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第41章


或者在有的假设里没有被撞到。
有趣的是,那人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改变。这细微的差别,带来一系列的蝴蝶效应,同一个人,也许因此撞了好运,也许变得很倒霉。
这话题转回到教育。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严肃的、由不得半点马虎的话题。然而,教育也是有特殊性的。就教育的目的来看,每个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不同的。尽管家长们都会说:“希望孩子有出息!”——可是,“出息”的标准是什么呢?
甚至,每个孩子也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他生长的环境、遭遇的事情、父母的关系、学校的教育、相貌和体态……世界在复杂的联系中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地塑造着他。每一个孩子都是罗拉,或是是被罗拉撞到的人。世界就是如此神奇和充满玄机。
对于为了孩子日夜操劳的父母们来说,往往会带有一种希望,就是在某本书、某个事例中找到教育孩子的金钥匙。这把钥匙真的存在吗?
每一个孩子都是正在被塑造的人。世界是如此复杂多变,父母的小宝贝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说到底说是: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告诉家长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在多变的世界中健康成长。
这是世界上著名的教育家们毕其一生探寻的真理。本章我们试图将几种在世界上颇有影响力的教育方法做一简单的回顾。这些教育方法,都经过了时间的历练,可谓教育园地的奇葩,但限于篇幅,我们也只能是摘其精要而已。
我们仍然要强调的是,在这些看似具有普遍的真理下,不要忘了每一个孩子一个特殊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动,需要走自己的路。
家长们尤其不要忘了自己的影响力。正是家长的影响力,决定了孩子睁眼看世界的眼光。家长们是守候孩子的天使,家长的教育就是给孩子插上隐形的翅膀,或强有力,或软弱,或色彩缤纷,或色调单一。家长将引领孩子在如罗拉般紧急关口,做出怎样的选挪,以及带有何种心态。
这把金钥匙正在家长们的手中。在家长们“特立独行”的实践之外,教育家的建议变得毫无意义。
1.卡尔·威特:全能教育法
1800年,德国乡村牧师卡尔·威特有了一个儿子——小卡尔·威特。然而,小卡尔·威特却是一个很不称心的婴儿。父亲悲伤地说:“这是造的什么罪孽呀!上天怎么给了我这样一个傻孩子呢?”可是,卡尔·威特有儿子的消息却不胫而走,从此,周围人们就多了一桩事,那就是议论小威特的成长。
原来,在教育方面有着独特见解的卡尔·威特曾经立誓言,要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一位非凡之人,以证明自己的见解是正确的。那么,他的见解跟当时的教育思想有什么冲突呢?
当时的人们认为,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天赋而不是教育。对于儿童的教育应该始于七、八岁。而卡尔·威特却认为,对于孩子的成长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对于儿童的教育也必须与儿童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
尽管儿子不尽如人意,卡尔·威特还是踏踏实实地实行自己的计划。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教育下,小威特四、五岁的时候,在各方面的能力就已经大大超出了同龄的孩子。7岁的时候,小卡尔·威特已经远近闻名了。全国各地精英带着怀疑的态度来考他,无一不是吐着舌头回去的。9岁的时候,小威特在国王的特批下进入大学学习,那个时候,他已经可以熟练的翻译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以及希腊语的诗词和文章,对于文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也十分丰富。14岁的时候,小威特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还在汉诺威做了不用底稿的数学演讲。等到小卡尔·威特18岁的时候,他已经成为柏林大学的一名教授了。
