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战神》第614章


那些投机取巧的商人,能暴富的机会还是有的,但是相比之前的时代已经变得很少了。普通老百姓,可以更安心的工作,而不是因为当前的收入无法满足基本需求而想着去赚大钱。
在大部分的劳动力都能安心生产、建设的环境下,国家的发展速度是非常恐怖的。
在不断的优化之下,中华民国两年之中,已经有大量的工程项目拉开建设。
大量公共设施在这样的环境下被建设了出来,城镇被大量改造,每一个老百姓都能切身的感受到,这个国家越来越美好了。
但是在这个时候,很多人也嗅到了战争的火药味。
中华民国扩军了,尽管谁也不知道扩军的规模,但是大量的军事设施,大量的军事订单,还有大量的战略铁路、公路,以及战略仓库的建设,都预示着一场战争也许在不久的未来就要到来了。
整个国家的建设中心,已经从过去民用商品产能建设,变成了军事建设,以及环境治理,以及公共设施建设。
这个时候商品产能已经满足了,甚至是过剩了。
建设中心自然是转变了,这个时候民资的作用就小很多了,所以这个时期的民资老板自然是日子不好过的,银行贷款他们基本上是拿不到多少。市场份额,他们也占不了多少。
在最高端的精密制造业,此时正在不断的制造尖端的军火生产线。战车、飞机等等尖端装备的生产线被一条条的制造出来,尽管很多制造出来之后都还没有投入使用,但是战争一旦爆发,这些生产线马上可以运转起来。
两年过后,美国和德国的经济也陆续开始恢复,他们的新政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德国,德国容克财团推动的这个新政,带着独裁主义,加上精密化的管理,让德国的经济迅速恢复。
世界各国在中美德三国的经济带动下,也开始陆续复苏。
不过英法的经济复苏状况却不是那么好,英法并没有施行什么新政,依旧是半死不活的模样。
国际贸易这两年也开始有所恢复,最主要的还是以物易物的国际贸易模式的开展,让国际贸易的规模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
中华民国和德国两国在国际贸易上都采取了这个策略,大量的商品出口,换取到大量的原材料。
中华民国这样的大国,是不太缺乏原材料的。不过中华民国在境内的原材料开采方面非常克制,那些不可再生资源基本上是能进口就进口。加上大量的战略储备仓库的建立,中华民国为了应对未来的战争,正在疯狂的囤积各种原材料。
在中华民国的带动下,中华民国的那些经济殖民地的经济也是迅速恢复。那些经济殖民地,也在中华民国的新政开始后,也陆续实行了新政,大量的军事建设也随之展开。这些经济殖民地的军队,都是中华民国可以调动和使用的。
同时那些经济殖民地,依旧是中华民国的轻工业商品的生产地,中华民国随着经济的恢复,轻工业商品的需求量依旧旺盛。毕竟轻工业商品,大部分都并不是耐消耗商品。例如衣服,可能每一年都会换。更多的轻工业商品,则是纯粹的消耗型商品。不像重工业商品那样,是耐消耗的商品。
所以那些经济殖民地的经济,在中华民国的经济恢复后被迅速带动,恢复速度非常快。加上那些经济殖民地加强道路、军事、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一时间那些经济殖民地的就业率迅速就拉高了,让那些经济殖民地得民生又转好,社会治安也因此迅速好转。
一旦开战,这些经济殖民地,可以给中华民国提供极大的助力。首先是中华民国不需要安排太多人去生产轻工业商品,那些经济殖民地基本上可以供应。另外,那些经济殖民地可以提供各种原材料,以及大量的劳动力和军队。
这一年中华民国的春节前,则迎来了经济大萧条之后的第一次消费潮。经过两年的新政,经济终于是恢复都了一个比较不错的水平。
尽管收入相比经济繁荣时期,工人们还是差了一些。但收入已经超越了美国工人和德国工人。
同时中华民国的资源供应也是最多的。
油价比其他国家都要便宜,粮食价格也是最便宜的。同时还有大量的海产品供应市场,轻工业商品因为是从各个经济殖民地进口,价格也相对便宜。
