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另一个中国》第32章


锰煜隆钡亩Γ换虮灰恍┫勒咚邮埽顾怯掠谖濉⑽硕U庋摹跋馈痹谙惹匾欢ê芏啵谀歉龌炻业哪甏浅械W派缁岬牡酪澹呛诎低豕囊幌吖饷鳌?br />
说游侠(2)
二、游侠是人们对生活的一个选择
由于侠者有朋友、追随者和名誉,自然也就有了力量。他们又有一定的理想追求,自然会对当时的社会秩序构成威胁,甚至演化为对抗,用武力破坏当时的统治秩序。所以韩非说“侠以武犯禁”,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上面所说只是要证明“侠”的原始意义不是“武”,当然要与社会主流相对抗,要实现社会正义,没有“武”也不行。
《史记·游侠列传》主要写了朱家、田仲、剧孟、郭解等四个侠客,突出了他们的“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和退让谦逊、不伐其德的高尚品质。因此,他们受到人们的爱戴,朋友遍天下;在专制时代,在公理不明、法律不彰的时期,他们是社会的良心。当然没有谁推举或逼迫他们去这样做,更不是利益在驱使他们这样去做,何况他们本身把利益看得十分轻呢!这些人虽然被统治者所敌视、被正统人士所讨伐,然而受到下层人民的欢迎,更为不幸者所企盼。所以司马迁以唱叹的笔墨热烈地歌颂他们,说任何人都可能遭受不幸,古代的圣贤如虞舜、伊尹、傅说、吕尚,乃至孔子都遭遇过灾难,何况我们这些“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有不幸就盼望侠客搭救,这是人情之常啊!这种对于“侠”的期盼与呼唤,使“侠”的出现与存在充满了一种浪漫色彩。
游侠的产生虽然与古代士人阶层有关,但后世的游侠却不是来源于某个特定的社会阶层。任何人只要向往游侠,并按照传统对游侠的规定去做,他就有可能成为游侠。前面说过有贵族之侠,战国“四公子”、东汉“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术;另外“布衣之侠”也不在少数,东汉末年的刘备、徐庶、姜维也是以游侠闻名于世。一些富家子弟,倾心游侠、竭力模仿的也不在少数。
游侠存在和兴盛的条件是中央集权和专制统治还没有高度发展的时期,也就是说统治者对游侠的取缔和镇压还不太严酷的时候。游侠不是社会运动演变的结果,更不是谁强迫他们去当游侠的。游侠只是一种有别于普通人的生活方式。持这种生活方式的人们喜好呼朋引类,关注社会正义,愿意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为此不惜违反当世的法律和占主流地位的社会舆论,从而与统治阶级发生冲突。它不是走投无路者的归宿,而是不受物质生活困扰的人们奢侈性的追求。游侠亦非谋生手段,更非追求发达的途径,它虽是人们自觉自愿的选择,但这种生活方式或许还会带来许多麻烦和不幸。
一些人去做游侠主要是寻求精神上的满足,这就像唐·吉诃德一样。他们是受了古代游侠传统的影响,自动脱离社会秩序的人们,他们被理想化的游侠生活迷住了。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往往与人性中的尚武精神、对超凡力量的崇拜和人性中对于善良公正的向往有关。古代游侠的流风余韵尚未泯灭,因此有些人特别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或是有一些叛逆精神的人们,便学做游侠。他们不满足于平庸的生活,追求不平凡的人生或更有意义的生活,他们的济世精神更近似那些立志渡脱人世苦难的高僧大德。可惜中国没有产生塞万提斯这种善于把游侠的内在追求描写出来的作家,《水浒传》写的主要是被生活所迫的游民,而不是游侠。
后世某些人采取的生活方式,如果与古代游侠品格有某些契合的话,人们便称他们为“侠”,或者说某某“有侠风”。如果他们再喜欢遨游天下,遍交友朋,那么就要称他们为“游侠”了。如果一旦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方式,还可以改弦更张。只要你没有加入有约束力的秘密地下组织,就不必像武侠小说写的那样,要通过“金盆洗手”才能回到主流社会中来。
三、游侠的品格是一种极成熟的人格
总的说来,游侠是不能见容于主流社会的,他们是脱离了主流社会秩序的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为人品格有一个大致公认的标准。这方面,《史记·游侠列传》中关于游侠的描写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司马迁在谈到游侠的品格时,热情地赞颂说: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由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ND076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
