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第183章


悖┐蟾咝U猩磕昕稍黾?000亿元左右的消费需求,同时可使每年一至两百万新增的劳动力延迟进入市场,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这封信得到了高层领导的重视,并很快有了回应。次年,有关部门拟定计划,招生人数比前一年增加20%多,几个月后又增至47%。
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对于拉动经济增长无疑起到了推动作用。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8%。这年年底,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教授米勒来到北京,与朱杌总理进行了长谈。朱镕基幽默地请米勒教授转告《时代》周刊,“我的翅膀还在”。(记者 唐勇林)
【数字】
3。4%
1997年年末,全国下岗职工人数为1200万人左右,比1996年增加300多万人。就业状况的恶化使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势开始减缓,1997年城镇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4%,处于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
8。3%
5年间,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平均增长8。3%,大大高于世界平均3。8%的增长速度。
85%
2000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5%,比1995年的36。2%明显提高。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初步实现。实习生许瑞芳整理
【语录】
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大问题。过去我们抓住了重要历史机遇,也丧失过某些机遇。现在全党一定要高度自觉,牢牢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迈出新的步伐。
在这个时期,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必须解决好的两大课题。
———江泽民(1997年9月)
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镕基(1998年3月)
【评说】
“九五”期间,中国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在1997年比预期目标提前3年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为进一步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体制改革方面,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国有企业改革取得进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但是,产权制度、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还比较滞后,要素市场“双轨制”问题依然突出,收入分配制度仍有待完善。
在宏观调控政策上,决策者适时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和力度,并注意把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加强了宏观调控的预测性和指导性。
第12章 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1。十五计划制定及其背景
一:十五计划制定的国内背景
2000隼,我国胜利完成第九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1。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9404亿元人民币,按当年汇率计算,突破1万亿美元,人均达到856美元,进入中下收入国家行列(按2000年世界银行分类标准,低收入组国家的人均GDP≤755美元;中下收入组国家的人均GDP在756-2995美元之间;中上收入组国家的人均GDP在2996-9265美元之间;高收入组国家的人均GDP≥9266美元)。
主要工农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买方市场格局开始形成。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实现了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成长,淘汰落后和压缩过剩工业生产能力取得成效。服务业持续增长,就业岗位增加。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局良好。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着,瓶颈制约得到缓解。这些都为十五期间的经济建设打下了更加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2。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市场化程度一般认为已达到50%以上。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脱困的三年目标基本实现,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取得新进展,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取得重大进展,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2000年,全国个体工商业2571万户,从业人员5070万人,私营企业176万户,从业人员2406万人。据有关部门测算,2000年个体私营经济创造国内生产总值18万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0。13%。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活跃市场、方便人民生活的生力军。市场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快速发展。以资本市场为例,2000年末境内上市公司(AB股)共1088家,市价总值达到48091亿元,占当年GDP的50%多。宏观调控机制进一步健全。最突出的是在九五前期有效治理通货膨胀,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后,针对经济形势的变化,1998年起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长期建设国债,1998-2000年共发行36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抑制了通货紧缩趋势,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带来的困难,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这说明中央政府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3。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规模扩大、结构改善、质量提高,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2000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4743亿美元,比1995年的2808亿美元增长68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07亿美元,位于发展中国家之首。
4。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消费结构改善,农村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200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53元。
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3000万人左右。
5。各项杜会事业快速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开始得到重视。
由上可见,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济实力、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等,均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和改善,为以后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2000年,我国人均为854美元,不仅同当年高收入国家人均GDP27443美元有很大距离,而且同当年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2039美元和下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1153美元有较大距离。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工业化还没有完成,产业结构不合理,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很大一部分地区农民收入没有达到小康收入水平,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农村有3000万人尚未脱贫,城市有上千万人领取最低生活补助金)人口压力大,就业矛盾尖锐,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淡水、石油等重要资源短缺,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因素仍然突出;一些领域市场经济秩序相当混乱,信用缺损,贪污腐败、奢侈浪费现象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还比较严重等。这些前进中的问题,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和完善体制逐步解决。
二、十五计划制定的国际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会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深刻影响。在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制定十五计划,必须对21世纪初国际经济环境及其变化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
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格局继续向多极化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具体来说,主要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第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发展。
第二,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成为综合国力的关键性因素。第三,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深入展开,将在竞争中形成新的国际分工格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