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讲演录》第54章


,第三十四节;“扬布利可”
,第二十四章,第一○七节。
③同上,第三十九节。
(译者按:第欧根尼这一段原文作:“毕泰戈拉就是这样死去的:他和他的徒众们逗留在米隆〔按米隆是克罗顿的贵族首领——译者〕家里,那时有一个人因为这位哲学家没有收他做学生而心怀妒嫉,放火把这所房子烧了。人们往往责备克罗顿人,说他们怕毕泰戈拉会作他们的城邦的僭主。那时这位哲学家逃跑了,跑到了一块种着豆子的地附近。他不肯从豆子地里穿过,宣称他宁愿被杀死也不愿把豆子踩在脚底下,并且说死掉比说话还要好些。
“追他的人们把他和他的绝大多数同伴约四十人都通统打死了。”)
④“波尔费留”
,第四十节。
…… 253
乙、毕泰戈拉与毕泰戈拉派942
的事便成为严肃的事;(二)庙宇中的多次聚会,献祭,一大堆的宗教仪式,——过着一种庄严的宗教生活。这是属于整个实践的方面的。
然而这个教团,这种真正的道德教育本身,这种人们的交往,存在得并不长久。还在毕泰戈拉活着的时候,他的盟会的命运应该就已经注定了;这个盟会树立了一些敌人,他们强暴地破坏了它。据说它招人妒忌。它被指控为“别有用心”
(arière-pensée)
;这句话的实质就是说它不是完全属于本城邦的,——还属于另一个城邦。毕泰戈拉据说死在第六十九届奥林比亚赛会时(纪元前五○四年)
①一次人民反对这些贵族的起义的灾难中。他的死是不确定的,一说死在克罗顿,一说死在梅大邦;一说死于叙拉古人与阿格里根特人的一次战争中,——豆子给它带来了死。
②此外,毕泰戈拉学派的团结和成员之间的友谊还维持了一个时候;但是已经没有盟会的正式组织了。
大希腊的历史一般说来我们知道甚少;但是到了柏拉图的时代,我们还遇到毕泰戈拉派分子居国家的(235)高位,或作为一个政治势力出现。

毕泰戈拉社团,——不仅是志愿的僧团、讲学与教育的
①“邓尼曼”
,第一卷,第四一四页。
②“第欧根尼。拉尔修”
,第八卷,第三十九——四十节;“扬布利可”
,第三十五章,第二四八——二六四节;“波尔费留”
,第五十四——五十九节。
(参看上一页注③——译者)
③柏拉图:“蒂迈欧”篇,斯特方(Stephanus)本,第二十页(柏克尔〔Beker〕本,第八页)。
…… 254
052哲学史讲演录 第一卷
机构,而且有长期持续的团体生活,——这种分立的团体与希腊的政治公共生活和宗教生活并无联系,是不能在希腊人的生活中长期存在的。在埃及,在亚细亚,僧侣之另成集团,影响社会,是很自然的;但是在自由的希腊,则不容许有这种东方式的等级的分立。
在希腊,自由是国家生活的原则,然而自由并未被规定为合法的,私人关系的原则。在我们,个人是自由的,因为个人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因此,风俗习惯,政治关系,见解是可以存在的,而且必须在各个有机的国家中有所不同。在民主的希腊则相反,风俗习惯,外在的生活方式是保持在相同中的。相同的印记必须印在这些广大的阶层上。
这些毕泰戈拉派分子不能参加自由公民的生活,都服从一个特殊组织的计划、目的〔过一种排斥一切的宗教生活〕①,像他们的这种例外情形,在希腊是得不到地位的。这个团体的教育的结合诚然还保持到以后的时代,但是外在的形式必须消灭。
宗教秘法的保存,虽然属于优摩尔披德族,天生的专门侍奉神灵的家族:——但是这个家族并不是一个在政治意义上的固定等级,而是和别人一样的政治上的人,公民;祭司和女祭司也是一样,——一般讲来,那些主持祭祀的人,也就是昔时的酋长,王公,(236)英雄。也不像基督教徒那样,宗教生活与政治分离隔绝,趋于极端。在没有毕泰戈拉的教育时,希腊人不是片面的,——而是政治上的人。他们有共同的国家生活。在希腊没有人能起来标新立异,持一些特殊
