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教育》第19章


去已有的知识不再具有决定性意义,至为重要的是要不断发展和满足自己的智力需求,扩大和加深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例如,做机务员的丈夫和做教师的妻子,都喜欢读科普读物,收藏了许多学术著作和文艺书籍。在这个家庭里,相互交谈和争论的问题很少直接同丈夫和妻子的本职工作有关。竭力获得全面发展,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这种情况使丈夫和妻子相互更加依恋。这种家庭不仅有舒适的房子、工作后的恬静休息,而且首先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丈夫和妻子无论谁了解到科学、技术、艺术任一领域里的新知识,都想同心爱的人交谈;与心爱的人共享欢乐,欢乐也会随之倍增。在节假休息日,丈夫和妻子不想离家到什么地方去,他们感到与家庭亲人一起度过休息时间是人间最大的欢乐。
具有不同的智力需求的夫妻,经常进行精神交流可以提高自尊感和对别人的尊重。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对别人的工作、活动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有着什么样的生活理想,有什么样的需求。在一个家庭里,丈夫和妻子如果能高度尊重别人的道德尊严,就容易接受一切美好事物,这是这种家庭的一大特点。全国家喻户晓的一些苏联人的高尚行为,对这些家庭来说,也是引以自豪的骄傲。
全面发展已逐渐成为我国人民,特别是工人阶级的年轻一代所具有的一种特征。年轻一代认为,自己的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财物,而在于有充满活力的精神生活和多种多样的智力需求和审美需求。
我曾研究过受过普通中等教育的工人。材料表明,一个人是否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不是他在青少年时期获得的各种知识起主要作用(当然也起很大作用),而是他的求知欲、发自内心的进取心。家庭生活的幸福也与一个人是否有这种品质有关。
机器制造厂电焊工瓦西里,26岁,是从十年制学校毕业后来厂工作的。他在参加工作后的头三年里,就掌握了四种专业。激励他劳动的一个最大动因是不断提高技艺。年轻人给自己提出了一个目标:一年掌握一种专业。他的兴趣极为广泛。他潜心钻研无线电技术和植物学;他对哲学论文和专题学术报告极感兴趣;他酷爱文学作品,读过俄罗斯和外国古典作家、当代作家的许多作品。他的个人藏书达两千多册,还收藏了现代画家的复制品。我编写了他在五年间读过的书单,共列出了二百多种涉及许多知识领域的书。只要看看他读过的书就可以知道他是个见多识广、兴趣广泛的人:论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与惠特曼的抒情诗集,快速切钢法与耶弗列莫夫的长篇小说《安德洛墨达的忧郁》,并排放在一起。
一位工人的妻子是中学教师。她说:“怎么能不担心丈夫超过我呢。有时他谈到一项新发明、一本刚出版的新书,我全然不知道。沉默,这不仅说明自己不知道,也说明自己离心爱的人远了。”
我援引了一些人的精神生活的典型事例,从中可以看到,在他们的精神面貌中已经反映出未来人的一些特征。现在,在工人和集体农民中这种人还不占多数,但未来是属于他们的。
值得注意的一种现象是,劳动者随着兴趣变得越来越广泛,眼界也宽了。他们对年轻人在学校获得的知识,特别是人文科学知识(尤其是文学、艺术知识)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是从实用观点出发,感到在劳动中需要利用人文科学知识,而是感到为建立男女之间的道德审美关系需要这些知识。我曾听到一位年轻妇女说过,她是怎样通过函授和自学来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树立起自己的道德尊严,在精神上同丈夫居于平等地位的。她一再强调说,必须不断提高智力发展水平,决不能自甘落后。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理解和珍视艺术具有重大意义。相爱的人有高度发展的审美力,这是建立高尚的、精神生活充实的爱情的保证。审美观点一致,懂得音乐、美术、建筑、雕刻、戏剧、芭蕾舞,使两人变得更亲近,使彼此敞开心灵深处没有艺术的钥匙就难以打开的最隐秘的一角。对艺术作品作审美评价,这就不是消极的欣赏艺术,而是对生活持有积极的态度。创作,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最高阶段,它实际上是从审美感中产生的。通过心爱的人对艺术作品所作的评价,通过她的感情,就不仅知道了她对世界的看法,也知道了她对自己、对自己内心世界的看法,以及对人的态度。如果她的心灵是高尚的,感情是圣洁的,那么她对美的态度就会使我的心灵趋于高尚,而且她对别人的美也会产生爱慕之情。
