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第39章


萄刀晕叶己廖抻么Α!〕晌酵降谋曛荆皇侨叱さ靥嘎凵系郏焉系鬯党墒墙颐堑纳娼档臀谋扔鞯南山缥叭恕N剩骸吧系邸闭飧龃视幸庖迓穑?br />
答:人们把它用作急救呼号。 我觉得这种用法实在令人遗憾。 有些人的宗教经验绝对可信,但他们用“上帝”这个词时却是表明自己的决断,A。 安杰勒斯①说:“我必须通过上帝去荒漠。”这种情形可绝非偶然。 禅宗也这样暗示:“遇佛杀佛。”我觉得,谈论上帝是一件充满矛盾的事,最理性化的
…… 208
02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
神学也无法补偿这种矛盾的痛苦。 对“上帝”一词的失信当然与历史经验有关,与以基督教上帝的名义采用的那些严酷方式有关……
问:尽管对“上帝”一词有各种保留,是否有上帝经验?
答:我得把这个问题翻译成:您恍悟过吗?没有。 我在写作中——当然也在生活中——体会过这样的时刻,虽然不是找不到词,但满腹之言就是穷于表达,不得不沉默:这就是差异。 但正因为如此,语言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准确。问:在关于文学中的上帝问题研讨会上,您多次提到禅宗。 您在东京呆过,您与禅宗的相遇意味着什么?
从那以来,持续性的变化是什么?
答:开始走向敞开,在这条路上我已走了几步。 对这一开端的印象很深,没有丝毫的异国色彩。 禅宗影响了我的读物,我的生活,我的旅游计划,我的处世,其程度远超过我能承认的。 没有一种“宗教性”
(我们姑且用这个词)像佛教那样清楚地指出,肉体与精神、肉体与灵魂、善与恶、黑与白之间抉择的不恰当。 只有佛教提供了可能性,突破这些扫描区。 只有佛教才更少有传教和排斥的需求。 佛教纯然是一种生活艺术、生命智慧,对日常的爱,对小事和细节的爱。J。维勒姆(Jan
Wilem)在他那本既有趣、又失敬,但非常真诚的书《空镜》中写过一位叫韦特林的年轻人,他在日本一家禅院呆过几个月。在一番艰苦的肉体与精神修行后,他要成为佛教徒。“为什么不呢?”方丈喜形于色。 定了受戒日。韦特林自豪地给寺的一位僧人讲他的打算:“我要成为这里的一员!”那位僧人问他:“云彩是天空的一员?”
…… 209
陶然于生与死102
问:禅宗与苦修密不可分。 您经受过?
答:我刚开始,悉识——或者扩大——或者忘却自己的身界。 当然,坐禅、习定、公案训练纯属多余。 不过,只有修过这一切的人才能说这些阶段多余。 有人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又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譬如佛教学家。问:是否可以说,宗教要得对什么承担义务呢?
答:对生活艺术承担义务。生活艺术是非常艰苦的劳动,学习这种艺术需要游戏心态,游戏人生要花一辈子去学。 我们碰巧有歌德。我们从他身上——在科学、艺术和传记中——发现了智趣、反讽的形态道德的典范。 显得一本正经的席勒也说:“游戏之人才是完人。”对我来说,文学是一条有最多的机会感受游戏之乐的路……对我如此,也许对别的一些人也如此。问:您在佛教中得到的能不能在基督教中得到?
答:有一次我陷入可怕的危机,就颇为浪漫地去找一座方济各会托钵僧的寺院,在那里有过一番使人开心的经历:我很快竟成了这些修士的忏悔神父。 我觉得,这种寺院生活实在到了空乏的地步,乏情,乏味。 我很难相信基督教具有必不可少的生活艺术。 看来,教会的大众教育家们和保守派们似乎不理解他们所需要的游戏,也许他们得更真诚地对待自己的需要吧。 火焰到哪儿去了,像弗兰西斯(阿西西)那种上帝的愚人的力量到哪儿去了?
问:这就是说,市民化了的基督教失去了精神力量,是吗?
