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绷紧世界--凡人软哲学》-凡人软哲学-第7章


二、动力学第二定律:复杂事物范畴的变动主要由其内部冲突决定。
对于复杂的事物,外界对事物的影响已经不是非常重要,也就是事物的稳定性很强。这时候,事物范畴的变化更多的是由于其内部性质的变化,使外部联系对事物的影响相对加强或减弱。所以,对复杂的事物,主要是将外部环境当作其范畴和性质变化的条件,而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其内部联系的相互作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内因。
在复杂事物的内部,包含着丰富的内部相互作用。为了掌握事物性质的目的,需要把握这些内部联系。面对成千上万的内部联系,虽然它们是有限的,但也常常超出人的认知能力,这就需要使用一些方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找出事物内部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矛盾斗争往往最具有戏剧性、决定了事物的性质,给人以事物的发展就是矛盾斗争的深刻印象。毛泽东将其归结为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矛盾法,其核心总结为:1、该办法适用于复杂的事物,越复杂威力越大;2、从事物内部寻找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3、抛弃单一性,即抛弃事物由单一的原因来决定其性质的思想,以事物的发展主要是事物内部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来推动的为前提,承认事物内部不可化归为单一性的多样性,承认矛盾的两个方面斗争的动态、力量可互相转化的特点,而矛盾的双方共同又构成了事物本身,这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双方就像一根绷紧的皮筋两端,谁也离不开谁,谁也不会屈从于谁。
上述的矛盾法,主要的是一种方法,是研究事物发展的有力工具,它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事物要足够复杂。这个矛盾法,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辩证法是有区别的。通常所说的辩证法是指逻辑上的矛盾律,当断言具有某一性质时,必然存在具有相反的性质。这是逻辑的要求。比如,香的存在,必然有臭的存在,否则也就无所谓香,这种香臭互依即是同一性,香和臭形成一对矛盾。但这种矛盾只是存在于认知逻辑上的矛盾。在实际事物上,这样的矛盾的两个方面也不一定会发生联系。逻辑矛盾的双方并不是当然的会相互斗争,比如香与臭的冲突并不存在于人类社会,对于人类社会,只有以利益标准划分的矛盾部分,才会互相斗争,而这是人追求利益的本性决定的,香人与臭人是不会斗争的。矛盾法所要寻找的是现实的矛盾,而非抽象的逻辑的矛盾,为了区分,我们可以将现实的矛盾称之为冲突。发现冲突只能从事物的具体的内部联系中寻找,冲突必须具有现实性,才真正影响事物发展,也即是我们常说的特殊矛盾。现实中斗争着的特殊矛盾就是冲突。抓住斗争的特殊矛盾,就能把握发展的规律。
在一个事物内部,可能同时存在很多对冲突,但是我们往往发现最激烈的冲突实际上确定了事物的发展,我们称之为主要矛盾。事物的变质,最终就是其划割内的主要矛盾关系的改变。
上述这种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分析法,实际上可以扩展到事物和外部的关系上。其依据在于,事物总是与外部联系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更大事物的一部分。这样,发挥事物生存发展的极大法则,最有效方法也是将该事物放入到更多的冲突斗争中,使之获得更多的外部联系。就事物发展的极大法则来说,最重要的外部联系实际上就是与该事物斗争的联系,事物从这种外部斗争获得的养份,是最剧烈影响事物迅速成长的因素。熟悉中国通讯行业的人都认同,没有中兴、华为的激烈市场竞争(虽然很残酷),这两个企业都不可能成长到现在的规模。
