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天八夜》第8章


“还有人建议,向上级汇报,干脆调离连队更好。”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还是定不下来。
这时连长站了起来:我看还是放在七班,不调为好。理由是:
(一)一调动就会引起怀疑,产生对立情绪,反而会促使矛盾激化。
(二)大陈对七班长还很尊重,服他管,别的班没有人能管得了。我看他也不会愿意到别班去。
连长讲完以后,乔指导员也站了起来发言,谈了自己的看法。我也同意老侯的意见,不能用简单的组织措施,代替思想工作。在七班怕出现问题,调到别的班就不出问题了?会议到此,已经明朗化了。一致意见,不动为好。要求支部定下来。
最后支部书记穆青做总结发言:我看今天会议开的很好。一开始思路没有打开,发言难免有片面性。有人主张调动一下,不管调到哪个班,都是想用组织处理来代替思想工作,指导员已经指出来了。还有同志建议调出连队,这更是没有风格了。我们不能把矛盾上交。上级把解放战士交给我们,就是让我们要教育改造他们,把他们争取过来,让这些有打仗经验的老兵,为我们服务,不就大大地增长了我们的战斗力吗?为了更好地团结改造他们,要我们全体党员都来做这个工作。
、要做好保密工作,不能有任何泄露,不能背后指指点点,一切还像以往一样,不能有丝毫不正常现象。如你本来和他关系很好,现在突然不理他了,或者你过去根本未和他打过交道,现在突然对他亲热起来,这都是不正常现象,会引起对方怀疑。
2、七班党员骨干要处处注意搞好团结,生活上互相关心,闲谈中,不要争强好胜,尽量谦虚谨慎,他们过来不久,以我军生活作风一时还难以适应,说错话,做错事,都可能难免的。不要大惊小怪,不要横加指责,不能讽刺挖苦,要善意耐心帮助,干部管理上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老是绷着脸孔用教训人的口气指责他们,要时常亲近他们,个别教育为主,不要随意在会议上点名批评,要使他们在这里感到温暖,感到愉快。决不能有任何歧视。
3、政治上要求全体党员,都要提高警惕。防止意外发生,特别是在战场上,防止出现叛徒,在编战斗小组时,就要注意人员搭配要适当。从战斗中考验他们。要确保不出任何乱子。这是我们每个党员最重要的任务。如发现可疑情况,及时向支部汇报。
支部大会结束后,连长又讲了一下明天行动的事,由于敌情严重,领导决定明天一早就出发。敌人想抢在我们之前占领涟水,我们要用双腿和敌人机械化比赛。
由于周围敌特较多,为了保密,起床时不要吹号,不要大呼小叫,用哨音代替。这是上级统一规定的。晚上回去要做些准备,以免明早起来,手忙脚乱。
为了行动迅速,团不集合了。以营为单位到时就出发。我们营,我们连仍然是后卫。
第七回“三不走”,传家宝
镜头如实跟踪:凌晨四时半,“叽,叽叽。”一长两短三声哨音,震荡着寂静的农村。唤醒了沉睡的战士,一百多人,闻声跃起。忙着穿衣扣鞋,忙着摺被打包。瞬间:有人外出解手,有人洗脸刷牙。接着,有的送还家具,有的打扫卫生,有的找桶挑水,有的拿盆打饭。这一切,乍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实际上井井有条,忙而不乱。这是冰冻长江,非一日之寒。战争年代,我抗日武装,无论正规军还是游击队,只要条件允许,无不天天如此,夜夜如此。虽然如此,并不是所有军队都能做到的。这只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才能做到。为什么?因为它是我军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它已成为我军的光荣传统。它是通过“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及各种制度、纪律、条令、条例、各种政策所要求而形成的。有的不仅形成制度,而且养成习惯了。如有一个不成文的要求,叫“三不走”。它的内涵就是:凡住一地,特别是民房,在部队离开时,必须要“借物已送还(包括损坏赔偿)、卫生要打扫,水缸要挑满”。其中一样未做好,都不离去。这已养成习惯,成为我军的传家宝了。
