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散文随笔集》第13章


一贯的叙述方式,他总是乐意表现出对非现实处理的更多关心。
仍然是在和维尔杜戈-富恩斯特的那次谈话里,我们读到了两个博尔赫斯,作
为“我”的这个博尔赫斯谈论着那个“他”的博尔赫斯。有意思的是,在这样一次
随便的朋友间的交谈里,博尔赫斯议论自己的时候,始终没有使用“我”这个词,
就像是议论别人似的说“他”,或者就是直呼其名。谈话的最后,博尔赫斯告诉维
尔杜戈-富恩斯特:“我不知道我们两人之中谁和你谈话。”
这让我们想到了那篇只有一页的著名短文《博尔赫斯和我》,一个属于生活的
博尔赫斯如何对那个属于荣誉的博尔赫斯心怀不满,因为那个荣誉的博尔赫斯让生
活中的博尔赫斯感到自己不像自己了,就像老虎不像老虎,石头不像石头那样,他
抱怨道:“与他的书籍相比,我在许多别的书里,在一把吉他累人的演奏之中,更
能认出我自己。”
然而到了最后,博尔赫斯又来那一套了:“我不知道我俩之中是谁写下了这一
页。”
这就是怀疑,或者说这就是博尔赫斯的叙述。在他的诗歌里、在他的故事里,
以及他的随笔,甚至是那些前言里,博尔赫斯让怀疑流行在自己的叙述之中,从而
使他的叙述经常出现两个方向,它们互相压制,同时又互相解放。
当他一生的写作完成以后,在其为数不多的作品里,我们看到博尔赫斯有三次
将自己放入了叙述之中。第三次是在一九七七年,已经双目失明的博尔赫斯写下了
一段关于一九八三年八月二十五日的故事,在这个夜晚的故事里,六十一岁的博尔
赫斯见到了八十四岁的博尔赫斯,年老的博尔赫斯说话时,让年轻一些的博尔赫斯
感到是自己在录音带上放出的那种声音。与此同时,后者过于衰老的脸,让年轻的
博尔赫斯感到不安,他说:“我讨厌你的面孔,它是我的漫画。”“真怪,”那个
声音说,“我们是两个人,又是一个人”这个事实使两个博尔赫斯都深感困惑,
他们相信这可能是一个梦,然而,“到底是谁梦见了谁?我知道我梦见了你,可是
不知道你是否也梦见了我?”“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是一个人做梦还是两个
人做梦。”有趣的是,当他们回忆往事时,他们都放弃了“我”这个词,两个博尔
赫斯都谨慎地用上了“我们”。
与其他作家不一样,博尔赫斯在叙述故事的时候,似乎有意要使读者迷失方向,
于是他成为了迷宫的创造者,并且乐此不疲。即便是在一些最简短的故事里,博尔
赫斯都假装要给予我们无限多的乐趣,经常是多到让我们感到一下子拿不下。而事
实上他给予我们的并不像他希望的那么多,或者说并不比他那些优秀的同行更多。
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的叙述,他的叙述总是假装地要确定下来了,可是永远无法确
定。我们耐心细致地阅读他的故事,终于读到了期待已久的肯定时,接踵而来的立
刻是否定。于是我们又得重新开始,我们身处迷宫之中,而且找不到出口,这似乎
正是博尔赫斯乐意看到的。另一方面,这样的叙述又与他的真实身份——图书馆长
吻合了起来,作为图书馆长的他,有理由将自己的现实建立在九十万册的藏书之上,
以此暗示他拥有了与其他所有作家完全不同的现实,从而让我们读到“无限、混乱
与宇宙,泛神论与人性,时间与永恒,理想主义与非现实的其它形式。”《迷宫的
创造者博尔赫斯》的作者安娜·玛丽亚·巴伦奈切亚这样认为:“这位作家的著作
只有一个方面——对非现实的表现——得到了处理。”
这似乎是正确的,他的故事总是让我们难以判断:是一段真实的历史还是虚构?
