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即表现为一般和特殊形态的第二种划分。
(3)同样,或许“可描述”即可以表达;或许“不可描述”即不可表达。这就是这些(词语)的含义。……此即表现为可描述和不可描述形态的第三种划分。
(4)同样,或许“存在”即实际(表现)在存在的形态中;或许“非存在”即它(存在)的反面。此即所谓“存在的和非存在”第四种划分……〕
…… 294
印度哲学782
五 佛 教
佛教虽非印度哲学之正统,但在各派中它的经典流传下来的最多。本节仅选录了其中极少一部分,而且内容不一定都是有关佛典中的全部核心思想或代表性论述。以下所摘各典均据《大正新修大藏经》版本。摘录者重新加了标点。
(一) 中阿含经①
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所以者何?摄受一切众善法故。诸贤,犹如诸畜之迹,象迹为第一。所以者何?彼象迹者最广大……。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
云何为四?
谓苦圣谛、苦习(集)
、苦灭、苦灭道圣谛。诸贤,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
云何爱习苦习圣谛?
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于中若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习……
云何爱灭苦灭圣谛?
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若解脱,不染不著,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云何苦灭道圣谛?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中阿含经》卷第七)
若有此则有彼,若无此则无彼,若生此则生彼,若灭此
①瞿昙僧伽提婆译,见《大正藏》第一卷。
…… 295
82印度哲学
则灭彼。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一)
五比丘当知,有二边行,诸为道者所不当学:一曰著欲乐下贱业,凡人所行;二曰自烦自苦,非贤圣求法,无义相应。五比丘,舍此二边,有取中道,成明成智,成就于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觉,趣于涅槃,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谓为八。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六)
(二) 杂阿含经①
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观此五受阴,是生灭法,所谓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
云何色集?
云何色灭?
云何受、想、行、识集?云何受、想、行、识灭?爱喜集是色集,爱喜灭是色灭,触集是受、想、行集,触灭是受、想、行灭,名色集是识集,名色灭是识灭。……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复次,彼色是无常、苦、变易之法,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离灭尽,离欲寂没,余色受阴,更不相续,不起不出,是名为妙,是名寂静,是名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槃。云何受受阴?谓六受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受阴。复次,彼受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云何想受阴?谓六想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想,乃至意触生想,是名想受阴。
复次,彼想受阴,无常、苦、
①求那跋陀罗译,见《大正藏》第二卷。
…… 296
印度哲学982
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云何行受阴?谓六思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思,乃至意触生思,是名行受阴。复次,彼行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云何识受阴?
谓六识身。
何等为六?
谓眼识身,乃至意识身,是名识受阴。
复次,彼识受阴,是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杂阿含经》卷第三)
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杂阿含经》卷第十)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缘起法法说、义说。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缘起法法说?
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是名缘起法法说。云何义说?
谓缘无明行者,彼云何无明?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闇无明大冥,是名无明。缘无明行者,云何为行?
行有三种:身行、口行、意行。缘行识者,云何为识?谓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缘识名色者,云何名?谓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此色及前所说名,是为名色。缘名色
…… 297
092印度哲学
六入处者,云何为六入处?
谓六内入处:眼入处、耳人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缘六入处触者,云何为触?
谓六处身: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缘触受者:云何为受?谓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缘受爱者,彼云何为爱?谓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缘爱取者,云何为取?四取: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缘取有者,云何为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缘有生者,云何为生?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缘生老死者,云何为老?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柱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駮,闇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是名为老。
云何为死?
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身灭,舍阴时到,是名为死。此死及前说老,是名老死。是名缘起义说。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卷第十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捺鹿野苑中仙人住处,尔时世尊告五比丘,此苦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此苦集,此苦灭,此苦灭道迹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圣谛智,当复知,本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苦集圣谛,已知当断,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集灭,此苦灭圣谛,已知当知作证,本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以此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当修,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复次,比丘,此苦圣谛,已知知已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
…… 298
印度哲学192
时生眼、智、明、觉;复次,此苦集圣谛,已知已断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灭圣谛,已知已作证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出,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诸比丘,我于此四圣谛三转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觉者,我终不得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为解脱为出为离,亦不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已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生眼、智、明、觉故,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得出得脱,自证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世尊说是法时,尊者憍陈如及八万诸天,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尔时世尊告尊者憍陈如者:知法未?