这里所说包括以下几点:
①不顾主流社会的是非,为了拯救困厄中的人们,也不怕触犯法律和背离世俗的道德观念。
②勇于帮助他人解决困难,主动去拯救辗转在生死边缘的人们。为此,不怕死,而且也不求回报。
③说话算数,言而有信,一诺千金,救人要救到底。
④不逞强,不自我炫耀,谦让有礼,做默默无闻的奉献。也就是司马迁在另一个地方所说的“其私义廉洁退让”。
这四条也是后世所公认的游侠们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这些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极高尚的人格,是难以企及的。这些品格的实质就是在一定范围内,为了寻求社会公正而不怕与统治阶级相对抗,汉代游侠们的为人大多如此。这种急公好义的精神,自然会受到普通人的爱戴,朋友遍天下,并对民众有一定的号召力。在统治者看来,游侠对他们是个极大的威胁。汉代最有品格的游侠郭解被统治者灭族,可见统治者对游侠的憎恶之深;然而“天下无贤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朝廷与民间的评价就是这样的不同。但左右后世舆论的,往往还是太史公对他们的称颂。这一点我们从后世的描写游侠和侠客的诗歌的情感倾向中可以看出来。
说游侠(3)
从司马迁所总结的几点来看,这是一种很成熟的人格。它不仅要依仗人性中所固有的品格,还需要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以及长期磨炼和修养。基于年轻人的热情或一时的心血来潮的人做不了侠,养尊处优、没有经历过任何苦难的人也很难成为侠,没有果毅坚韧的性格,没有百折不回、坚持到底、永无悔恨的精神也不能做侠。
世间最想做侠的,大约以年轻人为多,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们最敏感、富有同情心、向往不平凡、向往带有浪漫色彩的生活;他们易于为社会不公而打抱不平,为实现社会正义而热血沸腾。想像中的游侠生活是具备了上述一些特征的。因此想做游侠、想充当社会良心的人当中,在任何时代都是以年轻人为最多。可是年轻人很少有历练,是最不成熟的一群。那种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的侠风说着容易,要做到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年轻人在学习游侠时是很难成功的,甚至走上歧途,成为了轻薄子。
东汉名将马援在给侄子马严、马敦的书信中说:我有两个好朋友,一个叫龙伯高,一个叫杜季良。龙伯高为人敦厚谨慎,出言皆善,谦和节俭,清廉无私,我爱重他、钦佩他,希望你们学他;杜季良为人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各色人等皆有交往,他的父亲去世,数郡都有朋友来吊唁,我爱重他、钦佩他,但不愿意你们学习他。在马援眼中,龙、杜二人都是高尚的人,但为什么龙能学,杜不能学呢?因为学龙不成还不失为一个老实谨慎的君子;如果不能从内心里学到杜的“忧人之忧,乐人之乐”,只是学了他的表面(如朋友遍天下),就不免会成为一个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也。这是一些有阅历的长辈对晚辈学习游侠的忧虑。
四、“反游侠”与“假游侠”
侠是为他的,利人的,反主流的,这是侠的本质。不具备这些,从表面上看类似侠的人们,实际上并不是侠。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就谈到了这一点。他说:
至如朋党宗ND242,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
这些人也重朋友、尚武力,不顾当时的法律与道德舆论,一意孤行,有些像游侠;然而他们只是奴役穷人,欺凌弱势人群。他们不仅不是游侠,而且游侠们深以为耻。因为他们所持的精神正与游侠相反,我们可以名之为“反游侠”。后世一些文学作品中以杀人为勇武,漠视生命,滥杀无辜,并把这种“勇武”视为游侠,这其实都是“反游侠”的。
一些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