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死鬼》第2章


校瓤梢耘跏榇笮Γ挚梢云烦鲎掷镄屑涞乃崽稹?br /> “儒以文乱法”,“乱”的是既成的规矩和法则。一件事物或这一条规矩,既然既成,就说明它已经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和潜力。文学也是这样。因而,需要“破”,需要“乱”。对于《三国演义》、《红楼梦》这两本书,王小山是上述动作的最佳人选——因为他有才华天马行空的才华,有呵佛骂祖的勇气,有提炼现实的能力,更主要的,他热爱《三国演义》、《红楼梦》。
爱一个人,其关键之处和用力表现之处,不是带她去吃哈根打斯,而是把她带到床上。贾宝玉真爱的是薛宝钗,因为有人的健康的欲望在里面,而他和林黛玉的卿卿我我你唱我和,类似于哈根达斯,是一种虚假的应景的遵循传统的小花招。因而,爱《三国演义》爱《红楼梦》,不是把它们买回家放在书架里供着,也不是时不时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批判别人如何“糟蹋”,而是“乱”它们,“破”它们,以雨露浇灌之,以当下的想法改变之,让它们重新焕发出青春,让读者在重新阅读时发笑。
这就是王小山所做的工作,这项工作说不上伟大和开天辟地,但是,在当下的口口声声“发扬传统”的社会里,这的确需要勇气和才华——我已经可以想见,当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无数板砖拍向王小山了。有多少爱可以乱来,就有多少板砖必须承受。
骂完活人骂死人
2000年五月,王小山做出了他无数次不重要的抉择中的一次抉择到广州的南方都市报当娱乐编辑,其时,他从北京回吉林四平老家,此前一个月他刚刚辞去中构网的主编职务。在2000年底经历了网络泡沫的黑暗岁月之后,有人对王小山的超前眼光大为佩服。其实,熟识他的人都知道,这并不是他有眼光,只是他并不喜欢干一份长久的工作。
王小山在广州度过了将近两年的时间,这是他干得最长的一份工作。对于一个将忍耐心仅放在游戏上的人,两年确实到达了他的极限。他对工作好比伊丽莎白·泰勒对男人,骤升的热情往往因为许多意外而散失。两年的娱乐编辑生涯,王小山收获甚丰包括金钱、在媒体圈的知名度以及与吹捧成正比的网络谩骂。王小山更大的成绩是来自于他在南方都市报上开设的“大话明星”专栏这很容易理解,娱乐八卦是他感兴趣的,但他仅仅是个业余的爱好者,而骂人,他却是专业的,刻薄但你抓不到空子,所以他一路骂下来,居然也没人跟他打官司。这种专业的态度,使得他在大话明星的专栏停歇了几个月之后,他就在北京的京华时报上重操旧业。如果说王小山还有个执著的追求的话,那就是几年如一日地骂人。
当我们回过头来,不得不佩服王小山是聪明的,带着点文人的世故和狡猾。他在广州“大话明星”,实则是在玩弄名人,大活人。他回到北京后“玩弄名著”,更是赤裸裸地玩弄古人,都是死人。王小山打了个漂亮的地域差。广州是华南重镇,自古是通商口岸,但在文化上,却是自成一体的,与中原文化历来存在着隔阂。所以,王小山在广州隔着黄河长江一个接一个地开骂,赵忠祥余秋雨崔永元白岩松张艺谋,一个都不能少。由于骂的都是北方人(广东人把岭南以北的人统称为北方人),所以广东人就当是看着笑话,由于这些名人跟广州大都没什么关系,所以不伤及到本地声誉,宣传部门也就由着他胡来。墙内开花墙外香,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他的文章在大江南北流传,再加上他早先的网络知名度,他就如此这般确立了“名人杀手”的地位。回到北京之后的王小山,自然不能再骂这些名人,在京城他们都是有头有脸的人,搞不好赵忠祥余秋雨就要跟他法庭上见。所以,这次他搬出了老家底,凭着少年时读的几本古典名著,就开始乱点鸳鸯谱了。在他笔下,刘备有四个老婆,而且据说还写了回忆录《我的野蛮女友》;西门庆成了薛蟠的经纪人,这次轮着薛蟠吃潘金莲的豆腐……还好施耐庵曹雪芹都做古几百年,苦就苦了刘备等人的后人。把古人挖出来鞭尸,是中国文人的传统,到了王小山手上,更是变本加厉了,摆明着就是“玩弄”,你能怎么着,有本事你从棺材里吐一口鲜血来看看……