答:但不要把“属灵的”同“躯体的贫乏”相提并论。
…… 210
202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
我认为,属灵力量往往受到愚行、偏颇、丑闻的束缚。教会必须以是否有这种丑闻来衡量属灵的生命力。 我们基督教的毛病是讨好社会,忙于灵修,缺乏好奇和冒险,这一批评也针对“左派”的彬彬有礼。 我欣赏教会的社会参与,它给社会上相互敌视的集团提供了能彼此相遇的唯一场所。 虽然如此,在我看来教会的社会待奉还是太少。 我希望自己要比一个以上帝的名义施行善事的代理机构做得更多。 我希望有更多的身体性,长期以来,这种身体性只留给魔鬼。 我尽力以基督教的方式来表达我的愿望。 在日本,灵性上的东西也许更具体、更灿烂一些。从笑容就可以立即辨认出禅师来。这是整个身体的一种运动。问:基督教从创始人拿撒勒的耶稣开始,不就要实现您现在作为愿望表达出来的身体性的可能性吗?
答:我怀疑这种把拿撒勒的耶稣变成东方古鲁的诱惑。当然,教会及其历史都是基督教的一部分。 对此,您作为天主教徒和我作为新教徒都同样很难忽视。 基督教的建制化仍然是一个内在性的矛盾,直到公开反叛,受耶稣的登山宝训激励。 即使教会不迫害自己的宗教天才,而只是宣道,也救不了教会的灵魂。 看一看今天教会的代言人吧!对于波兰,教会是一个重要的形象。 可是,官方教会却以为“穷人的教会”的说法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是令人沮丧的事。 我只看到探照灯的光——火焰在哪儿?
问:把佛陀和基督这两个伟大的形象作一番比较,那么他们的共通点是什么,区别又是什么?
答:在佛教中,不称颂那个唯一者……要么,人人都是
…… 211
陶然于生与死302
“上帝之子”
,要么,谁都不是。 在佛教是:灭佛祖!而在基督教却是:追随基督……基督教要求整个文明对基督的义务,但基督掩盖了义务的亏空,他不得不充当人的负罪状态的不可动摇性的成义证明。 佛教不允许这样一种态度。 基督教徒违背自己的主就是负罪,佛教徒违背自己的自我才是负罪。我觉得这是一种更成熟的、更少童稚气的“信仰”形式。我们只能从宗教创始人的追随者的可信性中来认识宗教创始人。莱辛以为应当从宗教的成果来辨认宗教,这话有理。基督教的成果是苦涩的,对基督教徒自己也如此。“他们也许必须显得像拯救者,我才能相信他们的拯救者。”
(尼采)基督要门徒爱己如爱他们的邻人。 可是这显得比爱他的敌人还要难。问:您那次研讨会上说:“依我看,基督是反教会、反制度化的人性存在,他对于艺术创作和社会交往绝对不可或缺。”令人惊异的是,您的重点放在艺术创作上。 您能不能对此作一些说明?
答:那话说得欠妥。 我说的是从存在的中心、此一在的重点去生活和创作。 依我看,艺术创作应是信赖的表达,一种虔信的基本信赖的表达。一个无所住心的禅师写或画时,就是从整体来创作。 他的运腕自如,带动手臂,躯体配合。 您可以从书法中看得清楚。我们的书写方式相形之下成了痉挛。只有手指在抖动。 我希望自己在艺术上更沉静。 我希望自己达到轻松自如。“创造”的需要本来就隐藏着一种安稳需要。我想学会陶然于自己的生与死。 如果我们要把这称作是佛教的为什么不,但又为什么要呢?
…… 212
402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
问:宗教的、甚至基督教的主题在您的文学作品中怎样发挥作用?我觉得您对宗教传统的主题做了得体的,有意识的加工。 您是否意识到您的许多文学主题有宗教传统?对您来说,这是否与继承遗产有关?
答:我觉得,我的写作仿佛是在尝试从自己童年时代模糊地解放出来。 童年给我提供了素材,我当然也留恋它。 我们文明的基督教痕印为形象化的苦难操过心。许多不自由的灵魂,许多在我的故事中出现的关系欠缺,根本用不着谈论上帝与人世,以免泄露他们来自基督教家庭。我想写一篇散文,从这种形式表明我迄今为止的作品主题所涉及的问题,它们虽然没有得到解决——生活中所有的主要事情都不“可解决”
,但至少被冷静观察过。 我要自己有能力让事情自行展现。 和解吗?没有。 但是,矛盾越大,就越需要任之。我迄今为止的作品有一种不安,这与我把自己的矛盾投射到自己的人物形象身上有关系。问:我想以您最近一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