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教育的拷问》第38章


庵衷鹞世醋杂谝桓鲂∧泻⑼纺灾卸运嘉囊恢中巳ず秃闷妗T诳此朴行┗奶频奶嵛手校料肿乓恢稚牧槎H欢怯捎谡飧鑫侍猓飧鲂∧泻⒕谷槐皇游室馊怕铱翁枚谎S枰钥?br /> 若干年以后,这个小男孩长大了。他,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发明家艾迪生。
我在想,假如艾迪生这件事发生在当代中国,那完了,孩子被学校开除后肯定遭到父母一顿暴打。然后家长领着孩子跑到校长办公室,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校长求情,如果情况不妙老妈就当众跪下向校长磕上几个头,随后就作出一大堆诸如以后一定听老师的话绝不再提这种有毛病的问题等之类保证。只见校长昂扬地、略带藐视地说,行了行了,以后可不要再这样啦!小孩子上课好好听老师讲就行了,脑子里别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想法。乖点,啊,这次就算了,下不为例。
于是,家长在一阵狂谢之后走出校长办公室。又于是,刚才还一脸笑容的父母马上脸色阴霾,看着眼前这位“不挣气”的孩子又是一阵狂喊:你听见没有?以后不许再提这种无聊的问题,二加二不等于四,等于什么?等于傻呀!瞧你那德性,不好好读书,脑子里尽装些外门邪道的东西。以后记住啦,听见没有?
仿佛是一种恩赐,孩子又默默地回到了学校。从此不再提问。于是一个未来的艾迪生就这样提前结束了生命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令人心颤的一阵风
多么突然
我目光中变黄的秋叶在飘落
我看见一个少女
以一种躲避之姿坐在阴影里
一直坐向自己的暮年
…………南子
很多中国可能出现的“艾迪生”,就是这样“以一种躲避之姿坐在阴影里,一直坐向自己的暮年”。
人类就是这样经常来扼杀自己的。他经常拒绝生命的一种自由生长,他经常把刚刚发绿的嫩枝按照自己的愿望来进行剪枝,以便把众多自然生命修剪成一盆盆人工盆景,并让观赏者来作指手划脚的点评: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其最后得分的高低,则取决于一群他者的好恶。如果你考上了哈佛,就能得9。98分;如果你考上了北大,就能得9。9分。如果你连大学都没考上,那么你就连进入初赛的资格都没有。在这种时候,我们有没有人想过,一个能考上哈佛的人就一定比其他人要强吗?就一定比别人更幸福吗?一个能考上北大的学子就一定是他的兴趣所在吗?就一定有所成就吗?
我的答案是完全否定的!
心灵的选择
有这样一个例子已经被广泛的传播,因为其具有典型性,所以在这本书中我还是想把他来作为一个案例,以此来说明,假如一个人缺乏对某种专业的治学兴趣,那么即使他进入了最高学府也书枉然的。因为这不仅是对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是对一个人生命的浪费。
2002年的新学期这一天,清华大学迎来了一位不同寻常的新生。之所以说不寻常,是因为这位新生是两年前另外一个著名大学——北京大学的退学生。他叫肖喆。他之所以退学,并不是因为他成绩不好,也不是他对北大失去信心,而是由于他母亲在两年前的一次错误、一次对他选择肆意篡改的结果。1999年8月,肖喆以总分659分的高分,考取了北京大学。在报考专业一栏中,肖喆填的是生命科学。因为肖喆从初中时就对生命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而使他对生命科学产生浓厚兴趣的,正是北大教授潘文石。在一次肖喆参加的全国青少年生命科学夏令营中,他遇见了潘教授并得到了潘教授送给他的一本书。在这本名为《秦岭:大熊猫的自然庇护所》一书的扉页上,潘教授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如果哪一个物种的最后一个个体停止了呼吸,就意味着地球又有一段灿烂而不可再现的历史悄然消逝去。我们的子孙也就是失去了这份宝贵的自然遗产。让我们用共同的智慧和努力来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就是这样一段充满了对一种生命消亡之忧患的文字,激起了肖喆对生命科学的强烈兴趣。于是当他在填写高考自愿的时候,他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北大生命科学系。然而,当他兴高采烈地接到北大入取通知书的时候,他傻了!录取他的不是北大生命科学系,而是北大无线电电子学系。此时,他才知道,原来是他的母亲在没有征求他意见的情况下擅自篡改的。顿然,肖喆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他不干,他扔了通知书,一再表态第二年要接着考。一直到临近开学的前几天,肖喆一直坚持己见。面对此,整个家族都慌了手脚,最后肖喆的母亲甚至哭着求他去北大报到。肖喆的心还是软了,他带着一种无可言说的遗憾,来到了北大。
