殿试点翰林吗?写字得黑大圆光。不仅要苦练书法,还要懂得如何配制好墨,加松香使之凝,入锅灰使之润什么的。乡试会试都是三四天,又没有冰箱,不能都吃熟食,谁来为你煮米煮菜?还不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科举出身的人,起码不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非如今高分低能的大学生可比。
对社会而言,科举的一大好处是均衡贫富。看过《儒林外史》吧?范进一中举,就有人送银两,送房屋,送田地,还有夫妇来投身为奴。浑家一死,范进马上就成了富家的乘龙快婿。财富就这样通过科举在社会中自然流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因为它是实现公平“看不见的手”啊。
最后说一个科举养士最大的好处,也是千百年骂名所在
小说推荐
- 野史记--传说中的近代中国
- 作品:野史记—传说中的近代中国 作者:高芾 内容简介 正文 政事本纪 紫禁城里小吃摊“皇上到圆明园喽”窗外这么一喊,二秃子爬起来就收拾家什,出门直奔西苑。不单是他这个卖烤白薯的,整个海淀镇,卖煎饼果子的,卖糖葫芦的,卖切糕的,卖羊头肉的…全都奔西苑而去。干吗?出皇差?皇上有御膳房,不吃烤白薯。二秃子
- 最新章:-传说中的近代中国-第15章
-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下卷)
- 作者:司马迁 第一部分 第1节:新读史记(下卷(1 寂寞的孔子 他是一块温润的美玉 虽然生前郁郁不能得志,但他的思想却影响着每一个华夏子孙 他的言行,成为后世的楷模 圣人之初 孔子,字仲尼,出生在鲁国的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名叫孔防叔。孔防叔生下了伯夏,伯夏又生下了叔梁纥,叔梁纥是当时鲁国的
- 最新章:第106章
-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上卷)
- 作者:司马迁 第一部分 第1节:新读史记(上卷(1 序 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记载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公元前145年或135年,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曾任太史令。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任
- 最新章:第90章
- 绣榻野史
- 作者[明]吕天成【完结 上卷一 上卷二 上卷三 下卷一 下卷二 下卷三 上卷(一 西江月 论说旧闲常见,不填绮语文谈 奇情活景写来难,此事谁人看惯 都是贪嗔夜帐,休称风月机关 防男戒女被淫顽,空色人空皆幻 话说扬州地方有一个秀才,姓姚名同心。因住在东门里,便自号叫做东门生 真是无书不读,又通晓佛家道
- 最新章:第13章
- 秦朝野史
- 《秦朝野史》作者[民国]黄士衡【完结】第一回灭六国统一天下行专制愚弱人民说话中国在三代以前,天下分为无数国家,是为封建时代。当此时代,诸侯并立,各据一地,此争彼战,连年不绝。虽有天子在上,无力制止,彼此互相吞并。直到战国,仅有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大国,秦国最强。及至秦王嬴政即位,十七年灭韩,
- 最新章:第43章
- 帝王野史
- 《帝王野史》作者:寂寞剑客第一卷 回到宋朝第一章 金瓶梅我叫西门十二,今年二十六岁。文化不高,只上过初中,所以在现今的社会很难找到一分期望的工作,让我去和那些脏兮兮的机械打交道?或者每天只吃几个馒头却要扛数百斤的重物走数十公里路的码头装卸工?算了吧,我宁愿去乞讨。幸好,老爹老妈给了我一副好身材还有一
- 最新章:第275章
- 隋唐野史
- 作者[明]罗贯中【完结】第一回 兴宫室剪彩为花第二回 隋炀帝游幸江都第三回 窦建德兵杀郭绚第四回 杨义臣扫清河北第五回 杨玄感兵起黎阳第六回 瓦岗寨群雄聚义第七回 翟让李密据洛仓第八回 李密移檄数帝罪第九回 文静世民议大事第十回 世民说李渊起兵第十一回 李渊遣使如突厥第十二回 唐兵大破宋老生第十三回
- 最新章:第99章
- 百花野史
- 作品:百花野史 作者:清·一笑主人 内容简介 诗曰 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相聚几时休 早知死后无情义。索把生前恩爱囚 话说上部言的是。了然和尚命徒弟梵空。带着五两银子。去接吴秀英前来作乐。这秀英接了银子。欢喜道。你回去拜上师父。我还有几日官身。看一空儿。便去相会。不须再来相接。梵空回覆了然。了然欢喜。
- 最新章:第5章
- 元代野史
- 作者[民国 田腾蛟【完结】第一回 元世祖贬圣伐陵第一回元世祖贬圣伐陵元之先世,本号蒙古,其国在女真之北,以奇渥温三字为姓。有始祖母曰阿兰氏,寡居在极北沙漠。屡有光明耀腹,后一侞而生三子。季子曰孛端义儿,魁梧奇伟,沉毅寡言。其后子孙蕃盛,不相统属。传至九世孙,曰也速该,兴师攻塔塔儿部,大获全胜,擒其部
- 最新章:第10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