憍陈如白佛:已知,世尊。复告尊者憍陈如:知法未?
拘邻白佛:已知,善逝。尊者拘邻
小说推荐
- 法哲学原理或自然法和国家学纲要
- 作者[德]黑格尔译者:范扬、张企泰 1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法哲学原理或自然法和国家学纲要〔德〕黑格尔著范 扬 张企泰译 2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一书评述贺 麟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是他任柏林大学教授的第三年(1821年)出版的。据库诺。费舍报导,黑格尔自1818年到柏林大学任教以后直到1831年死时
- 最新章:第101章
- 哲学辞典
- 作者[法]伏尔泰译者:王燕生译者前言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代表人物。他战斗的一生及其思想在近代法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异常深远,可以说超过了许多法国大思想家,有些史学家甚至说若没有伏尔泰便哲学、散文各个方面都有杰作,而宣传启蒙思想的活动则是他战斗的一生中最突
- 最新章:第155章
- 自然哲学
- 作者[德]莫里茨·石里克【由文】原编者序 自从维也纳大学哲学教授莫里茨·石里克被一个疯子杀害以来,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二年。不仅在奥地利,而且在全世界的哲学史上,石里克已留下了他个人的痕迹 石里克给他的朋友们和学生们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象。其原因何在?他的目标不是在于要发展一种新的哲学体系,而是要教导一
- 最新章:第20章
- 艺术哲学
- 作者[法]丹纳,傅雷 译第一编 艺术品的本质及其产生第一章 艺术品的本质一我的方法的出发点是在于认定一件艺术品不是孤立的,在于找出艺术品所从属的,并且能解释艺术品的总体。第一步毫不困难。一件艺术品,无论是一幅画,一出悲剧,一座雕像,显而易见属于一个总体,就是说属于作者的全部作品。这一点很简单。人人知
- 最新章:第81章
- 老张的哲学
- 作者:老舍第一老张的哲学是“钱本位而三位一体”的。他的宗教是三种:回,耶,佛;职业是三种:兵,学,商。言语是三种:官话,奉天话,山东话。他的…三种;他的…三种;甚至于洗澡平生也只有三次。洗澡固然是件小事,可是为了解老张的行为与思想,倒有说明的必要。老张平生只洗三次澡:两次业经执行,其余一次至今还没有
- 最新章:第33章
- 西方哲学史
- 作者[英]罗素译者:何兆武、李约瑟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西方哲学史上卷〔英〕罗素著 1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上 卷〔英〕罗素 著何兆武 李约瑟 译商 务 印 书 馆196年。北京 2BertrandRuselAHISTORYOFWESTERNPHILOS
- 最新章:第238章
- 法哲学原理
- 作者[德]黑格尔(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译者:范扬、张企泰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一书评述 贺麟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是他任柏林大学教授的第三年(1821年)出版的。据库诺。费舍报导,黑格尔自1818年到柏林大学任教以后直到1831年死时,他总共讲授了《自然法与国家学或
- 最新章:第86章
- 哲学的改造
- 作者[美]杜威 1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的改造〔美〕杜 威 著许崇清译 2目 次第一章 哲学的在变化中的概念…1…第二章 哲学改造中的几个历史因素…1…6第三章 哲学改造中的科学因素…3…1第四章 关于经验和理性的已变的概念…4…5第五章 理想与现实的已变的意义…6…2第六章 论理改造的意义…8…
- 最新章:第28章
- 足球的哲学
- 足球的哲学[作者名 冬天的文字[类别 天下足球[最后更新时间 2013-11-28 11:08:34.0第一百三十一章 夜晚访客[本章字数:2066 最新更新时间:2013-09-25 22:58:24.0 胡涛兴奋的庆祝着,他向我跑来,一把将我抱起,剩下的队员却无动于衷,这个时候,许家国居然冲进了
- 最新章:第15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