①据米希勒本,第二版,英译本,第二○六页增补。——译者
…… 255
乙、毕泰戈拉与毕泰戈拉派152
的原则,以至宗教秘密,在外在的生活方式与服装上与众不同;而是有一种公开的结合和特徵存在于原则和生活方式的共同性中。无论是有益于公益的事还是违背公益的事,都要共同地公开地与他们商量。
希腊人已经超出了这些细节,如:特别的衣服,固定的盥洗和起身的习惯,音乐的练习,洁净食物与不净食物的分别。而在毕泰戈拉,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是很自然的,因为他是希腊破天荒第一次的一个教师,他着意于一个整体,包括了整个的人与人生,提出一个新的原则,以教育理智、心情和意志。但是关于生活细节,有一部分是特殊的个人的事,是他个人的自由的事,并无共同目的,有一部分乃是一般的共同的风俗习惯,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
毕泰戈拉的年龄据说是八十岁或一百岁①;关于这一点有许多争论。
〔一 数的系统〕②
对于我们,主要的东西是毕泰戈拉哲学,但这不仅是毕。。。。。。
泰戈拉个人的哲学,而且尤其是毕泰戈拉派的哲学。亚里士多德和塞克斯都都是这样说。试把归之于毕泰戈拉个人的学说和毕泰戈拉派的学说拿来比较一下,我们将可看到很多差别和不同之处。人们曾归罪于柏拉图,说他弄糟了毕泰戈拉学说,——他的哲学里吸收了毕泰戈拉的学说;但是毕泰戈
①无名氏论毕泰戈拉的生平(福千〔Photium〕编)
,第二节。
②译者增补。
…… 256
252哲学史讲演录 第一卷
拉哲学的力量正是在于进一步的发展,——它并不能老是保持它原来的状况。
这里首先要注意,必须一般地分别开毕泰戈拉本人的哲学,和(237)他的门徒们进一步所达到的发展。这种工作有一部分是历史工作。据说有许多他的门徒,如:阿尔克迈恩、费罗劳作出了这一个或那一个结论。在许多别的叙述中,人们认为单纯的、没有发展出来的东西是与进一步的发展相对立的,而在进一步的发展中,思想是以有力的、更确定的方式出现。
然而对于这种分别的历史考据,我们用不着深究,我们只能一般地来考察毕泰戈拉哲学。同样地,显然属于新柏拉图派和新毕泰戈拉派的东西也必须分开;关于这一点,我们有比这一个时期更早的史料来源,——我们在亚里士多德和塞克斯都那里所找到的详细叙述。
毕泰戈拉派的哲学形成了实在论哲学到理智哲学的过渡。伊奥尼亚学派说,本质、原则是一种确定的物质性的东西。跟着来的规定便是:一、不以自然的形式来了解“绝对”
,而把它了解为一种思想范畴;二、于是现在必须建立起各种范畴,——最初者是完全不确定者(απιρ)。毕泰戈拉C F G派哲学作了这两点。
(一)因此,毕泰戈拉派哲学原始的简单的命题就是:“数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整个有规定的宇宙的组织,就是数以及数的关系的和谐系统。”
①在这里,我们首先觉得这样一些
①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第一卷,第五章。
…… 257
乙、毕泰戈拉与毕泰戈拉派352
话说得大胆得惊人,它把一般观念认为存在或真实的一切,都一下打倒了,把感性的实体取消了,把它造成了思想的实体。
本质被描述成非感性的东西,于是一种与感性、与旧观念完全不同的东西被提升和说成本体和真实的存在。
而同时按照思维运动的必然过程,就要问:“什么是数”
这句话应如何了解;——也就是说,既把数本身认作概念,又用数来表达它本身和存在的统一的运动。因为数对于我们并不直接是“一”
;而且数在我们看来也不是概念。要理解一个事物的意义并加以证明,就在于理解事物自身的运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