前娱乐编辑王小山在京华时报的专栏,倒是能看出他在南方都市报磨练的歪门邪道什么流行就起什么样的标题:“东京爱情故事”、“激情燃烧的岁月”、“春节联欢晚会”,浮躁的写作恰好满足了一批浮躁的读者。在这点上,王小山好比一个整蛊高手,你怎么难受他就怎么整,挠到你的痒痒处却不肯放力。据说他的专栏招到许多读者的抗议,最多一次京华时报一早上就接到了四个读者的电话,说是对王小山的文章忍无可忍了。这就让我想到了某些香港脚患者,按说这个病不难治,但这些人就是不治,不治的理由很简单,无非是图边抓伤口边哼哼的那个爽劲。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王小山的文章,对相当一批的读者来说,就好比那香港脚,看着难受,不看呢,连抓痒的那个爽劲都没了。最好的办法呢,就是把脚砍掉,从自己做起,封杀王小山。但是这样呢,你又得想办法,如何身残志坚。
序二:王小山的山
那天,报社副总编很严肃地告诉我:“今天有四个人打电话,说对王小山的文章忍无可忍了,要是还登他的文章,他们就不再看《京华时报》的坐家版了。”问题相当严重,坐家版每天有五个不同作者的五篇文章,看报不像看电视,愣塞个卫生巾痔疮栓的广告你想躲都没法躲,不喜欢王小山,你可以不看他,去看别的啊,至于连整个版上其他宣传好人好事歌颂太平盛世的精神食粮都要一起扔掉吗?居然还是四个人同时打电话,算不算绝后我不知道,这事在我的经历中绝对是空前的。
对一个人的文字不喜欢很正常,但不喜欢到恨的地步实在罕见。所以我赶紧打电话问王小山:“你丫是不是在外面有仇人想毁你啊?”
不想探讨“不喜欢”是不是可以作为不容忍的理由,王小山的文字在坐家版上的存在让人不能忽视、想躲都躲不了的事实却是无疑的。有人曾经给我打电话骂王小山的“玩弄名著”是“放屁”,但他承认“看看王小山今天又放了什么屁”是他阅读报纸的最大悬念。
四大名著的基本情节和人物的命运纠葛,在王小山的玩弄之下不露声色地演绎着现代生活的娱情声色,可谓巧矣。但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这不是我个人阅读王小山文字的最大乐趣,在文字和说话上,像王小山一样聪明甚至比王小山更聪明的人我每天都可以碰上——宝玉和熙凤攒春节晚会、曹操闹出“英雄傻逼”等情节如果说看出来的是王小山的聪明机智的话,张三的爱情故事等情节里倒是真能让人看出王小山脆弱而纯情的一面——当然,脆弱与纯情现在现代社会里存在的空间越来越逼仄——所以王小山从根本上来说还不是一个现代人。
有一天在街上碰见俩人吵架,光吵,不动手(在这一点上,北京男人越来越南方化了)。一个戴红箍的交通协管员拦住了一骑车闯红灯的,结果是那闯红灯的愣把那执行公务的说得没理了。在北京,比王小山能说的多了去,比王小山看书多的也大有人在,但是能把歪七扭八的事整成“玩弄名著”的,可能只有王小山一人。所以后来当王小山说想自己把专栏停下来的时候,当初骂他的人瞪大了眼睛问:“为什么?”
本文开头提到的惹祸的那篇稿子就是这本书里关于吕布的一段。说吕布死后想重新托生。阎王问他想做什么人,他宁愿当仇人刘备的儿子也不愿意受累托生为牛马。最后对主题揭示也是非常到位——吕布说:“只要能害刘备,再做次儿子也没关系,反正我做习惯了的。”把《三国演义》中吕布这个人物朝三暮四、有奶便是娘的小人嘴脸写得非常传神。作为坐家版的责编,我个人认为这是王小山专栏中写得最为成功的文章之一,但是老总认为这是偏见,是因为我和王小山的三国人物观上臭味相投——我想这没法解释。
嬉笑怒骂指东打西,王小山身上仍然明显地印着一个网络写手的胎记,当这种胎记挑战某种阅读习惯的时候,从网络走到纸面上的文字就带着一种先天性的别扭。
而其实王小山不是一个别扭的人。无论是文字还是为人,王小山给我的感觉甚至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