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本事的皇帝》第167章


在高层的权力角逐中,无论你是干什么的,出身何处,只有掌握了尚书台,你才算真正的掌握了权力;假如你对尚书台没有发言权,你怎么说也不能算是有权的人。
即使三公、大将军、贵戚之类的炙手可热的高级干部,也必须获得兼任、代理或者主持尚书台工作的机会,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权臣,成为帝国真正的牛人。
刘秀的雄主治国之道——目的至上,儒法兼济
刘秀雄主之道的核心是其治国思想,史家长期以来一致的看法是秦汉以来,特别是汉武帝以来一哥治国思想的延续,即“内法外儒”。
我们坚定地认为,刘秀同志的治国思想是非常丰富生动的,简要归纳一下就是八个字:目的至上,儒法兼济。
这跟上面“内法外儒”的说法区别还是蛮大的。
秦汉时期我国的主流政治文化,是主流思想文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体现。
把先秦以来直到刘秀之前的思想文化史简单梳理一下,大致可以这么划几个阶段,即:
一是殷商时期的幼稚时代,并不是人们没有思想,人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但大多带有图腾意识和宗教色彩,零散,不系统,也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主流的东西。
二是春秋时期的先哲时代,社会动荡,礼乐崩坏,少数高人的思想得到广泛的追捧,如老子开启的玄妙之道,孔子倡导的仁爱至上和圣王之治,墨子要求兼爱天下等等,影响极其广泛深远。
三是春秋末年和战国初期的百家争鸣时代,列国争雄,牛人争霸,谁也顾不得钳制人们的头脑,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各种观点相互争辩、各种风格纷纷涌现的局面,产生了儒、道、墨、法、农、阴阳、纵横、杂家等等多个学术派别,有独到观点、有一技之长的人到处受尊重,思想文化呈现空前的繁荣。
四是西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的时代,汉武帝刘彻接受当时著名思想家、政治家、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千百年历史浪涛的冲刷和磨洗下,上述各种思想文化经过互相借鉴、吸收、融合和革新,有的逐渐走进了故纸堆,走进了书阁,有的被发扬光大成为社会主流文化,有的更是被一哥和权力追逐者奉为真理和经典,成为主流政治文化。
总的来看,其中对主流政治文化影响最大的,就是儒、道、法三家的思想了。
儒家讲究入世,主张仁义、道德和中庸,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德政和礼乐教化;道家讲究出世,主张师法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清静无为,不崇拜前贤和权威,认为当权者不要胡来,最好是少干活,不扰民,不与民争利;法家就非常生猛了,心直口快,旗帜鲜明,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向恶的,不少人本来就是欠扁的,在政治上主张实行法治,通过严刑峻法实现社会公平和秩序安定,主张有条件就打仗,以战求强。
法家对国人的影响深入骨髓和灵魂,绵亘至今,丝毫不亚于儒家、道家和佛家。有意思的是,人们谁都乐于接受它的教化和洗礼,但谁都不愿意承认跟它有关系,甚至情愿说它已经不在了!
这是一种仅在中国出现的绝无仅有的文化现象和政治现象!
