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2》-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2-第12章


时,彼此协调合作,但不盲目苟同。有一次,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问他,如 
何方称得上士,孔子回答说,朋友和兄弟间,能相互批评,和睦相处,这就 
是士。 
孔子主张通过自身修养和内心自省,完善和提高自己适应和改造环境的 
能力,这样,即使身处逆境,也能求诸己而达到心理平衡,使内心世界充盈 
而无忧无惧。要把仁义放在第一位,经过内心自省,如果确认自己的思想和 
行为都符合仁义,没有错误,就不必有什么忧虑和恐惧。孔子常说,“君子 
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孔子以忠于自己为原则,不为利诱,不因物移,始 
终保持自己人格的尊严和目标的专一,并以此教育其学生,使大家能在艰苦 
的生活环境中不见异思迁,不悲观气馁。具有内向型品格的孔子哲学和君子 
人格,又是富于外向追求的。他把君子加强自身修养的目的分为三个层次, 
他对其门生说,修养自己,使自己对待工作严肃认真还不够;修养自己使一 
些人生活快乐,也不够;修养自己,使天下所有的老百姓都安居乐业,才是 
君子的最高奋斗目的。具有这种救世精神和博大胸怀的人,不会为一己私利 
和一家一氏的利益而闹宗派和相互勾结的。 
孔子君子理想人格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一个因认识自我而立德、立言、 
立功的朝气蓬勃的新时代的到来。孔子就是按照这种人格思想培养教育其门 
生,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孔子满怀“仁政德治”的理想,很想找到机会使之成为现实。在当时, 
一个人的政治主张,主要是通过做官来实现,孔子很想通过“求仕”来实现 
其抱负。公元前501年,孔子51岁时在鲁国做官。但不过四年,由于在立场 
观点上与统治者矛盾,而孔子不愿与贵族当权者同流合污、被迫弃官出走, 
开始了他艰难的访问列国诸侯的求索之路。 
孔子访问诸侯列国之行的第一站是卫国。卫国是鲁国的兄弟之邦。当时 
卫国政治较安定,经济也较富裕,加之孔子的高足子路的妻兄颜浊邹是有贤 
名的卫国大夫,还有蘧伯玉等有贤名的人,可以相互谈论问题,所以孔子首 
先选择了这里。由于孔子声望已经很高,又做过鲁国的上卿 (即大司寇), 
因此卫灵公很有礼貌地接待了他,给他二千石粮的薪水。二千石粮对于孔子 
及其随行数十人的生活来说,基本上可以维持下去。但孔子来这里,其目的 
主要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实现其“仁政德治”的主张和理想。而平庸的 
卫灵公对孔子的所谓“仁政德治”根本不感兴趣,而是为了利用孔子这块招 
牌显耀其“尊贤”的名声,以欺骗国人。孔子在卫国五年,卫灵公尽管表面 
上对孔子很是尊敬,但始终没能让他参与政事。在孔子到卫国的第五年,卫 
灵公死了,君位继承问题使国内动荡不安,同时引起了大国晋和齐的介入, 
乱哄哄的局面迫使孔子离开卫国。 
孔子离开卫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觉得自己像“丧家之犬”,也没有确立 
往何处去。他们一行经过曹国,曹国没有接待;经过宋国,差点遭到杀害; 
到郑国,他甚至狼狈得和弟子失散了,郑国也没有接待他们。最后在离开卫 
国一年之后到达陈国,住在曾相互仰慕的贤人司城贞子家,并通过他向国君 
推荐,取得了个有名无实的职位。三年后,吴国侵略陈国,孔子又不得不躲 
避战乱而离开。当时,楚国有位贤名的政治家,人称叶公,孔子决定去找他, 
一路上,好几天没有粮食吃,随从的弟子和其他人不免露出不满情绪,孔子 
… Page 27…
却很镇静,甚至继续讲学、诵诗、弹琴、歌唱不已,使大家深受感动和鼓舞, 
想方设法度过难关。 
在卫国,孔子的许多弟子在那里做官。卫国政局安定以后,要求孔子回 
卫国的呼声很高,于是在63岁的时候,孔子从楚国回到了卫国。但是回卫国 
后,当时的卫出公既没有要他为政,也没有向他问政,在此情况下,孔子就 
把主要精力用在教学和治学上。 
孔子自55岁离开自己的祖国——鲁国去访问诸侯列国,在外到处奔走 
了14年,历尽了千辛万苦,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结果是到处碰壁。 
