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战神》第620章


毕竟,每年超过1。2万亿的劳动力价值,被投入到各种建设当中,中华民国的战争准备不需要几年就可以完成了。
不过这规模太庞大了,军事建设根本就消化不了,公共设施建设加上科研活动都无法消化掉这么多的建设力量。
中华民国这个阶段,甚至是阔绰到,将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到山河治理和环境美化方面。
黄土高原的治理尤为庞大,到了1936年,中央拨款了500亿元投入到了黄土高原的治理上。
仅仅投入到黄土高原的治理费用,就相当于是美国经济总量的27%。
同时这一年收到的捐款数额,超过了100亿元,国民对于治理黄土高原还是很支持的。
这也充分的体现了什么叫做‘有钱就是任性’,中华民国现在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尽管不多,但是庞大的劳动力规模放在那里,世界第一的人均生产总值放在那里,能够动用的人力物力实在太庞大了。
有钱任性的中华民国,投入大笔资金治理山河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投入战争建设的规模足够大了,再庞大完全没有必要。毕竟地球就这么大,两千万大军和三千万大军,并没有什么区别。
对黄土高原连年的治理经费的追加,效果也很明显。此时的黄土高原的入黄泥沙已经在大量拦沙大坝的阻拦下大大减少。
入黄泥沙的总量,已经减少了50%左右,黄河水变得清澈了一些。
这是一个好兆头,说明治理方案切实可行。
同时西北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年年上升,灾害的发生率也在不断的减少,黄河水量也在明显上升。
黄土高原上的植被覆盖率恢复得最为明显,自从当初西北政府将黄土高原上的大部分人口都迁移掉之后,黄土高原上的植被已经没人去破坏了。尽管黄土高原上无法生长什么大树(没有地下水),但是一些低矮植被还是可以生长的。
而且每一个拦沙大坝,都可以形成一片绿洲。因为拦沙大坝拦截下的泥沙,可以为植被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黄土高原之所以贫瘠,就是因为雨水冲刷掉了这些含有养分的淤泥,年复一年的冲刷,就越来越贫瘠。拦沙大坝,将淤泥拦截下来,加上地势较低,下雨的时候有足够的水份,自然也就可以形成绿洲。
黄土高原上的人口,也因为大规模的治理而开始上升,这些人口基本上大部分,都是从事治理黄土高原的工作。所需的生活物资,基本上都是外地运输,当地基本上没有农业和牧业。只有养殖业,养殖业也都是圈养,饲料全靠铁路外运。
同时在黄土高原上,则发展出了一些矿业,不过这些矿业都是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全国这一时期,也进入了重点的排污治理。
全国各城镇,以及工厂、农场、养殖场,都禁止向河流排放污水和倾倒生活垃圾。每个出城镇都在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同时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集中处理。处理这些东西,成本是比较高的,不过中华民国这个时候不缺人力物力。
当然,也有一些生活垃圾,被集中起来,运输到了日本进行处理,日本也相应的发展处了垃圾回收产业。
中华民国此时的工业污染还算不是很严重,自从将那些高污染产业大量分包给那些经济殖民地发展之后,污染问题已经减轻了很多。
发展工业是难免有污染的,所以治理起来还是投入较大的成本。
没有那些高污染产业,加上此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治理,效果还是很显着的。黄河、长江等大河流禁止排污、倾倒生活垃圾,以及各个支流的治理,让那些大河流的喝水清澈了不少。
治理技术,也在大力研发之下,有了飞跃的发展,并迅速普及。
不过毕竟时代原因,很多污染还是不能把控的。例如空气污染,一些城市还是很严重。中华民国北方地区依旧是在用煤炭发电,就连南方也有不少火电站。同时石油的大量使用,汽车的尾气污染等等也还是不可避免的。
这是时代原因。
核电站之类的技术,还没有普及。不过中华民国第一座核电站,已经在西域行政区秘密修建了。
中华民国已经掌握核裂变技术了,理论和操作上都比较成熟了,不过原子弹却没有急着制造,倒是先把核电站搞出来了。
另外中华民国的国民高产值,实际上是建立在大量使用内燃机的基础上的。内燃机则要消耗石油,为了发展,石油供应价格很便宜,所以不可避免的是,整个国家对石油的惊人消耗。
石油的消耗,自然也就产生了大量的废气排放,所以空气污染问题一时半会没有得到什么有效的解决。只是将那些废气排放严重的工厂都转移到那些经济殖民地,好歹是缓解了一番。
不过这个国家的绿化面积,却是不断的上升。
南方本身就算是生态比较良好的地区,植被覆盖率很高。此时的南方,基本上是适合种树的地方都种植上了树木。
北方的绿化相比之下难一些,不过此时也是到处都种上了花草树木。并且开始对沙漠、戈壁滩发动反攻,遏制沙漠的扩张。
城镇绿化,也在持续的进行。各省各城镇,这个时候为了创造就业岗位,在城镇绿化上的投入非常大,基本上就是按照‘花园城市’一般的力度进行绿化。
当生产力达到了这个水平之后,建设出一个花园一般的国家,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难度。不过这个时期的建设还不是太彻底,毕竟军事建设还是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的,以及科研也是如此。
科研规模,经过三年的疯狂扩张。此时已经变得非常的庞大的,仅仅是从事和科研相关的劳动力数量就达到了一千多万人。
要知道,美国二战期间研发原子弹,只有二十万人参与而已。
第438章 最后的备战()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不远了,进入了1937年,中华民国进入了一个迅猛的发力时期。
五百万陆军部队的征兵,以及大量基层预备役军官的复员,并且大量扩招空军飞行员、海军军官。
空军飞行员的扩招数量非常惊人。而海军的军官培养数量,也疯狂扩张,军校里的海军学员暴增十多倍。
相比之下,陆军作为中华民国最传统的强势军种,其基层军官的培养规模依旧适应接下来的环境。
而空军和海军,未来的大战当中必然要大规模的扩张,不同于之前的时代,之前的时代不管是空军还是海军的规模都不是很夸张。但是工业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空军和海军规模将出现一个爆炸性的增长。
中华民国的这些决策,确保了在接下来的大战中,中华民国能够迅速组建大兵团进行作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的就是大兵团、大实验室、大工厂。
大兵团完全不是问题了,大量未雨绸缪的准备,规模远超任何一个国家,速度也是飞快。而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预测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精准,明确的知道当前要发展什么,要做什么准备。
而此时的世界各国,面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则依旧被时代的迷雾所笼罩,并不能清晰的预判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战模式,以及战争规模,还有战争科技等方面,也不如中华民国来得清晰。
而在大工厂方面,此时的中华民国依旧在疯狂的制造军工生产线,大量的流水线设备被制造了出来,尽管暂时还没有投入使用,然而战争一旦爆发的话,就能迅速投入生产。
在造船方面,不仅在朝鲜布置了大量的舰船产能,同时中华民国的各个造船台也已经重新恢复,并且还在陆续修建更大的造船台和船坞。
造船厂星罗密布一般的聚集在山东、江浙、福建一线,以及辽宁、朝鲜一线。各种配套设施也在不断的完善,军港也在沿海各地到处修建。
同时形成了以日本、琉球、台湾、菲律宾为一线的外围海上防御圈,大量的空军基地和防空阵地分布在此处,以此来保护经济发达的华东、华南沿海地区。
这意味着,就算是战争失利,中华民国也能够保住工业产能,进而立于不败之地。大工厂的条件也已经具备,并且有足够的保护能力。
大实验室方面就更不用说了,中华民国此时上千万人从事科研相关活动,所能动用的人力物力庞大到让其他国家绝望。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