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论语》第77章


【现实解说】目标坚定,手段是可以变化的。所谓解放思想,往往就是不要拘泥于手段的意思。
19。32(16。6)★★
孔子曰:“伺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译文】孔子说:“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君子还没有谈到的话题你就先说了,这是急躁;君子已经谈到了,你却不发表意见,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
【解析】说得好听这是跟君子说话的规矩,说得直接一点,社会生存法则。
陪上级说话,话题要由上级来领,这样你才知道上级喜欢什么话题;上级的话,你要顺着往下说,这样上级就有兴趣;说话的时候要看上级的脸色,上级都不爱听了,你还接着说,那就是瞎子。
大概,这也是孔子的经验之谈。
【现实解说】在职场混要小心谨慎。
19。33(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解析】戒色、戒斗、戒贪,总之,想什么就戒什么。不过孔子的意思不是彻底戒除,而是不要过分,要控制。
年轻的时候,好色;年长一些,好争好斗;老年,人会变得比较贪。
孔子到了老年,回顾一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个结论非常正确,是人性的体现。遗憾的是,孔子晚年,老年痴呆的作用下,自己也有些hold不住了。
【现实解说】欲望的力量非常强大,戒什么不戒什么,往往取决于外部条件而不是自己的头脑。譬如戒色,如果一个年轻人有钱有貌,怎么戒?如果一个年轻人又穷酸又长相平平,不用戒他也捞不着。譬如说戒贪,一个普通老人,没权没势,贪又能贪到哪里去?一个老人,大权在握并且打死不肯让位,还缺乏监督,怎么可能不贪?贪大贪小而已。
19。34(16。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解析】君子三畏是有道理的,不过需要解说。
天命,说起来简单,但是什么是天命?你怎么知道天命?如果不知道天命是什么,怎么敬畏?孔老师说了,他五十岁才知天命,我们可能六十岁才知道,那这六十岁之前怎么办?岂不是提着猪头找不到庙门?确实有这个问题。
知天命不容易,于是退而求其次,认天命总行吧?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某件事情你尽了全力还是失败,那你就认命吧,就把这当成天命吧。这样的话,挫败感就会小很多,心情就会好很多,就能多活几年。
孔老师其实一直不认命,直到周游列国回到卫国的时候才勉强认命。
畏大人并不是对权贵唯唯诺诺,事实上孔老师也不是这样的。畏大人不是畏大人之政,而是畏大人之人,在地位比你高的人面前,是应该保持恭敬的。对权贵的行为可以不耻,但是权贵本人往往是比较有修养的,与他们还是应该和谐相处。
畏天命是精神层面的,畏大人是人际层面的,畏圣人之言则是言行方面的。圣人之言,往往是对于言行有指导意义的,因此更加具体。
总之,人要有所敬畏,才会对自己的言行有所规范,说话做事才会有底线。
小人根本不知天命,明知做不到还非要做,就是无知者无畏。不得不说的是,孔老师有一段时间就干这样的事情,结果是四处碰壁。所以在孔老师自称“天生德于予,桓雎其如予何?”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狎大人,就是当面不给权贵面子。这是很危险的,俗话说是找死,实在没必要,就算你很勇敢,也没有必要。
拿圣人的话不当回事,任意解释,这就是“侮圣人之言”,这很容易招来批判甚至谩骂,也很危险。糟糕的是,笔者现在好像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尽管笔者态度很严肃,也很恭敬,可是也很难避免被人骂。没办法,既然孔老师当过“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的小人,笔者当个“侮圣人之言”的小人也就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了。
【现实解说】圣人的话要听,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肯定有道理的。但是,不能全听,否则就是颜回的下场。
19。35(16。1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应该向谁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解析】当个君子真的不容易,不说别的,每天就是这九思,怎么也要一个小时才能思明白。当然,习惯成自然之后,能轻松点。总而言之,当个君子,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既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也要考虑自己的良心。
不过,比君子还累的是伪君子。
九思之中,前面八思伪君子都是要思的,而且跟君子的思没区别,否则就不像个君子了。伪君子和君子不同的是第九思,也就是看到利益的时候。君子要见得思义,伪君子比君子多一思,先是见得思义,思明白之后,又见义思得。
譬如君子和伪君子都是大学老师,平时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都一样,都很受人尊重。突然,要涨工资了,可是名额有限。君子算了算,有比自己更符合条件的,于是放弃了。伪君子算了算,有比自己更符合条件的,于是,暗中想办法通过门路或者权力修改条件,最终把涨工资的名额给了自己。
当君子,难;当伪君子,难上加难。
【现实解说】很多人当君子就是为了当上伪君子,没有监督的权力和暗箱操作造就了大量的伪君子。所以,伪君子主要由制度造成。一个好的制度,能让伪君子成为君子;一个不好的制度,能让君子变成伪君子。
19。36(17。12)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译文】孔子说:“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以小人作比喻,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吧?”
【解析】窬(音于),在墙上或者门上打洞的意思。
色厉内荏,这个成语出于这里。
穿墙打洞的小偷就像穿墙打洞的老鼠一样,色厉内荏是当然的。问题是,孔老师怎么要拿小人作比喻,小人就是小偷吗?还是只有小人才当小偷?还是小人中的小偷才是色厉内荏的,君子中的小偷就是气宇轩昂?
估计,这是孔子跟某人争吵之后,说了这段话来表达自己很瞧不起这个人。
【现实解说】小明的作文这样写道:我数学只考了七十分,回到家里,爸爸色厉内荏地批评了我。
19。37(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解析】孔老师很谦虚,不知道这是在讲课还是与客人聊天。看起来,做到忠信比较容易,像孔子那样好学不容易。总体来说,鲁国的民风还是不错的。
【现实解说】任何时候不要自己吹得太完美,要懂得谦虚,然后恰当地指出自己的优势,这样更有说服力。
19。38(7。12)★★★★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孔子说:“如果富可以通过努力去得到,就算给人执鞭当仆从,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是通过努力就能得到的,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解析】从孔子的身世看,孔子对富贵的渴求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所谓可求,意思是通过某种努力就一定能得到。不可求呢?就是通过努力也不一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