是深不可测的学问还是平易近人的描叙?是活生生的事实还是非现实的幻觉?叙述
上的似是而非,使这一切都变得真假难辨。
在那篇关于书籍的故事《沙之书》里,我们读到了一个由真实堆积起来的虚幻。
一位退休的老人得到了一册无始无终的书:
“页码的排列引起了我的注意,比如说,逢双的一页印的是40,514 ,接下去
却是999。我翻过那一页,背面的页码有八位数。像字典一样,还有插画:一个钢笔
绘制的铁锚我记住地方,合上书。随即又打开。尽管一页一页地翻阅,铁锚图
案却再也找不到了。”
“他让我找第一页我把左手按在封面上,大拇指几乎贴着食指去揭书页。
白费劲,封面和手之间总有好几页。仿佛是从书里冒出来的现在再找找最后一
页我照样失败。”
“我发现每隔两千页有一帧小插画。我用一本有字母索引的记事簿把它们临摹
下来,记事簿不久就用完了。插画没有一张重复。”这些在引号里的段落是《沙之
书》中最为突出的部分,因为它将我们的阅读带离了现实,走向令人不安的神秘。
就像作品中那位从国立图书馆退休的老人一样,用退休金和花体字的威克利夫版
《圣经》换来了这本神秘之书,一本不断在生长和消亡的无限的书,最后的结局却
是无法忍受它的神秘。他想到“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地点是树林”,于是就将这本
神秘之书偷偷放在了图书馆某一层阴暗的搁架上,隐藏在了九十万册藏书之中。
博尔赫斯在书前引用了英国玄学派诗人乔治·赫伯特的诗句:
你的沙制的绳索
他是否在暗示“沙之书”其实和赫伯特牧师的“沙制的绳索”一样地不可靠?
然而在叙述上,《沙之书》却是用最为直率的方式讲出的,同时也是讲述故事时最
为规范的原则。我们读到了街道、房屋、敲门声、两个人的谈话,谈话被限制在买
卖的关系中
显然,博尔赫斯是在用我们熟悉的方式讲述我们所熟悉的事物,即使在上述引
号里的段落,我们仍然读到了我们的现实:“页码的排列”、“我记住地方,合上
书”、“我把左手按在封面上”、“把它们临摹下来”,这些来自生活的经验和动
作让我们没有理由产生警惕,恰恰是这时候,令人不安的神秘和虚幻来到了。
这正是博尔赫斯叙述里最为迷人之处,他在现实与神秘之间来回走动,就像在
一座桥上来回踱步一样自然流畅和从容不迫。与他的其它故事相比,比如说《巴别
图书馆》这样的故事,《乌尔里卡》和《沙之书》多少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现实的
场景和可靠的时间,虽然他的叙述最终仍然让我们感到了场景的非现实和时间的不
可靠,起码我们没有从一开始就昏迷在他的叙述之中。而另外一些用纯粹抽象方式
写出的故事,则从一开始就拒我们于千里之外,如同观看日出一样,我们知道自己
看到了,同时也看清楚了,可是我们永远无法接近它。虽然里面迷人的意象和感受
已经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可我们依然无法接近。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意象和感受总是
和他绵绵不绝的思考互相包括,丝丝入扣之后变得难以分辨。
于是博尔赫斯的现实也变得扑朔迷离,他的神秘和幻觉、他的其它的非现实倒
是一目了然。他的读者深陷在他的叙述之中,在他叙述的花招里长时间昏迷不醒,
以为读到的这位作家是史无前例的,读到的这类文学也是从未有过的,或者说他们
读到的已经不是文学,而是智慧、知识和历史的化身。最后他们只能同意安娜·玛
丽亚·巴伦奈切亚的话:读到的是“无限、混乱与宇宙,泛神论与人性,时间与永
恒,理想主义与非现实的其他形式”。博尔赫斯自己也为这位女士的话顺水推舟,
他说:“我感谢她对一个无意识过程的揭示。”
事实上,真正的博尔赫斯并非如此虚幻。当他离开那些故事的叙述,而创作他
的诗歌和散文时,他似乎更像博尔赫斯。他在一篇题为《神曲》的散文里这样写:
“但丁试图让我们感到离弦飞箭到达的速度,就对我们说,箭中了目标,离了弦,
把因果关系倒了过来,以此表现事情发生的速度是多么快我还要回顾一下《地
狱篇》第五唱的最后一句‘倒下了,就像死去的躯体倒下。’为什么令人难忘?
因为有‘倒下’的声响。”在这里,博尔赫斯向我们揭示了语言里最为敏感的是什
么。就像他在一篇小说里写到某个人从世上消失时,用了这样的比喻:“仿佛水消
失在水中。”他让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