然而,在北大无线电电子学系求学的过程却成了肖喆从未有过的痛苦经历,他的学习成绩曾一度出现不及格。尽管很要强的肖喆从二年级开始学习成绩已经大有起色,但他始终认为,要学就要到中国最好的地方去学。既然北大的无线电电子学系不如清华强,那么就干脆就退学吧。可以想象,他的这个决定对他的父母又将会产生什么样的震动。但这次肖喆没有任何妥协,他主意已定绝不再失去任何一次人生的选择。一年后,肖喆以湖南省有史以来高考的最高分——703分,摘取了2002湖南省高考状元,并如愿以偿地进入了清华大学。而就在肖喆重新确定人生的这次高考中,其作文的题目恰好是《心灵的选择》。
在上面这个真实的故事中,由于肖喆之母对她儿子自我选择的一次剥夺,因而导致了肖喆在历经三年之后的又一次选择。而且,肖喆最终还是没有回到他最初的兴趣点上——生命科学。或许是他依然成全了她母亲的一种愿望,抑或是在历经了三年的生命疲惫之后,他选择了放弃?但我认为很有可能因为这次变故,中国今后少了一个一流的生命科学家,而多了一个三流的电子工程师。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项伟大的成果不是以一个人的兴趣为出发点的。没有兴趣的人只能为了生存而复制这个世界,而唯有强烈的兴趣才能激发一个人去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斯宾塞在其教育学专著《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中曾经这样写到:
“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这句古老的谚语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这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它所包含的是人类知识的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法则。
这个被很多人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牛顿”的斯宾塞,他一生都在倡导一种快乐的教育方法。他永远把孩子作为一个主体,而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不断的诱导和发现过程。据悉美国人受斯宾塞的影响很大,一位叫艾利奥特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曾经是这样评价斯宾塞的:“很少有人像斯宾塞一样,在各个国家、各个阶层的人民中有那样大的吸引力。他像闪电一样冲击着美国和英国的学校教育。在美国,他的思想统治着美国大学达三十年之久。他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先锋。”
这种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主张的是一种挖掘人类无限潜能的方法,而不是人为的去制造一个人。所以,在美国和英国的学校教育中,分数从来就不是最主要的,他们更注重的是对一个人心智的培养。斯宾塞说:“我建议所有的父母,不要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尽管它是一个暂时无法改变的事实,而应该更多地去关心孩子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和同样宝贵的好奇心。不要用分数去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好坏,也不要以此为荣辱。”
留住孩子的兴趣而不要把分数看得太重。这是斯宾塞对教育的一种忠告。但这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这似乎是一种梦乞。因为中国的应试教育所关注的就是分数,因为应试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分数高低来论成败的。所以兴趣,这算什么东西?于是,被剥夺了兴趣的人就像皮影戏中的一个木偶,在一个他者的操作下翩翩起舞,而在舞台的后面,却同时坐着三个操纵者——应大爷(应试教育)、老大娘(老师)、还有家长们。就是在这样一个三位一体中,人从小就被抽掉了生命的气韵,并跟随着一辆已经被撞瘪的东方列车,驶向“远方除了遥远而一无所有”的极乐世界……
灭杀生命兴趣的一曲曲挽歌
有一个叫于苗的女孩,她从小就上了那辆列车并由她妈妈亲自押车,一路呼啸。可是她终于有一天发现,窗外的景色是如此秀丽,我为什么不下去在山花浪漫中把美丽收拾?我为什么一定要在被规定的时间内放风我的视野?于是她终于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