随着一声哨音,部队集合开饭。时间正好是五点。此时老乡也都先后起床,大多站在门外,看着即将离去的子弟兵。这时,各班都和房东一一道别。随着便是连里正副指导员挨家挨户检查群众纪律,无非是问各户少了什么,损坏了家具没有,再看看卫生搞了没有,水缸挑满了没有,征求有什么意见。当这一切做完了,最后才一总告别,这是老规矩,无须赘述。
五时半准时出发。全村群众站在村头,不断挥手以示送别。来到营部集合场,其他连队均已到齐。营长宣布八连前卫,机炮连跟进,然后营部、九连,七连最后。指定七连副政指穆青,负责全营收容任务,不准掉队。
由于在此休息了两天,体力得到恢复,今天又是第一天行军。个个精神抖擞,劲头十足,快速地向前迈进,以每小时0里的速度,一口气走了四十里,来到一个大村庄。在这里休息做午饭。各连均自动带开,分别在附近村庄,埋锅烧饭。不进民房,一律分散坐在打谷场、树阴下,等候开饭。
这时,有的在水塘边洗洗脸,有的在喝水,有的在交谈。突然有人敲竹板唱起来:“咳,咳,老天爷,真是好,听我说一段数来宝。我们出发他保佑,好人到处有好报。云障低,能见度小,蒋贼飞机来不了。头上不担心有干扰,耳边听不到机关炮。蒋介石南京急得跳,我们这里哈哈笑。”
“咳,咳,哈哈笑,哈哈笑,再过几天看热闹,七十四师大脓泡,涟水看我们枪胜炮,莫看你装备美国造,莫看你飞机头上绕,我们都是钢铁汉,从来不吃你这一套。人民力量比天高,要占涟水办不到,办不到。”这是七班老战士方伟成说的。他在淮南战斗负伤,昨天下午才出院归队。
穆青今天收容任务并不重。一共只有4名掉队的。除本连一名病员外,其余都是别的连队的。每个病号,均有一名副班长或老战士陪伴,帮助背背包、枪支,让病人空手走。这时病员顶多还有米袋、饭包和手榴弹而已。负担减轻了,走起来轻松多了,就不好意思再掉队了。部队正要开饭,他们也就赶到了。正好和大家一起吃饭。
第八回行军路上的故事会
下午一时部队又出发了。病员由于来的晚,就让他们多休息半小时才走。一时半以后,穆青又带着病员上路了。他为了给病员提精神,就主动提出讲一个故事给他们听听。大家马上鼓掌欢迎。于是他就讲了一个破除迷信的故事。题目就是“周恩来捉妖记”。
话说,936年年底,“西安事变”以后,周副主席从西安返回延安途中,不幸遭到土匪袭击,耽误了时间,错过了宿头。偏偏在大山沟里,迷失了方向。天又渐渐黑了下来,找不到一个村庄,遇不到一个行人。心里很急。他们一行五个人,五匹马,只好顺着一条小山沟,慢慢地往前闯。一边走,一边向两面山腰搜索。不知不觉来到一个三汊沟里。这里是发大水时,两条山沟交汇处,冲出一片山凹小平坡。突然在小平坡上发现一点灯光。大家高兴极了,马上策马而飞,转眼到了面前。原来不是村庄,也没有房屋,只有三个窑洞,住着三户人家。周副主席从马上跳下来,警卫人员都下了马。向前敲门,由于人马到了门口,三户人家都主动开了门。原来三户都是五十岁老人,只有一个头十岁的小女孩。每家也只是一间小窑洞,无法借宿。只好打听前面的情况。老人告诉他们,再走五十里才有人家,也都都住的窑洞,没有村庄。
“难道这里没有一户大户人家吗?”周副主席问。
“从前是有一户大户人家,十多年前,搬到西安去住了。”一个老汉答。
“他人走了,房子也带不走。”一个警卫人员说。
“对,房子还在,就是没有一个人敢住。”老汉说。
“为什么?”警卫员问。
“最近几年,不知何处来了一个妖怪。”老乡答。
“那有什么妖怪,瞎说。”四个警卫员都摇摇头,不相信。
“你们不相信,我带你们去看看。”老乡说。
“离这有多远?”周副主席问。
“一里不到。”对方答。
“好,请你带我们去。”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老乡回屋里不知拿了什么东西,手一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