积极欣赏艺术作品之美,能使人产生高尚的精神需求,即同其他人进行道德审美交往的本性需求。审美快感,按其本质来说,不能只是我个人心灵中的财富,我需要同自己心爱的人分享这种情感。一个人欣赏艺术的感情越是高尚,越是无私,他的心肠也就越慷慨好施,给自己心爱的人带去的快乐也越多,对他对美理解得也越深。
艺术,这是以概括形式体现在思想、判断、观点、兴趣、情感中的人类美。这种美的财富展现在每个人的面前,善于掌握这种美的人,自己也会变成美的人。懂得和深刻感受艺术之美,会给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甚至外貌留下不可泯灭的印迹。相爱的人在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精神一致,是精神一致的最高阶段。在这种时刻,相爱的人亲密无间、相互敞开心扉、互诉衷肠的情景,犹如两人融为一体了。
年轻人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日益严格的要求。因缺少共同语言而中断精神心理交往的情况,并不罕见。在男女青年的意识中已经牢固地树立起一种观点:单讲究穿着,注意外表美,是远远不够的;爱情需要更多的智力财富,而且这种财富应当是多种多样的。这就是对心灵美的道德审美标准提出的明确要求。
许多事情是值得注意的。它们首先表明我们的人在精神上有了迅速的进步,他们的个人幸福观十分高尚、纯洁。当然,还需要从更多方面做出概括。毫无疑问,我们所说的全面发展,不仅是掌握一定数量的知识,以免在“重大问题的争论上无言以对”。全面发展同人的道德面貌有着直接联系,这是显而易见的。智力的全面发展,使人获得无价的道德财富,即情感财富。了解文学、艺术、人的心灵,这会使人日趋高尚,使他能更敏锐地体察其他人的欢乐与悲伤。
情感财富能帮助一个人对其他人做出正确的道德评价。外在美和心灵美的真正本质,是靠敏锐的情感来识别的。在人所有的全部情感中都含有某种程度的道德因素,它的多寡取决于一个人的道德经验,也就是说他给了别人什么,向别人索取了什么。给予别人的,当然不仅是就物质方面而言,还包括精神方面的在内。一个人只有吸收了人类的道德经验,他的感情的道德色彩才会是高尚的。首先是文学、艺术给我们提供人类的道德经验。
一个人的知识、发展情况,总之,他迈入生活前的准备如果是片面的,那将是危险的。近来在年轻人中间流传一种观点,即知识的实用价值是学习的决定性动因。他们说什么只要学习那些能保证在劳动、科学技术进步中获得成就的知识就足够了,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掌握那些无实用价值的知识。何必要学习心理学、逻辑学这类课程呢?何必要深入研究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感受呢?这些看法,我是听高等技术院校的学生讲的。这种看法对人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危害极大。产生这种看法的一个原因,可以说是由于以十分错误的态度和方法来解决学校改革中的一系列的问题所造成的。在确定学校的教学内容时,不能把对生活和劳动的实用价值作为选材的惟一标准。心理学、逻辑学从普通中学的教学计划中取消了,据说是由于有人说这些课程在劳动训练中不起什么大作用。不应当忘记,人的生活不只是劳动;虽说生产劳动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但要知道人类的道德经验是在科学和艺术中得到体现和概括的。新人应当是具有高尚情感的人。因此,人文科学知识具有特别重大的教育作用。
在形成学生道德面貌时期所培养的情感,不应局限于认识周围世界。感情应是积极的。学校的任务是让学生在青少年时期的活动中表现出鲜明的是非观、要爱憎分明,感情丰富。一个人到了成年时期,他的情感、爱情是否高尚,取决于他在青少年时期爱什么,恨什么,同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