实际上存在而人们又不愿启齿的东西,里面一定有非常微妙的原因。
法家的学术作风是极其坦荡的,它公开宣称自己的世界观就是“人性本恶”,方法论就是严刑峻法。
它毫不避讳自己研究和传播的就是帝王之道和治国之术,而且给出了具体的菜单:法,术,势。
所谓“法”,就是国家要健全法制,以法治国,在调节各种社会关系时,以严刑峻法为主要手段,宁可重责百人,不可枉过一个,可重责可轻责的坚决重责,可杀可不杀的坚决杀,可剐可不剐的坚决剐,使人们对国家、对法律、对权力保持畏惧。
所谓“术”,就是帝王在驾驭干部,国家在统御百姓时,要善用策略,讲究方法,会耍手段。因为玩权、治国都是大事,为了确保大权不旁落,国家不出事,一定要敢于和善于耍手段,玩猫腻。
所谓“势”,就是帝王要建立和始终保持自己的威势,不能跟底下的干部群众靠得太近,不苟言笑也好,手舞足蹈也好,要拿起自己的架子,让人感到威气逼人,势不可犯。
它认为,帝王和有志于追逐权力的人如果把握了这三者的真谛,并且很好地应用于实践,就能够心想事成。
当然,法家的主张要远比这些丰富得多,列出的帝王之术菜单上的配菜也有很多,但这也足够一些血脉贲张的干部们享用的了。
战国后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其核心业务就是把李悝的《法经》改造成“秦律”,史称这是“改法为律”,从那以后直到今天,法典都以“法律”来命名了。
秦始皇老嬴是我国第一位帝王法家、铁血君王。他用铁血手腕击败了一个个政敌,登上了秦国的王位,又以残酷的杀伐取得了统一六国战争的胜利。
在这些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岁月,他认为指导自己一切行为,对自己帮助最大的,就是法家思想理论。
秦国因为崇尚法家而成为霸主,进而一统天下,但也因为高调推行法家思想治国二世而亡,这引发了人们很多思考。
怎样才能在群雄争霸中胜出?怎样才能攫取和保持最高权力?怎样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刘邦在秦王朝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帝国,过程是很艰苦的,其中充满了血腥的杀伐,也不乏攻略和诡道。但在登基之后,鉴于秦皇嬴政爷俩儿很快把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统一的国家搞得崩了盘,刘邦决定摒弃法家,推崇“黄老之道”。
黄是指黄帝,老是指老子。黄老学派的专家们尊二位为先驱和鼻祖,秉承了二位的思想主张,又与时俱进,对其加以大胆的创新改造,创立了一个新的思想文化派别。
该学派其实就是一种以道家主流思想为内核的君王南面之术,其基本主张是无为而治,以民为本。
选择黄老之道,是刘邦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审时度势,在身边助手的参谋下做出的正确选择。
当时,经过秦王朝的暴政和连年秦汉战争,社会混乱,经济崩溃,老百姓死了七八成,侥幸活着的饿极了就相互追逐,对啃人肉。
刘邦和他的执政团队认为,老百姓已经受不了了,必须休养生息,自己这些哥们儿长年打仗也累了,必须歇歇,大家都需要平静。
所以,他倡导黄老之道,推行在政治上清静无为,是符合安定社会、恢复经济、改善民生的时代需要的。
刘邦的西汉初期直到他的重孙子汉武帝刘彻登基之前,七十来年的时间,黄老思想一直是刘汉帝国的主流政治思想。
不过,到了文景爷俩儿的后期,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由于帝国朝廷太闲适,太谦逊,太客气,它的权威和控制力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内有诸侯国势力膨胀,有时候甚至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外有匈奴对边境的肆意骚扰,有时候简直就是故意要欺负一把大汉一哥。——大汉的天子,也不是不能欺负的!
很明显,帝国到了这个份上,如果朝廷还是搞无为而治,不仅很难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在政治上也很麻烦,欺负朝廷必将成为一种时尚。
于是,当景帝的太子刘彻即位以后,他审时度势,决定实行治国思想的根本转变,也就是跳出黄老之道,推行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般认为,打这儿开始,儒学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这是很不准确的。
这种说法仅仅看到了刘彻以后历代一哥尊儒的表面现象,而没有看到从刘彻他们尊儒现象背后深刻的真相;更要命的是,这种说法还掩盖甚至于抹杀了儒学之外其他思想文化学派的重要作用,危害不可低估。
刘彻也是个文化人,理论功底十分扎实,学术见解也不输于有关专家。他深刻而敏锐地认识到,从南面之术和治国之道来看,儒家思想太柔弱,经不起折腾,单靠道德教育和礼乐教化,是根本无法进行权力角逐和利益格局调整的;法家思想太生猛,动不动就要杀要砍,树敌太多,而且对权术的直白阐释让人很不好意思;而道家和黄老之术就更不靠谱了,治国本来就是一种高调入世,称帝本来就是掌控天下,要是玩清静无为就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等着人家欺负。
相比较而言,法家思想还是最实用的。
更有意思的是,刘彻看来,秦始皇嬴政当年一统天下是法家思想对儒家,乃至对于百家思想的胜利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