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学》第67章


便将其放入极其微少的芥子粒的微尘中,芥子粒也不见变大;即便将其布满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宇宙本身也不会过宽。即一念之生命、〃我〃,是超越生死、生灭、大小、宽狭的,相对性的永恒不变的存在。可以说,这就是生命存在的证明;生命,就是〃时间〃、〃空间〃均由此产生的无始无终的实在。佛法上,论述它为〃我〃。
论其结论,那便是:若领悟到自己生命的根源,则〃生死〃自然就不会使人感到恐惧。死,决不是〃生〃的失败,毋宁说,是使新的生命得到复苏的重要转机;是艰难地最终完成人生的宝贵时刻。站在那永恒不变的幸福境界,积累无量的〃生命之宝〃的同时,能实现转换无上幸福的生死之〃大法〃,乃佛法;具体地予以实践的,乃人的信仰。
总之,不探求深奥的生命观,就无法确立从容、悠然的生活态度和真正的幸福观。
一九八七年二月,我与诺曼·卡慈恩慈交谈时,他说:
〃"生命的永恒性"的哲理,在"和平"受到威胁的时代里给予极大的启迪。现代已是人类可能走向灭亡的最初时代。这种灭亡,既反映在人的肉体方面;也体现在创建崇高的人生的"精神性"方面。我们必须竭尽所有的智慧和能力,摆脱肉体和精神两方面所面临的摧残的危机。我以为:"生命的不灭性"这一佛法的教诲,具有一种从根本上重新认识那造成这种危机的,现代人错误思想的力量。〃诺曼·卡慈恩慈的揭示,何等尖锐、深刻!佛法,是阐释那蕴藏在永远转换的〃生老病死〃、〃成住坏空〃深处的,常住不变的生命法则;并在此基础上,注视严酷的现实社会,由此出发的变革现实的哲理。
这才是从根本上改变已陷入僵局的时代和文明之路。到那时,不用说生命观,连宗教观也会变,对人的看法也会变。
它定将促使社会观、自然观、幸福观等一切文化、思想的基础,发生巨大的变改。
死并非仅仅是〃悲〃
——日宽上人的《临终用心抄》
〃在向死亡存在中,此在·对·它·本·身之为一种别具一格的能在有所作为。〃(《存在和时间》,原佑、渡边二郎译,中央公论社版)——海德格尔的这段话,不仅指出:死,是难以逃脱的问题,而且还表明了在觉悟到人是〃死的存在〃之处,展示了人的〃生〃的深渊。实际上,即便是与死无缘的青年,也难以回避死的问题。若真想回避它,则人生将毫无意义。
据说,作为佛法的一个观点——〃人,生在对死的问题并不感到十分严峻的时刻,则反而会不幸。〃
这就是说,若人,生在能获得极其长寿的,所谓〃长寿天〃的话,则不会真切地感到死的无常。因此,总是无心希求无上菩提,得不到真正幸福的成佛的境地。有一著名〃说话〃①,便是讲述这〃长寿天〃是使人难以成佛的〃八大难关〃之一。当然,这并非否定〃长寿〃,而是显示了对佛法处世的一元的实相吧。
①说话——系流传于民间的神话、传说、童话等的总称。具有传奇性、叙事性和浓厚的佛教教训色彩等特点。著名说话集有《今昔物语集》、《宇治拾遗物语》等。
可以想象:在人总不得〃疾病〃,非常〃健康〃的情况下;
在几乎不懂得〃死〃的真正含义的〃长寿〃的条件下,是很难确立极其深刻的人生观的。
我想,谁都不会否认——当前这种既不认真考虑〃生存〃,也不认真思索〃死〃的问题,毫无紧迫感,随波逐流的倾向的吧。人们可以从中感到:佛法的法则的伟大——一边正视〃生〃、〃老〃、〃病〃、〃死〃等不同的人生阶段,并将其看作推动一切的力量,一边从质和量两方面,提高对永恒的幸福的向往。
因此,佛法,也是极其重视构成人生最后乐章的临终的状况。我时刻铭记在心的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应先习临终之事,后习他事。〃关于〃临终〃的教诲,相当于日莲正宗第二十六世的日宽上人,留下《临终用心抄》一书。日宽上人于本书中说:〃临终之一念,归于多年之行功,也即归于不断之用心也。〃此话表明了:那构成贯穿正法实践的〃日常不断的宿业转换的良"生"的行为,招致良"死"〃的法理。