卡尔·威特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虽然孩子的天赋千差万别,但是在适当的教育下,禀赋低的孩子所取得的成就完全有可能超过禀赋高却没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他们用橡树做例子说:如果按照理想状态生长的话,一颗橡树可以长成30米高,但是要真长成30米高是很困难。一般可能是12米或者14米左右。倘若环境不好,则只能长到6…9米。但是如果好好待弄,像树或许可以长到18米基至25米。同样的道理,既使生长下来具备100度潜能的儿童,如果放任不管,充其量只能成为20或30度的成人。但如果教育的好,就可能达到具备60甚至90度的成人——也就是说,可能实现其潜在能力的六成甚至九成。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儿童的潜在能力达到十成。
卡尔·威特还认为,儿童的潜在能力是不断递减的。一个具有100度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的话,即便教育得非常出色,也只能成为具有80度能力的成人;倘若到10岁开始,至多也只能具备60度能力了。卡尔·威特主张从孩子出生起就进行教育。他认为,孩子出生到3岁之前,大脑接受事物的方法和以后不同,他们对事物的记忆不是对其特征进行分析之后才记住的,而是通过观察,将事物印象原封不动地做了一个“模式”印进大脑中,这段婴儿时期的“模式教育”将决定孩子的一生。
卡尔·威特对儿子的教育是严格的,但是他并不是把教育建立在儿子的痛苦之上,相反,他很注意培养小威特的兴趣,从不用填鸭式的说教,而是通过生活中的一草一木对孩子进行讲解。跟别的孩子不同的是,小威特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玩耍和运动上,然而却在生活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并在父亲的帮助下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尽管小威特一鸣惊人,但卡尔·威特并不想将儿子培养成只有专业知识的学者。他说:“我只是……尽力把他培养成健全的、活泼的、幸福的青年……我喜欢身体和精神都全面发展的人。以我儿子为例,每当我看到儿子只热衷于希腊语、拉丁语或者数学时,就立刻想办法纠正他这种倾向。人们以为我只是热衷于发展儿子的大脑,这是错误的……所谓学者……那些具备常识和爱好广泛的青年为凡夫俗子,贬低那些善交际、具有生活情趣的。我怎么能把儿子培养成这样的学者呢?”
为此,卡尔·威特非常注意培养儿子的爱好。在他们的住宅里,绝不放任何没有情趣或不相协调的东西,住宅的周围也栽着一年四季常青的花卉。他也很注意陶冶儿子的情操。只要小威尔做了好事,就马上表扬:“做得好!”他还为小威特做了一个“行为录”,将他做的好事记到上面作为永久纪念。在他的鼓励下,儿子成为一个精神饱满、健康活泼的少年。
卡尔·威特的教育方法影响了很多人。其中包括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兹博士和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学语言教授斯特娜夫人。他们在研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1918年出版)后深有感悟,开始借助书中的方法并加入自己的理解训练孩子。结果,小塞德兹11岁就考入哈佛大学,斯特娜夫人的女儿维尼夫雷特3岁就会写诗歌和散文,5岁就已经在报刊登文章了。
2.塞德兹:天才教育法
1905年,6岁的小塞德兹跟别的孩子一样上小学了,上午9时他去学校被编为一年级,可是中午母亲去他的时候,他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就在这一年内,小塞兹结束了小学学业。
塞德兹博士曾经这样介绍他:“塞德兹今年只有12岁,但却非常擅长往往使硕士研究生们头疼的高等数学和天文学。他还能用希腊语背诵《伊利亚特》、《奥德塞》等原著作品。后来,他擅长古典语,还阅读埃斯克鲁斯、索福克利、亚里士多德、洛西昴等人的作品,就如同其他的孩子阅读《鲁滨孙漂流记》之类的作品那样容易和感兴趣。他还爱好比较语言和神学,对伦理学、古代史、美国史等也具有丰富的知识,还通晓我国政治和宪法。
这样的孩子,真的不是上帝创造出的神童吗?塞德兹在不朽之作《俗物与天才》中给予了解释,他告诉大家,这只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方法必然的结果。
庸才是怎样产生的?塞德兹认为。按照一定规格培养起来的、行为受到限制、循规蹈矩、内心压抑的儿童,长大后必然成为庸才。因为他们在孩童时期就被弄得毫无生气,他们漫长的生命从一开始就被否定了。因此,幸运的小塞德兹一生下来就很少受到束缚和压抑。在婴儿时期,他不受襁褓的捆绑,饿了就进食;他很少受到大声的指责,总是被爱着并受到保护;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玩耍,却用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