老百姓对于消费食品,和轻工业商品是没有任何压力的。随便做上一个月的工作,就不愁吃穿。
而在重工业商品方面,汽车这一年依旧在持续的普及,全国已经有四分之三的家庭拥有了家庭汽车。
工人阶级的收入,购买一辆汽车并没有太大的压力,大约也就是半年到一年的工资,就可以购买一辆汽车。
这一年的消费主力,则是黑白电视。
电视已经在中华民国出现有些年头了,不过一直没有完全普及。此时中华民国经济恢复,很多老百姓选择将手里的钱拿来选择购买黑白电视。
因为就业没有压力,尽管不是什么金饭碗,但是失业国家有保障金,所以老百姓在消费这种大件商品的时候还是比较疯狂的。
中国的老百姓节俭是没有错的,他们平时可能会省吃俭就用,但是在购买耐用品的时候,却一点也不小气。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中,耐用品是可以一直使用的。省吃俭用,无非就是为了购买那些耐用品。
特别是当看到别人都有一些大件商品的时候,互相攀比的现象也是比较严重。
两年的时间,让不少老百姓手上都积攒了一笔钱,很多老百姓都是有房子有车子了,剩下可以消费的大件,也就是电话、电视等电器。电视的普及,让国家在舆论宣传上变得更加方便。
黑白电视的技术是财团掌控的,这块肥肉自然是财团享有。
这是一种货币回收手段,财团通过投资、放贷,将货币投入市场,再通过商品销售,以及政府税收,将货币收回来。老百姓则通过消费购买到了他们需要的商品,没钱了之后继续工作。
中华民国的电视台也只有五个,娱乐性的节目占比只有三分之一。不过这个年头电视台刚刚出现,老百姓都感觉很新鲜,对于这样的节目安排以及电视台数量,也都很满足。
其中‘民国台’,相当于后世的中央台,沈凝云按照后世的习惯,也在民国台搞了一个‘春节联欢晚会’。
不少老百姓购买黑白电视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在过年的时候看到春节联欢晚会。
当然每一年的年关,大量的食品消费自然也是少不了的。中华民国的老百姓在年关食品的消费方面,此时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大量消费海产品。
随着中华民国的远洋渔业的发达,每年都有大量廉价的海产品捕捞回来。不仅沿海省份有大量的海产品供应,连内陆省份也随着交通的彻底改善,也有大量的海产品供应。
经济的恢复,让老百姓这个年关的消费又阔绰了起来。而年关的食品供应,除了大量的海产品之外,还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各种特色食品。
中华民国的那些经济殖民地每年会在年关前,向中华民国出口大量的优质农产品。同时中华民国也会在各大洲各国进口许多优质农产品供应国内市场的消费。
中华民国在食品进口上,关税并不是很高。
人类最本质的东西,还是吃饭。而一个国家的富强,目的无非就是让老百姓可以享有更多的资源。食物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经过劳动所得。
年关的时候,老百姓购买食品都是很大方的。不怕东西贵,只怕东西不好。
在市场上,不管是热带的水果,还是澳洲的鲍鱼,还是暹罗、印度的香米,或是美洲的坚果等等优特农产品都可以找到。
中华民国的广大疆域中,同样也有大量的优特产品,不过因为人工成本比较高,那些劳动产值不高的产业规模比较小。而且自然资源,很多都处于保护状态。所以那些个人劳动产值低的优特农产品,以及会破坏自然资源的产品,基本上都是进口的。
来自世界各国的农产品,以及特色商品,在年关都是比较好卖的。其中那些工业产品方面,也就只有中华民国的那些经济殖民地可以大量出口到中华民国,经济大萧条之后,世界各国为了不被倾销,纷纷设置贸易壁垒。中华民国的贸易壁垒同样存在,但是体系内的经济殖民地不在此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