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战神》第616章


日本政府则是看到中华民国的这种对外态度,所以一直希望提高日本的教化评级,只是负责教化评级这一块的‘镇抚部’一直都认为日本的教化只是表面功夫。
日本这个民族,本身地理环境就造成了他们弱肉强食的天性。毕竟资源匮乏,不争夺就没活路,久而久之,也就和中华文化背道而驰。中华文化是非常强大的,没有道家核心价值观的约束,则会造成灾难的,而日本又吸取了中华文化的东西,又没有学到核心价值观,才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造成了那一想象的创伤。
所以日本向中华民国投降后,中华民国实际上没有把日本人当人看,依旧是当化外蛮夷来对待。而以当前中华民国的外交观念,化外蛮夷的人权更低一个等级。因为人道主义,中华民国不会让日本人饿死,冻死。但是中华民国在盘剥日本人的时候绝对不会心慈手软。
只有对于那些真正教化的国家,中华民国才会在遵循人道主义的前提下,在盘剥的过程中更加克制一些,尊重他们的生活状态,让教化得差不多得国家得人民,不会因为中华民国得盘剥而水深火热,过的很压抑和看不到希望。
这就有点像后世美国对待欧洲国家,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一样,对这些国家,美国盘剥的力度并不是很大。
因为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并不一定需要盘剥落后民族才能过得富裕。
美国之所以不盘剥欧洲国家,主要是因为美国要将白种人放在地球的金字塔顶端。而中华民国逐渐减少对那些教化程度高的国家的盘剥,则是为了将中国的文化、价值观推广成为主流。
一个叫花子说的话,基本上没什么人会听,而一个富人说的话,很多时候歪理就成了真理。
如果信仰了中国这种价值观的国家还穷兮兮的,那么其他国家一看自然就抵触了。但是那些国家因为信仰了中国的价值观而富裕起来了,人民生活过得没多少忧虑。那么其他国家就会争相的要信仰中国的价值观。
第436章 资本输出狂潮() 
随着1936年的到来,欧洲的德国容克财团已经蠢蠢欲动。
这一年德国和意大利签订了《*产国际协定》,构造出了一个‘柏林——罗马轴心’,以*产为名义,开始疯狂扩充军备。
过去的十几年中,苏联尽管得到了西方国家众多的援助。但是苏联却对欧洲方面表现出了让那些资本家警惕的扩张倾向。
如1931年爆发的西班牙皇室被推翻的事件,就有苏联在背后活动,而此时的西班牙政府也是亲苏国家。
而罗斯柴尔德财团对苏联的那种模式,绝对是怕得不行。作为一个用钱来操纵国家机器的金融霸主,他们最怕什么?
最怕的当然就是苏联那种共产模式。
此前援助苏联是出于建立远东战略缓冲的目的,为了不让中华民国向欧洲继续扩张。但是事实证明,中华民国不用从陆地上向欧洲扩张,一样可以将手伸到欧洲,此时中华民国已经将手伸到非洲了。
而且让欧洲各国失望的是,中华民国和苏联的关系,好似缓和了许多。双方已经很久没有在边境上发生冲突了。
近期中华民国扩充军备,苏联也紧急扩充了军备,两国的边境地区的气氛才进展了起来,不过苏联方面很是克制,不敢在边境上挑衅中华民国,所以依旧没有发生什么冲突。
因为中华民国的崛起,罗斯柴尔德财团自然不希望看到苏联倒下,但是也不意味着愿意让苏联继续向欧洲方向扩张。所以德国和意大利打出反对共产的旗号,罗斯柴尔德财团自然没有什么反对意见。
德国的这一招,成功的骗过了罗斯柴尔德财团。
罗斯柴尔德财团一方面不希望战争的爆发,一方面又警惕苏联继续向西扩张。在这样软弱和迟疑之中,让德国人抓住了机会。
而在亚洲,中华民国依旧经营着自己的体系。
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各个经济殖民地都已经有所发展,其中朝鲜和越南,因为得到的产业比较多,而且更高级一些,此时的朝鲜和越南,经济在世界上已经较发达了。其中朝鲜得到了造船业,尽管造船业不是很景气,不过朝鲜人工成本较低。越南则得到了大量的轻工业。