矛盾的分析方法,既适用于最小原理的分析,也适用于极大法则的分析,成为一种基本的有效方法。正是因为矛盾法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将矛盾法绝对化,上升到一种适用于所有情况、硬性僵化使用的地步,甚至登峰造极无聊到“软久必硬,硬久必软,软是为了更好的硬,硬是软的目标”之类软和硬的“辩证”套用。事实上,冲突只是联系形式的一种,大量的联系并不带有冲突的性质。在没有冲突的情况下就要直接以联系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的发展。这样,我们在应用矛盾法这一利器的时候,不能无中生有地认定一些矛盾,而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寻找冲突,这可以说是有效使用矛盾法的最根本要求和条件。
这章经过庸俗化,相信众凡人不会再觉得辩证法玄妙无比,也能用来干点实事了。再总结一下要点,极大法则与最小原理构成了事物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对矛盾。最重要、最剧烈影响事物发展的就是冲突这种联系。以冲突为核心,研究事物发展规律的方法为矛盾法,越复杂的事物矛盾法越准确也威力越大。
第四章 主观和客观,宇宙的绷紧
讲来讲去,都围着“理”的本源打转,对人生意义的问题,连碰都没碰过。到底一进入实质性问题,就感觉底气不足,资格也浅,凡人能从生活里咂出个啥味道?话虽如此,但是我们不也搞出好多公式解决了“事物”的问题了吗,再接再厉,看能不能咂出点新味道。
接着本篇开头所说的,人生意义只能在主客观的相互作用里寻找。爬山最安全的是走迂回道路,人生意义主要在主观方面,我们要从“客观”的含义来迂回入手。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在主观出现之前,无所谓客观,只能说世界是一群无穷无尽的联系之海。主观出现之后,客观才同时产生了。所以,到哪里去找“客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兜了一圈,看来还得回老巢“主观”那里去一趟。
把我们脑海里的“客观”拿出来仔细端详,可以发现实际上我们在两种含义上使用“客观”。第一种含义,客观仍是无尽的联系,称之为“原始客观”或客观。第二种含义,则是“桌子”、“凳子”、“玄武门事件”等所谓的客观事物,也就是划割成团的联系,这个含义的客观我们称之为“事物客观”。“事物客观”实际上是通常使用“客观”所暗指的含义。但是,“事物客观”其实不能称之为客观,“事物客观”是依赖主观的,没有主观的存在,“桌子”的存在也就失去了依据。“事物客观”已经包含了主观的作用,既通过主观划割来赋予原始客观以意义,只不过因为最小划割对于认知的拓扑性或准客观性,使我们认为这些客观事物是不依赖个体主观的。原始客观被赋予意义是通过在最小划割而后概念化成各种“事物”来完成的。本质上说,客观获得意义,也是来源于认知的有限性这个缺陷,是主观认知不得已而为之。那么,再想一下,平常我们的脑子里充满的是不是都是“事物客观”,哪有“原始客观”的影子?就像我们买衣服,看到的是各种款式,想都不会想它们是布料做的。这不是责怪主观,而是因为主观确实无法把握原始客观那无限的联系,只能尽量忘记它,就像我们对待痛苦一样。主观的运用不是直接发生于“原始客观”,而是与“事物客观”相互影响。这样,我们找到主观和客观发生关系的模式:原始客观…划割赋意…主观,或者原始客观…事物…主观,也就是说主观和客观不是直接面对面发生作用的。
这个关系模式,咋一看无关重要也说明不了任何问题,但是下一步我就要开始推演了,让它发展成一个人生观体系。
首先划割是主观和客观之间发生关系的纽带。这样的结果是划割使主观和客观之间形成一种张力。当主观受客观束缚较大时,客观在主观看来是丰富而强大,不断刺激主观进行大量的划割,推动主观不断壮大而试图摆脱客观束缚,从而在主观和客观之间产生“排斥力”。人类发展历史上人的主观性不断增强就是证明。当主观脱离开客观进入虚幻境地之时,认知依然会以划割为工具,但是划割的准客观性,又会将主观拉回客观,使主观和客观之间形成“吸引力”。
看出来了吗?这种情形,划割很像一条弹簧,两端分别系着主观和客观,当主观与客观“距离”太近时就推开它们,当主观与客观“距离”太远时就拉近它们。如果这种张力发生了断裂,就意味着“划割”不再发生,既主观的死亡,或者主观脱离开客观而滑落进完全的幻觉既主观的疯狂。当看到有人站在街边,戴着大沿帽,裸露着身体,?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