但,关于这个生死问题和临终之际的痛苦,在佛教中详细地阐述了〃断末魔〃之苦。所谓〃断末魔〃的〃末魔〃,乃梵文marman的音译,为〃死节〃、〃死穴〃等意。在印度医学中,称体内的肌肉、血管、韧带、骨、关节等互相关联,浑然一体的小而致命的〃穴位〃称为〃末魔〃。若将其割断,即致人于死地。
一说全身有六十四,或一百二十个末魔,它在临终之际,因被割断、拆离,故带来激烈的痛苦。这就是所谓的〃断末魔之苦〃。
佛法认为人的身体,乃由〃四大〃(地、水、火、风)一时融合而成。〃四大〃在人体中各有对应,如〃地〃,具有〃坚硬〃的性质,相当于骨和肉;〃水〃,具有〃潮湿〃的性质,相当于水分;〃火〃,暖和,相当于体温;〃风〃,活动,相当于呼吸。
在上述的《临终用心抄》中,解释这〃四大〃的结合为:
〃此四围卷虚空者,乃此身也。如板、柱等集而建屋也。〃(即由地、水、火、风结合成的〃四大〃,围绕空的心法者是人的身体。这犹如汇集板、柱等材料建造房屋似的)日宽上人还教诲说:死时之所以痛苦,是由于构成身体的〃四大〃,犹如用铁锤砸屋,屋倒柱歪似地被拆离、支解所致。
日宽上人关于如何才不为断末魔之苦而心烦意乱,并予以克服一事,举出三点,提醒人们平时多加注意。
其一,平时需谨言慎行,不可有诽谤、欺侮他人,刺伤人心的行为。也就是说,诽谤等恶劣行为,会加深死的痛苦。
其二,要告诫人们,充分理解〃人的身体乃"四大"(地、水、火、风)一时结合而成〃的实相。即做好精神准备,不因自身的〃四大〃向宇宙法界的〃四大〃回归、结合时而感到惊讶。也就是说,因为有了这种精神准备,才不致使人临终时心烦意乱。
其三,若悟得自己的〃生命〃和佛的〃生命〃,是同一〃生命〃,则不会出现影响临终安宁的恶业。这显示了满怀信心,勤于修行的重要性。即坚持正确的信仰和实践的人,于临终之际,能从容地告别人世,向毫无忧虑、疼痛、苦楚的新的〃三世〃①走去。日宽上人指出:其中贯穿了佛道修行的重要目的。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人将这样的死,看作是人生的胜利的完成。
①三世——佛教用语。亦称〃三际〃。〃世〃是〃迁流〃之意。用于因果轮回,指时间过程的划分,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佛教各派对此有各种说法,是业报轮回说的理论依据之一。
相传撰写《临终用心抄》的日宽上人之死,就是十分庄严、安详。
享保十一年(一七二六)三月,日宽上人结束在江户的布道后回到大石寺。之后一直感到身体不适,日益衰弱。
同年五月二十六日,向日详上人嘱咐法灯,并委托一切后事。进入六月后,身体更为衰弱,但毫无病痛之感。
在迁化的前一、二天,日宽上人穿上法衣,于卧室处坐轿外出告别。先去正殿,读经、唱题,然后参拜庙所。继而又顺道去隐居所的日宥上人(第二十五世)和住在学头寮①的日详上人处。据说,日宽上人坐在轿中,非常诚恳地向他们一一辞别。
①学头寮——〃学头〃,系司管一宗一派有关教学事务的僧职名:〃寮〃,寺院、学校等的宿舍。
随后,日宽上人在三门前向师,日永上人之妹告别。当轿子经门前町回到大坊时,一路上,人们伏地表示惜别。
上人回住所后,便命木匠、棺木工赶做丧事所需的棺木等,并在这具棺木盖上,亲笔题上一偈一首。
至八月十八日深夜,在事先指定的壁龛前挂上大曼荼罗,献上香华、灯明,此时日宽上人对侍者说:〃我即将离开人间。〃
并细致地嘱咐了临终时有关事项:需等我死后再通知周围的人;临终时一、二人守护即可;需读经、唱题等。
此后,题写临终的一偈一首。写毕便立刻命侍者做他最爱吃的荞麦面条。少时,侍者将立即做得的面条端上。日宽上人吃了七口后,脸上露出莞然一笑,并说:〃呜呼,美哉,寂光之都!〃这正是通观〃三世〃的生命的境界啊。
接着,他漱口,虔诚地向大曼荼罗合十,念经,于十九日辰时(上午八时),像睡觉似地半合眼半闭口地迁化了。
读了有关日宽上人临终时的言行举止的记述后,不禁感到:〃死〃,究竟是〃悲〃,还是〃喜〃呢?在人世间,总认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