朝鲜和越南这一时期去汉化还未开始,成为中华民国的经济殖民地后,又继续加强了汉化,成为中华民国各个经济殖民地当中,文化和中华民国最接近的国家。朝鲜和越南的gdp产值,甚至都已经超过了英法。
当然gdp这个东西虚得很,因为越南和朝鲜的gdp当中,很多都是被中华民国分走的利益,所以越南和朝鲜人的生活水平依旧不如英法的民众。但是衣食温饱完全不是问题,而且还能经常消费一些价格较高的商品。
这样的生活水平,在世界上来说,已经能算是二流的了。
但是gdp最高的,却不是越南和朝鲜,而是日本。日本的发展要迅猛得多,一来是日本人不干活就得饿死,所以最为勤劳。
二来是中华民国不把日本人当人看,大量高污染的产业往日本丢,同时日本人工成本低,代工产业大量转移到了日本,加上日本在教育方面的底子,确实要比朝鲜和越南要好。此时的日本的gdp已经超过了朝鲜和越南,不过日本吃亏的地方在于,尽管日本的工业规模非常庞大了,但大部分都是低级的产业,附加值不高。
所以日本的gdp虽然看起来比朝鲜和越南更高,但是日本人的生活却是比朝鲜和越南人要差不少。基本上也就是温饱没问题,消费能力只有朝鲜人和越南人的一半左右。
日本能这么快的发展起来,主要也是因为能在日本人身上压榨出更多的利益,所以中华民国才把很多工业放在日本。
不过日本这看似庞大的工业当中,军工业却是一片空白,尽管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也能制造一些武器,但是没有专业的军工厂,而且就算是日后要发展军工业,也体系不全,如今的战争,打的是工业体系,能制造几种军事装备根本就不够看。
日本人被剥削得也是最惨重的,为了能继续生存,他们只能不断的劳动。
中华民国的经济殖民地基本上也就分为三大区域,一个是东北亚区域,即朝鲜和日本,这片区域的发展方向,逐渐变成为中华民国生产重工业商品的零部件,以及大量化工品等等高污染产业。
其中朝鲜得到了造船业等劳动密集型重工业,朝鲜和日本,都分配到了一批零部件制造业,中华民国将汽车、电器的那些没有什么技术性的零部件分包给朝鲜和日本生产,甚至是组装都放在朝鲜和日本。
中华民国只负责制造核心的零部件,并研发新产品,商品物流渠道也是中华民国掌握,不需要朝鲜和日本插手。
另外一个经济殖民地区域就是东南亚地区。
即中南半岛加上南洋诸岛,有越南、高棉、暹罗、缅甸、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文莱这几个国家。
这个区域,主要发展轻工业,以及农业。
中华民国所需的热带经济作物,在这里大量种植。在轻工业方面,主要集中在越南区域,而其他国家,也有不少轻工业,但是相比越南的轻工业规模来说就小了不少,还是以农业为主。
例如暹罗,土地被中国民族财团大量攫取,在暹罗直接建立机械化水稻生产。高棉地区,同样也开始普及机械化农业。
这片地区已经成为了中华民国的另一个终于的商品大米生产地,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水稻生长环境,而且地形平坦。条件比中国的湖广地区还要好,中国的水稻种植区域,也就是湖北、湖南、江西等省份。
其他省份,山地丘陵较多,过去使用精耕细作模式的时候,倒还是可以大规模的种植水稻。不过如今用的是机械化生产,精耕细作模式已经被淘汰。南方那些山地丘陵比较多的省份,如今也有种植水稻,不过都是在农改之后的土地上进行,平整的稻田大大小小的零星密布。
中国是一个以水稻为主食的国家,北方地区除了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其他地方都吃米为主,而且那些以面粉为主食的省份,如今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同样也会大量消费大米。中华民国此时的大米生产地,除了湖北、湖南、四川、江西、辽宁这个几个省份比较集中外,其他的省份的水稻生产规模已经不高了。
所以在大米的供应?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