孔子的弟子如冉有、子贡等在鲁国做了官,孔子也很想回到自己的祖国,于 
是在他年近七旬时,他终于结束了流浪生活,又回到了鲁国。 
孔子为实现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四处碰壁,历尽坎坷,又耳闻目 
睹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使他感到有必要确定一种使对立双方协 
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和行为准则。这就是中庸。什么是中庸?“中”,即中正, 
中和;“庸”,通“用”;中庸,即以中为用。把握矛盾相互依存或相互渗 
透的量的规定性,使对立双方各在一定限度内发展,从而保持统一体的和谐 
与统一。 
在先秦时代,各派哲学家为建立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曾研究过矛 
盾问题。道家主张对立的相对性,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在对立面之间, 
无须一定的客观条件,可以反复转化。法家主张对立的绝对性,以强凌弱、 
以大制小。而孔子主张中庸,保持矛盾的统一,平衡和长期稳定。下面就是 
中庸思想的主要论点。 
“过犹不及”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问他:“子张和子夏两个学生,哪 
一个更好一些?”孔子说:“子张有些过头,而子夏显得不及。”子贡说: 
“那么,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犹不及。”即是说,过头和不及同 
样不好,也就是说,唯无过无不及的中正是好的。过与不及都是相对于一定 
的标准来说的,二者是在相反方向脱离标准的对立倾向,构成名副其实的两 
端。中庸思想认为,只有把握两端,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并且运用中。所以, 
“过犹不及”的思想实际上是中庸原则的具体运用。“过犹不及”的思想,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质与量的辩证关系,一定质是与一定的量联系在一起 
的,量的过与不及都会影响质的规定性。为了保证事物具有一定的质,必须 
既反对过,又反对不及。 
无过无不及并不是折中主义。折中主义是在原则上对立的观点之间采取 
的无原则的迁就态度,既承认这一个,又承认相反的另一种,没有原则性, 
不管是与非。但是,无过无不及则不然,它是有原则的,此原则就是在处理 
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上,都必须遵守礼。礼是仁的形式,可以作为决定中的 
标准,实际上,孔子不但不搞折中主义,而且十分痛恨搞折中主义的人。对 
于那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到哪里都受欢迎的人,孔子称其为“乡愿”, 
他说:“路过我的家门不进我家,而我不感到遗憾的人,只有乡愿!乡愿是 
道德贼!”由此可见孔子对折中主义者的厌恶和痛恨。 
“和而不同”在先秦时代,人们把保持矛盾对立面的和谐叫做和,将取 
消矛盾对立面的差异叫做同。和与同是根本不问的。比如君臣关系,和是指 
君臣不同看法的协调,君认为可行的,其中有不可行之处,臣指出其不可行 
的地方,而使其可行的更为完善。君认为不可行的东西,其中有可行之处, 
臣指出其可行的地方,而去掉其不可行的,这样就可以达到政治安定,民无 
… Page 28…
争心的局面。所谓同,就是君说可以,臣附言说可行,君认为不行,臣也说 
不可;取消矛盾,造成君主一言堂,结果是使君主犯政治错误,而且愈演愈 
烈。孔子认为,唯有和是可取的,而同是有害的。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是说,君子坚持有原则 
的和睦相处,反对无原则的苟同;小人则只喜欢无原则的苟同,而不喜爱有 
原则的和睦相处。“和而不同”意味着,凡无关原则的小事,要讲协调,重 
和睦,下要小题大做,闹不团结;凡是有关原则性的大问题,就要坚持原则, 
不应苟同。 
“尊五美,屏四恶”有一次,孔子?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